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社区教育□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开封市的社会教育活动,绝大多数是在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社区教育活动的类型也不尽相同。㈠辐射型。这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类型,即以学校为中心,与众多社会单位相联系,形成一种跨...  相似文献   

2.
上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指引下,在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观念的影响下,兴起了社区教育。当时的社区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德育社会化”为重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整体育人模式;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在物质上、经费上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学校开始“回报社会”,向社会开放,通过文化共建、学生社会实践、教师智力输出等形式为社区提供服务。1992年4月,普陀区真如镇兴办了上海第一所社区教育学校;1993年第一所由…  相似文献   

3.
创新学校评价体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所社区配套小学,“把评价还给社会”是实践“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共发展模式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钟樱 《中国教育学刊》2006,(6):33-35,57
创新学校评价体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所社区配套小学,“把评价还给社会”是实践“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共发展模式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鲍杰 《湖北教育》2003,(2):41-42
我校地处广水闹市解放街,社区里有烟厂、彩印厂、农贸市场、商店、部队、派出所、律师服务所、敬老院和农村,有风景如画的绿岛,新建的铁路立交桥和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校教育的延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里还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社区领导、长辈们,有友好的邻居、热心的朋友,为我校教育的延伸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我们坚持打开校门,和一切关心下一代成长的社区教育力量联合起来,开发有利于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组织,构建校内外一体化教育网络 我校成立了4个组织,即“三结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服务队。同时,制订了《广水三小“三结合”教育实施方案》、《家长委员会工作章程》、《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社区教育委员会工作职责》等一系列工作规章,使“三结合”工作有章可循。 为使“三结合”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又构建了“一个班子、四条线”的教育模式。“一个班子”,即成立“三结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四条线”是,“校长一政教主任一班主任”,“政教主任一教研组长一骨干教师”,“政教处一少先队”,“家长委员会一社区教育员会一校外兼职教师”。 “一个班子、四条线”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9月 22日,记者来到湘潭市雨湖区,看到这里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三结合”教育为主线,以班级建设为基础,抓住学校、家庭、社区这三块教育阵地做文章,使该区教育健康、稳步向前发展。 学校是加强德育的主力   在雨湖区教育局简朴的会议室里,精干的女局长李芬沛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认为,“三结合”教育的落脚点是德育,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处于指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她强调,学校应成为德育工作的主力,教师应成为德育高手。多年来,雨湖区…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素质教育普及和深入到学生居住的社区街道和家庭,我市一些学校少先队组织和社区街道居委会相结合,因陋就简地建起了“多功能社区少年儿童活动站”.这些活动站,是里巷、胡同、大院、自然村等城乡居民区少年儿童校外活动的阵地实体,是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新创造,值得推广.社区活动站的优越性第一,社区少年儿童活动站,是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的新的结合点.便于使三个方面的教育相互通气、衔接,相互支持、配合,形成“立体化”教育网络,建立优化的“教育场”,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早就听说岳阳道小学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笔者在今年暑期参加了一次这所学校在南戴河举行的三结合教育研讨会之后,更加深了对他们三结合教育经验的深刻印象。暑假的南戴河,风景秀丽,凉爽宜人。学校的挂钩单位——天津市国家安全局为岳阳道小学三结合教育委员会提供了舒适的研讨场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坚同志作为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的顾问,出席了研讨会。30位来自工厂企业、文艺团体、政法公安、教育卫生部门的有关同志和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家长,作为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委员,济济一堂,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天星桥中学始终贯彻“固本铸魂,整体育人”理念,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生命成长质量。学校在实践中以“面向全体、注重个别、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原则,形成了“两重”(重氛围、重技能)、“双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三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麦全开 《中国德育》2005,(12):79-79
“三结合”调控式典型教育是现代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文明建设和社区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做法。我校针对生源素质低下的特点,依靠“三结合”力量对学生进行典型教育。要求学生在桉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实践证明,这一教育模式对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水平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校于1987年建校以来,坚持搞好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逐步摸索出以“一体化胡同(楼)为主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这种校内外教育工作的新格局,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居委会为主体,以校外辅导员、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师为主要教育力量,以社区社会实践点为阵地,以实践教育、管理教育、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一体化胡同(楼)为基本活动单位的全方位教育网络。“一体化胡同(楼)”的组建方法:打破学生的年级、班级界限,按学生家庭住址或寄居地重新编组,即将一条或几条胡同、或一栋居民楼的学生编  相似文献   

12.
由广西教育学会组织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课题,经历了一年多的实验。为了解备实验单位的课题实际研究进展情况,交流实验学校的经验,促进实验研究向纵深发展,自治区课题组于8月下旬在南宁市召开了第一次交流研讨会议。会上,实验单位和学校总结交流了经验。在实验单位的认真组织下,各实验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实验工作,或上好“传美”教育课;或以主题班队会的形式,实施“传美”教育;或将“传美”教育内容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多种渠道对学生…  相似文献   

13.
沈阳市十里河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现有18个教学班(初中部6个,小学部12个),学校以“课程改革”为主题,以“国学教育,养成教育”为两翼,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取得了创新性的教育佳绩。  相似文献   

14.
陈增文 《学周刊C版》2014,(2):116-116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交流、休闲的场所.社区的环境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顺应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积极趋势.促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全面的教育网络。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这一创新德育模式以其"协同组织教育,丰富儿童人生,合力回报社会"的先进理念,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行为中,营造开放、包容、民主并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氛围,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长为辅助、社区为补充的协同教育群体,致力于培养具有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阳光心态的特区小公民。树立愿景整合资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创新德育模式令学校与家长及社区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6.
2021年,学校的课程基地项目《“学校+”劳育课程基地建设》成功获省级立项。项目开项以来,学校充分利用丰厚的社区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了“学校+”——以社区为主场的劳动教育场境。将劳动实践场域由学校拓展与延伸至社区,真正实现了将劳动教育覆盖至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领域,赋予了劳动教育更充分的生活、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教师家长委员会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组织形式,以学校发展、家庭教育、社区文化为主要阵地,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团结教师志愿者、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青保干部自主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管理中,形成了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和力  相似文献   

18.
创新德育教育新模式,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申办了微信订阅号“叶县好家长”,开创互联网+家长学校的家教模式;以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创新,促进五育协调发展;构建协同教育新生态,办政府、社会、家庭、学校都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它在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对青少年教育实施齐抓共管等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芜湖市多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这一有效形式,初步形成一个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假期为重点,延伸全年的有芜湖特色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极其博大精深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精神、情感、礼仪的总和。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传美”教育最佳的形式。我校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在学校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基础上,对社区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社区学生所居住的是一定地域的微观社会,开展好社区活动,发挥社区教育功能,不仅能促进社区本身的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