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屈梁波 《湖南教育》2002,(21):54-54
在以人为主的记叙文教学中,使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刻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呢?关键在于让学生懂得“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即通过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及其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刻划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饱满,富有立体感。一、描写人物肖像。即对人物的外在特征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方面进行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和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个性。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以形传神,形神兼备;2.在时间、情…  相似文献   

2.
李汉雄 《语文天地》2011,(15):52-54
小说中的人物肖像(外貌)是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因此肖像描写是凸显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鲁迅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是典范,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小说中的人物肖像(外貌)是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因此肖像描写是凸显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鲁迅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是典范,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宋雪光 《初中生》2010,(8):29-31
在写人叙事的时候,自然要进行人物肖像描写,而人物肖像描写,既不可以随意安排,也不应该为描写而描写。在人物肖像描写之前,必须先弄清楚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文论述了《围城》中人物肖像描写的三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直描,展现人物性格的外化形态;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化动态神情的描绘,映现出人物的肖像神采;侧重对人物肖像的美感描绘,突出人物的外貌神韵。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些肖像描写枝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肖像描写上的独到匠心。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的优势,我们以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人物的精细描绘上。而在人物的描写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一向被人们所称道,对人物肖像描写的特色却少有人论及。其实,她的小说中的人物肖像描写颇有许多精妙传神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引起我们兴趣的便是她对人物衣着的色彩、质地和款式的精细描写,这种描写可以说是相当的细腻而丰富的。看下面的例子:(霓喜)站起来脱了大袄,里面只穿一件粉荷色万字绉紧身棉袄,又从墙上取下一条楼空衬白挖云青缎旧围裙系上了。(《连环套》)(石翠芝)穿了件翠蓝分布袍子,袍叉里微微露出里面的杏黄银…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考试》运用了流程化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所谓人物肖像的流程化描写.即对人物肖像描写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完成.而是随着人物活动的不断进行,在各个阶段中进行反复多次的描写,使人物的整体形象得到逐步  相似文献   

8.
在<雷雨>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倍受作者重视,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经验与才华.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细心阅读,从中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本文就是从此角度出发,通过对剧本中人物肖像描写的分析,对曹禺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做一窥视.  相似文献   

9.
刘旭 《文教资料》2011,(36):235-236
读过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对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色彩描写留下深刻印象。张爱玲对色彩词的领悟和把握,对色彩描摹的极度偏爱.使得她笔下的语言熠熠生辉,深入人心。不同的色彩传达着不同的感情。解读张爱玲的色彩语言.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和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本文仅通过浅析《倾城之恋》来说明张爱玲独特的色彩语言在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小因素,是升华作品内涵的关键,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进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旨。语言是作家用来描绘场景、塑造人物的工具,是润色作品的有效载体。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笔法冷静犀利,其作品一般都是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都市人物的人生百态,对人性的剖析十分透彻。张爱玲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语言中常有一种悠远的气息,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情怀,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色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及政治背景,有助于体会张爱玲蕴含于作品中的独特情感。本文对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文学烙印,分析了其语言的反讽意味,对其语言的审美特征和陌生化进行了探讨,进而揭示出张爱玲文学作品语言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文化身份既具有相似性与连续性,又具有差异性与断裂性。作家文化身份的异同,使其作品表现出差异性和相似性。相同的女性身份,使张爱玲和阿袁的作品具有相似的女性意识,表现为相似的女性视角、女性情感体验以及女性的悲悯情怀;阿袁当代学院作家的文化身份,张爱玲现代职业作家的文化身份,使其作品呈现出时空语境、价值取向、艺术品味的不同建构。  相似文献   

12.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和张爱玲同为中国20世纪优秀小说家,二人都具备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都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作品总体上都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境界。但是,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  相似文献   

14.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与苏青是同时代的人,她们均描写女性的经历,对女性的悲剧"哀其不幸".所不同的是,张爱玲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苏青是"哀其不幸,悲其无奈".在分析女性悲剧的原因时,张爱玲看到的是金钱对灵魂的腐化作用,苏青则认为是两性之间不平等的关系造成的.张爱玲的作品重在揭示,而苏青还希望在作品中为女性寻求一条出路.因为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所以,张爱玲的作品较多的是讽刺,而苏青的作品则呈现出平实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意象创造是张爱玲小说中惯用的艺术手法,花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用花来衬托女主角生存的环境,花成为女主角命运的象征符号。张爱玲的小说把花与女子命运相联系,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阐释花与女子命运的关系,花的意象有了更加广阔的所指和更深层次的拓展,张爱玲创作的花意象是对古代花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可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作者在作品中对四类父亲形象进行了肆意的嘲讽与异化,揭露他们性格当中的阴暗面,进而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这是与作者痛苦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及性欲理论在张爱玲小说中有很好的体现。张爱玲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下,以独特的方式对都市男女的诸种精神现象,如潜意识、变态心理和各种情绪进行逼真的刻画和深入的挖掘。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独具匠心的刻画,印证了她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大陆的时光,基本上都是在租界度过的。租界文化不仅是张爱玲的成长背景,更奠定了她的文化背景。在对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新旧思想冲突的感悟中,张爱玲形成一种上海人特有的眼光,这种眼光在她的作品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商业化的创作理念、世俗苍凉的审美体验和清醒务实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郑丽丽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38-39,45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普通的与传奇的、熟悉的与陌生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巧妙地调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就在她的叙事中表现了出来。她不但在男性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她的女性观,而且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进一步剖析了她对于中国男权(父权)社会的认识。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在场,成了张爱玲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