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中,"品味语言"这一学习活动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但当前语文课堂中品味语言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品味能力缺乏、课堂参与缺席、对文章的整体关联缺失,使得品味语言的效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处理不当。针对品味语言学习活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了改进策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力求品味角度多元化,增强课堂语文味;品味活动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度;品味视野多维化,提升素养整体性,以期提高学生"品味式"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语言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通过朗读品味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通过比较品味法使学生领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通过空白填补法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因此,语言品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透过这些跳跃于文本的鲜活文字,帮助学生建构认知和阅读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基本语文素养.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重视由浅入深地引领和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体味语言文字的滋味.但目前我们语文教学课堂中却存在着"重感悟文章思想,轻品位语言文字"的不良倾向,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失去了品味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应该从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突围,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引导学生在品味、发掘语言中感悟言语形式,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辨析比照、吟诵咀嚼、联想模仿等,让学生在解开言语表达密码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在小学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主要对课堂教学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言教学和学习活动一般都是以阅读为基础的,通过学生的阅读教师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担语文知识传授的重要责任,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阅读观。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要构建"悦读课堂",让小学生乐于"悦读",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7.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价值;借助文字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提升人文素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建立师生的和谐统一,加强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注重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情感使教学充满活力,这些成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抓住语言进行品味欣赏,就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重点,这不仅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多彩的语言,要抓住这个“纲”不放。  相似文献   

9.
课改以来,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从“阅读本位”向“习作本位”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阅读教学必须要从传统理念的“教课文”向“教学语文”过渡,从“品味语言”向“运用语言”深入,破解文本语言构成的密码,构建学生语言表达的图式。 一、在比照辨析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文本语言是经过作者精心甄别遴选之后选用的,学生在朗读品味过程中接触的是文本现成语言,很难洞察作者遴选语言的过程,也就难以真正感受语言的表达魅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语词以供学生进行比照辨析,从而提升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国家教育权威机构和语文教育专家都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教材为例子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吸取文本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的关键词句、精妙之处加以揣摩和辨析,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呢?我在实践积累后发现,语言品味是有法可循的。如果方法得当,阅读名著会如品醇酒,越品越香。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吕叔湘先生认为:“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李俊云 《考试周刊》2013,(25):38-39
<正>自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发现不管课堂模式怎么变,学生的课堂朗读能力都不能忽视,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阅读的兴趣。因为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也是目前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应以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创设语言实践机会,让课堂焕发浓浓语文味,尽显语言魅力,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语文收获。"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品味语言,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之一。何谓"品味"?就是细细地体味语言文字中的意蕴,就是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与辨析,品出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语言文字的宽度与深度,从而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去阿联酋访问,了解到阿联酋人民花了巨大的代价培植花草树木,并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让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推敲斟酌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能力.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习惯,形成优秀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品味语言呢?  相似文献   

16.
陆文海 《广西教育》2014,(9):94+98-94,98
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品味语言是解读文本的前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推敲、揣摩、品味,是领会作者情感、体会人物品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路径。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8,(38):3-4
语文课程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则"。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教给学生在阅读中借助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提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文体的特点找到这种文体独具的文学价值,然后采用吻合这种教学价值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品味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重视背诵,重视语言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品鉴语言,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人的一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小学阶段,是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汉字,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用智慧去品味,用真情去解读,用心灵去经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在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会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科学地开展阅读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学会理解文章的语言和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面就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让课堂更加精彩,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听说读写都全面发展的语文全才。在这四项技能中,听说是基础、读是关键、写是升华。在实际教学中,我尤其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明确要求,因此,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被列为了重点,也成为语文考试的重要考点。近年来,语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