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清代缘于科举试赋,书院辞赋创作十分繁盛。尤其是江浙两地的书院更是如此,这形成了清代辞赋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阮元与俞樾先后主政的诂经精舍,较为重视辞赋的创作,《诂经精舍文集》每集中均有辞赋作品。其崇赋理念、学术性与文学并举的命题与创作倾向,既表现了与时代学术、文学思潮的和谐共振,又对同时及其后的书院辞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辞赋发展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辞赋是中国古代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文体形式之一,却又是唯一没有产生流派的重要文体。这是由赋体的体制和观念的独特性造成的。历代赋学批评长期持守以“丽则”为核心的经义文体观,导致了赋学风格的整体上偏执与固化,从而大大限制了赋学风格的多样性。赋体的核心文辞特征“铺陈”,会造成风格的冲淡与理性的鸠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个性,对于流派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辞赋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固化和冲淡化,本质上是由赋体体制规定下的创作心理决定的。“赋家之心”的非个体性、非自然性以及实用功能脱落的不彻底性,都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风格与流派产生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姚奎 《中国考试》2023,(9):70-78
金代试赋困境在于格律严苛,至于模题画影而不成语言、文人竞相蹈袭,与科举选才宗旨相左。金末赵秉文、杨云翼等试图改革衡文标准以正风气,然收效甚微。元初虽无科举,然戊戌选试仍有词赋科,选录官学教授、师范皆须考查辞赋创作,官学儒生月课、课试皆须习赋以备岁贡儒吏。延祐复科,科举试赋变律为古,废除声律之弊而惟古是尚。袁桷以辞赋高古为宗,祝尧以祖骚宗汉为旨,屈骚、汉赋乃赋之典范。试赋衡文标准由声律转向复古,复追汉魏文章,终成元代辞赋体制之嬗变。  相似文献   

4.
西汉政府便开始以辞赋取士,但大规模以辞赋取士现象却出现于东汉后期灵帝时期。灵帝时期以书画、辞赋等大规模取士的鸿都门学,是非定期性的,亦是无遴选性的,故鸿都门学以辞赋取士是非制度性的。但对后期科举以赋取士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视为后代诗赋取士制度的滥觞。汉代试赋对汉赋创作的影响,是一个由刺激创作消费到阻碍创作消费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唐宋是中国赋学批评史上的中衰期,其理论成就上不及汉魏六朝,下不及元明清,然唐宋两代科举试赋(律体赋)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赋论特色:一是赋的本体论,即赋如何写的问题,亦是璺学古律之辩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赋与科举的牵连,围绕着科举试赋,文学派与经义派展开了不断的论争,并备才学之辩发展到朋党之争,赋与政治的关联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6.
科举试"赋"、创作赋体作品和爱重《文选》,是韩国赋学兴起的首要条件,而韩国大学的中文系、就读中国的留学生等是其中国赋研究复兴的当代学缘背景。《文选》所选楚汉魏晋六朝赋的研究是韩国20世纪中国赋研究复兴的起点,而唐赋研究是其重要的成绩,中国赋与书画研究搭起了赋学与书艺辨伪之学的"桥梁",中韩赋家赋作的比较研究开创了国际赋学的新"亮点"。韩国中国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赋论及哲学、史学、儒家诗学等,立论细腻完整、学风严谨不乏创新是其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苏轼与"苏门四学士"的辞赋理论,是北宋赋论领域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苏轼等人既推尊楚汉辞赋,又肯定律赋,具有比较完整的赋史观和比较自觉的批评意识。其中,尤以李廌《师友谈记》所载秦观论律赋、晁补之"楚辞三书"论屈原离骚及骚体辞赋,为具有代表性的赋论成果。苏轼、秦观、晁补之的辞赋论述,对宋代及元明以后的赋论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体文是我国古代散文之大宗,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流传于今的作品就达200多篇。其时,论体文堪称仅次于诗、赋与书信的第四大文体。魏晋论体文兴盛的内部动因主要体现在其时"论无定检"的局面的形成,使文士的思想自由发展,思维素质得以提高。在立言不朽的创作动机激发下,创作论体文能够使文士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因此选择了"论"这种最适宜表达思想的文体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9.
特定的时代背景、思想环境和个人经历造成了扬雄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他推崇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认同儒家观念和儒家经典,同时捍卫孔子儒学思想纯洁性,以一名儒者的身份自居。在儒者身份的自我认同下,赋家扬雄在辞赋书写与赋论成就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儒家色彩。赋作方面,在儒家经世思想影响下,扬雄辞赋创作体现出以赋入仕、以赋纳谏的目的;同时继承儒家美刺传统,采用修饰文辞、婉转达意的创作方法;将儒家明哲保身、重视民生的观念纳入创作内容;晚年又因赋不能“用”而“悔赋”。赋论方面,在儒家重文观、中庸观、诗怨观的影响下,扬雄最早认识到了赋文体“丽”的审美本质,率先将“则”作为辞赋的分类标准,创新建构了赋文体“讽谏”的实际功能,在中国赋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第九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召开于泉州师范学院。文章将学者们提交的70多篇论文进行整理归纳,从赋论及文体研究、历代赋作的文本解读、文献整理、当代辞赋创作及研究和域外赋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2.
《青云梯》为元人选录本朝赋家的赋集,编撰此书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元代科举考赋制度而指导试子取法。《青云梯》共抄录了元代辞赋作家102人的111篇赋作,均为考赋或习作,故这本选集对于研究元代辞赋创作与发展、元代科举考赋的特点和内涵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青云梯》考赋表现出两个值得关注的特点:一是考赋“变律为古”带动向古赋特质的回归;二是辞赋评判标准取法程朱,表现出对理学的张扬。  相似文献   

13.
张庆利教授的《读赋通识》是集作者30年辞赋研究而成的又一倾情之作,本书细致辨析了辞赋文体,清晰勾勒了辞赋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与流变,全面揭示了辞赋文学的一般特征与各类特点,概括介绍了历代产生的辞赋学重要著作,并对辞赋文学的名篇进行了艺术的分析与鉴赏。一、沿波讨源,纵横论说在本书中,张庆利教授对赋体文学的发展进行了贯通性的描述,第二章"赋体文学的源流"用两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和"隋唐以后赋"的演变,论  相似文献   

14.
櫽括是源于宋代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清代文人将此法引入辞赋,创作出櫽括赋。针对不同篇幅的作品,櫽括赋的创作手法各有不同。针对长篇诗文,需要在声律、谋篇、叙事顺序等方面作一些修改调整;而对短篇诗文的櫽括,则须发挥艺术想象,进行较大幅度的“扩写”。櫽括赋的产生与清代中后期赋家拟古、游戏的心态以及律赋的繁荣有密切关系,但受限于櫽括体与赋体的文体龃龉以及櫽括体日趋卑下的文体地位,櫽括赋始终未能形成大规模创作。櫽括赋是清人对辞赋创作路径的开拓,同时也体现了辞赋与诗文的文体互参。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6.
李慈铭现存辞赋类作品17篇。就体类而言,有古赋,也有律赋。就题材而言,大致包括抒发幽情悠思的咏物赋、带有论说性质的讽谕赋、赋写居室和怀人的亲情赋、写景记游赋和学术考据赋等题材类型。其辞赋文体风格与其骈文创作存在着相同的审美取向,崇尚骈俪,甚至以骈为赋;重视辨体,推崇古赋;征实重典,重视考据,在晚清辞赋创作中自名一家。  相似文献   

17.
《滁州学院学报》2021,(3):35-39
历来对一代文宗欧阳修诗词文的研究较多,但对其辞赋特别是《述梦赋》则关注不够。通过细致的文本对读,认为欧阳修《述梦赋》从创作思想、女性形象描写、环境铺陈、情感铺写诸方面,对宋玉辞赋进行了继承,同时又从赋体语言、赋体功能、赋体表现对象各方面有所超越,使辞赋这种传统文体焕发了生机,对把握中国辞赋文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济南大学学报》2005,15(6):87-87
刘培在《论北宋后期辞赋与文人的文化生活》中认为:在北宋后期,随着文人与现实政治的逐渐疏离,辞赋也逐渐远离了纵口揽时政的传统,而是深入到文化生活之中,表现文人生活的种种怡情雅趣,在优游不迫的闲雅情调中展现着人与自然相谐的美韵.北宋后期文人的辞赋创作,为赋苑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当时,辞赋在点缀文人生活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辞赋与文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也促进了辞赋的发展.在当时,文人雅事,常有辞赋等来助兴.赠答、赠别、吊死问生的赋在当时颇为流行.在表现燕居生活的艺术性方面,辞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人们还喜欢用辞赋来表现对书画的看法,他们优游的园中小亭、草堂台榭,点缀雅趣的砚、茶、酒、药,也是辞赋表现的重要题材.文人们也喜欢品评前代和当代的辞赋作品,以显示才学,展示胸襟识力.辞赋创作与文人文化生活的密切结合,开拓了辞赋的表现范围,深化了辞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辞赋议论化倾向和科举改制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了辞赋内容与风格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9.
王晓鹃  刘向斌 《天中学刊》2015,30(1):114-116,123
"第十一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取得重大收获。与会的中外学者就辞赋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讨论。研讨主要围绕辞赋与京都文化,地域文献中的辞赋研究,赋家及赋作的个案研究,历代赋的文献学、语言学、文体学及文化学研究,赋学理论等6个方面展开,涌现出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会议在辞赋创作与评论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20.
成公绥跨魏晋两代,是以辞赋闻名于世的作家。其赋开掘前人未曾涉及的题材领域,大大拓展了赋的表现空间,创作上表现出浓重的"征实"倾向,无论从内容、特点,还是从贡献来说,成公绥辞赋创作对魏晋及以后的辞赋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