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职业院校教师伦理决策源于个体所持有的伦理思维不同。对9所职业院校107位教师开展访谈,遴选出21个典型关键事件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发现,职业院校教师伦理决策过程中需参酌的思维困境表现在决策产生层面、决策推理层面以及决策行动层面。基于此,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伦理决策的理性选择应该包括:筑牢“立德树人”理念,提高教师伦理决策的识解水平,彰显决策产生的理性思维;坚持“反思均衡”方法,提升教师伦理决策的辩证性思维能力,彰显决策推理的理性选择;聚焦“师生对话”机制,提高教师伦理决策的有效性,彰显决策行动的理性关照。  相似文献   

2.
"相似论"是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基于"相似论"原理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是:把握共同规律,以"相似块"为基础,实现学生关键能力要素的自我构建;遵循思维相似原理,以教师为中介,加强学生知识的相似性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小组学习,利用"相似性聚集"引发学生间的相似性共振。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大学生作弊之风屡禁不止,并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纠正考试作弊之风迫在眉睫。一方面,为处理学生作弊问题,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处理条例;另一方面,高校又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在关涉伦理的教育事件中,结果论者把教育看成是促进幸福或成功的手段。非结果论者却把教育视为道德主体的先决条件,它为培养有能力且有道德的人服务。我们需明确分析的思路,以便更好地进行道德反省。  相似文献   

4.
教学论学科难以发挥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力,是因为教学论研究依然受到了大教学论思维方式和框架体系的束缚;教学论学科发展需要返本开新,反思大教学论的贡献与局限;教学论要发展,必须从大教学论思维方式和框架体系中走出来,从追求发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或统一)艺术"的大教学论转向追求建立"把不同的内容教给不同的人的多样化的科学理论"的微教学论;微教学论的产生需要经过进入教学现场-观察教学现象-提出教学问题与假设-构建教学干预方案-通过以课为例的行动研究验证假设-提炼总结具体教学规律的理论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论教师发展的“存在”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教师发展观持“实体论”的观点,将教师发展理解为各项能力领域的构成,如学科知识、教育技能、教学反思等,它关注的是教师发展的结果,而非教师发展本身。“存在论”转向的教师发展观则认为,教师发展不是割裂、单一能力的简单相加,相反,它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教师的“存在”之路是实践“人文伦理”之路,感悟“个人境遇”之路,摆脱“常人束缚”之路,走向“精神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维摩诘经》所涵摄之伦理意蕴体现在行善止恶之善恶观、自度度人之修行观、方便设教之施教论、不思议解脱之解脱论四个方面。善恶观强调"止三恶"、"离五浊"、"除八难"、"行十善"及"业报观";修行观注重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施教论主张方便设教、摄化众生;解脱论表现为"不思议解脱",关涉"入不二法门"、"心净则土净"。凸显出佛教作为伦理性宗教之道德特质,对《维摩诘经》之伦理解读亦为《维摩诘经》之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教学决策是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师知识、教学思维方式与具体情境交互作用的内隐思维过程和相应外在行为表现的统一,具有过程性和内隐思维性的整体特征,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深层次因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科恩菲尔德教授认为:"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由他们的资源(特别是知识)、目标、取向(信念、价值、偏好)三个因素共同决定."教师的教学决策是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往往是决策是否合理、科学的关键.教师教学决策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决策的阶段来划分,教师的教学决策可分为课前设计教学时的预设性教学决策、课中教学互动时的生成性教学决策.  相似文献   

8.
《课标》倡导统筹兼顾过程与结果,但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其原因是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构思的教学方法与过程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构思教学方法需要经历"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过程.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介绍"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课标"倡导统筹兼顾过程与结果,但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其原因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与过程教育存在偏差。在初中数学"过程教育"课例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是: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要经历"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过程。本文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介绍"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在其德性论中,将"公正"视为一切德性之总汇,而追求公正的目的则是对"善"的实现,然而在他德性论内部却存在着精英主义的悖论。他在对于作为最高目的的善的论述过程中,不论是其必要前提"理性",还是实践过程中的"中道"原则,抑或是"幸福"这一具体的表现形式,皆预设了人们生而具有后天无法改变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因此内含于德性论内部的精英主义不仅有违个体的公正,同时也与城邦公正相背离。  相似文献   

11.
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需要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戈夫曼的"戏剧论"对新手教师过渡到专家型教师有重要意义,包括:善用印象管理,打造良好教师形象;把握神秘尺度,营造和谐师生关系;遵循个人差异,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追求"表演"价值,阐释教育表演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学是什么”的“教学本质”追问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制约着教学论学科研究的空间。既有教学论研究框架的形成有三个来源,一是被机械化的马克主义哲学,二是既有教育学的学科研究框架,三是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简单移植。这三个来源使教学论学科发展具有先天性的不足。关于“怎样”的教学论研究将带来教学论学科的“向上”和“向下”的两个路径的转向。其向上发展的路径是思考教学“应当怎样”的教学伦理研究,其向下发展的路径形成描述或解释取向的实践教学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是学校直接德育课程化的主要载体和基本依据。教科书中有关道德主题课的说理方式及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和学校直接德育的成效。通过对新版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系统梳理,我们发现:在内容上,道德主题篇目约占课文篇目总数的89%,主要强调“爱国奉献”“遵纪守法”“保护环境”“尊重他人”和“尊老爱幼”五种道德要求;在说理方式上,主要诉诸“社会功用主义结果论”“利己主义结果论”和“道义论”。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使用教科书进行道德教育的实践成效,针对其中一些不利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典型谬误,我们建议:其一,针对用利己主义结果论来论证公益行为的问题,建议教师在义务教育中高学段有关公益行为的教学过程中补充社会功用主义结果论和道义论的说理方式。其二,针对强烈的结果论倾向并且为片面强调积极引导而缺乏消极结果论的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反面论据,并强化对结果论和道义论的综合使用。其三,针对“滑坡谬误”问题,建议补充道义论的说理方式。其四,针对“诉诸权威谬误”问题,建议适当补充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作为教学案例或研讨素材。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标准侧重于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注重于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选择和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成为每一个基层历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想法。史料教学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历史问题的解决基  相似文献   

15.
要打破电子档案袋在教师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困境,就必须实现其从"工具论"意义向"知识管理论"意义的转化。把握住了知识管理这一静态的理论支点,才能体现出电子档案袋在促进个人知识库的建立、实现教师自我对话以及学习共同体建构方面的优势。依据教师个人情况,合理灵活地运用电子档案袋的功能,在高度模块化的功能结构下保持功能之间的交互性,使教师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达到真正的"转识成慧"。  相似文献   

16.
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预成论"强调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教学活动的静态预设,注重教学的线性化、确定性和他组织性;教学"生成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并以复杂性思维作为其立论基础。从教学"预成论"走向教学"生成论",是教学观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论对"备课"的关注,是将备课视为教师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也看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更认为是教师一项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在备课实现的形式上,传统教学论的研究更多地是指向教师个人独立的备课,亦即个人备课。这种"备课"活动是教师个体独自完成,备课的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中"存在者"与"存在"的角度考察我国教学论近30年的研究状况,在研究的思维方式层面对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教学论研究方法与范式、教学论学科构建及研究者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审视.以"存在者"为关照对象的传统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在长期的教学论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以"存在"为关照对象的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是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关于教育主体性的争鸣先后形成了两次高潮,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先后卷入了争论之中.其结果,是彻底清算了以"教师中心论"为代表的"教师(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主导主动论"、"轮流主客体论"、"双主体主从论"、"三体--双中心人物论"、"教育主体的滑移位错论"、"同时互为主客体论"等等一大批关于教育主体性的新观点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为代表的主流理论体系,引导教育实践一步步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互动”中可以激起思维的碰撞,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应该抓好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动”有所获,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