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论文旨在运用阿恩·奈斯的深生态理论分析休斯在《乌鸦》诗集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以及他为乌鸦角色所建构的深生态的自我实现之路.休斯认为,人类只有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妄自尊大,并将深生态思想内在化,才有可能与所有其他生物建立牢固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与外在世界的重新统一,是唯一能解救当前西方文明正遭遇的环境与社会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深生态道德是在深生态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上,以道德价值为评判标准,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研究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行为与保护生态整体性的相关性,从而形成指导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态行为的准则。开展对深生态道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也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创建,对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经济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导向下的人类对自然过度消费导致了生态危机。面对人类有可能因为生态危机而失去家园的境地,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态思潮,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即生态批评。休斯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一生与自然生态结缘,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生态观,创造了很多相关的优秀诗篇。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生态危机,并结合休斯的著名诗歌《乌鸦》探讨了人类的代表乌鸦是如何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引导下从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到歇斯底里、残忍至极,并最终深刻反思、重新审视和自然的关系这一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带来的警醒和沉思。  相似文献   

4.
休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休斯认为,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坚持一种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价值评价框架。生态依赖原则表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必须坚持在自然中定位社会,生态影响原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休斯的诠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倾其毕生精力对自然、人与社会的持续关注和深度思考筑就了其不朽的生态诗篇,彰显了休斯作为公民个体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感。休斯生态诗学观涵盖了欧美生态诗学传统、当代生态文化语境与跨越时空的东方文化因子三重历史维度。休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以及主体性突破成就了其个人独特的生态诗学观。  相似文献   

6.
深生态学是阿恩·奈斯所创立的以“整体观念论”为核心的生态哲学体系,科马克·卡利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作了《地球正义宣言——荒野法》一书。该书提出人类应当认清自己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过去错误的生态观念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的产生与生态治理的失误,因此需要重建一套名为“地球法理”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态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深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后现代伦理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表现形式,是对生态道德的一次革命性递进。深生态道德不仅关注现代性生态危机的追问与批判,而且关注后现代性的生态道德规范,力图通过哲学等多种学科的运用和价值评价,解决生态活动中那些不可预测性的生态道德问题,促进人们新的生态道德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全球化进程中,基督教文化给于羌族释比文化以多方面的影响。释比文化以对话、交流、认同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释比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对话呈现出格守与认同,理解与交流,分享与共生的文化发展形貌,从一个侧面形成释比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释比文化在全球化生态发展中身份的确认与展现,一方面丰富了全球多元文化;一方面从世界视野的角度。为我们重建释比文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符号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分析认识和建构身份的工具。它让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建立在虚无缥缈的符号上面,促使大学生不断陷入寻找身份的焦虑之中,并最终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对此,应该从他者建构和自我建构入手,以自我反思为根本,以自我实现为旨向来营造生态的大学消费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消费道德和社会责任,重塑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看,人类使用网络流行语即实现了对自己身份及生态属性的构建.网络流行语的生态身份属性可以分为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有益性身份以及以自我为中心、被外在价值观驱动的生态破坏性身份.我们要推广和能动性地构建有益性身份,自觉抵制破坏性身份,同时也要了解身份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不要消极地接受狭隘的身份阈...  相似文献   

11.
《海的女儿》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人类中心意识下的生态悲剧。人类中心意识集中体现于小人鱼形象,并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小人鱼义无反顾地追求人类的爱情及不灭灵魂,始终得不到人类世界的认同和理解,她没有得到也不可能得到人类的任何回报。人类中心意识下人鱼与人类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小人鱼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大地伦理立足于生态整体主义,在"万物同源论"和"弹性生物链论"的原则基础上,强调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地位,从学理上把"浅生态学"推向了"深生态学",极大地拓展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大地伦理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呼吁人类对非生命体诉诸应有的道德关怀,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的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致小鼠》和美国著名诗人E.E.卡明斯的《抬头对着我》两首诗都是描写老鼠的。选择老鼠这种不被人重视的小动物,而且在诗中不遗余力地表达了对老鼠的同情和关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对动物和人平等身份的认同,对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忧患意识。可以肯定地说,彭斯和卡明斯都是不乏生态关怀和生态思想的诗人。  相似文献   

14.
人类从最早的哲学设问"认识你自己"就开始了认同内涵及其认同形式的探讨,随着对外部世界的实践与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关注身份认同的经验主义、聚焦个体心理、态度的功能主义与突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原则的现实主义的文化认同三种主要形式,虽然这三种形式更多聚焦现代性社会的文化认同形式及其理解,但在我们看来,它们给出的解读,具有一般意义的文化认同形式的价值,因为无论哪一视角的认同生成,终归会化约为个体的认同完成,身份认同、心理、态度等认同与价值认同,指涉了现实个体的存在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现今我国德育存在着低效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文化生态的认同不够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化生态与德育的关系,构建德育生态化之路。其基本路向应包括构建德育生态场、建立生态型师生关系、开展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为内容的“三生”德育活动、遵循理解型德育原则等,回归生活世界检验,形成德育生态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在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文明教育,这种教育必须让位于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变革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引导学习者树立新的世界观;以生命认同为逻辑起点,倡导学习者实现"生态自我";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平等",拓宽学习者的伦理视域;力求教育范式转型,强调学习者全息沉浸式的...  相似文献   

17.
塔特.休斯(1998年过逝的当今英国桂冠诗人)以其诗作中的系列动物意象著称于英国诗坛,其第四部诗集《乌鸦》通过乌鸦这一独特形象集中而系统地展现了西人对传统、宗教、文明的审视与寻求出路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给人类提出了挑战.也是生态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促进了生态认知的发展,使得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快速发展起来,保护我们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世界范围内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人类必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吴东 《天中学刊》2008,23(1):64-67
<海的女儿>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人类中心意识下的生态悲剧.人类中心意识集中体现于小人鱼形象,并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小人鱼义无反顾地追求人类的爱情及不灭灵魂,始终得不到人类世界的认同和理解,她没有得到也不可能得到人类的任何回报.人类中心意识下人鱼与人类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小人鱼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坛的佼佼者,其作品通过对幻化世界、动物世界和人的世界的刻画,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了人与自然的新内涵、新关系,辨证地分析了当前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全方位展示了人类的生态危机,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以超前的生态观来呼唤现代人的生态良心,引起了读者对当代现实世界生态问题的认真思考,以求得人类与自然和谐长久地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