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从延安时期提出来,已经48年了。可是,一直今天,新闻失实的问题依然不断。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种“顽症”。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就北京晚报来说,复刊八年来,新闻失实的问题,给编辑部惹起麻烦的有几件,给被报道的单位惹起麻烦的就更多。  相似文献   

2.
读者之声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青年工人,也是一名通讯员,酷受新闻写作。前不久,我发现本县小报上,有一则会议报道两处失实,因我亲自参加了那个会议,出于一名通讯员的责任感,及时向报社反映总编同志深为表示感谢。可却得罪了会主单位的个别头头和该版的责任编辑,他们对我非常恼怒,并挖苦道“有水平就写,没水平,又何必患‘红眼病’”为此,我感到很气愤。真不明白,难道揭露失实报道。就是患了“红眼病”吗?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就事实本身来讲,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报道中的事实不真实。我们知道,事实一旦被报道,就不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再现,或多或少带上了报道者的主观色彩。于是,也就可能出现“新闻报道不真实”的问题。故意失实是作者故意捏造的事实,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常见的失实,属故意失实者甚少,大量是非故意失实。新闻失实总是在事实变成新闻之后,要杜绝其发生,必须从事实变成新闻的每个环节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4.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6.
新闻失实能“杜绝”吗?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应当弄清楚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新闻能不能失实,二是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否包含事实的真实这一层含义。在此,我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杜绝”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也就没有新闻,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十分看重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7.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职责。怎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注意容易出差错的“危险点”是一项可行的办法。“危险点”有哪些? 对作者来说,经常遇到的“危险点”有四种: 一是根据第二手材料写成的报道。这种材料的危险性,常常出在搞第一手材料的同志没有认真调查核对。对此,如果轻信,就可能出错。  相似文献   

8.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职责。怎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注意容易出差错的“危险点”是一项可行的办法。“危险点”有哪些?对作者来说,经常遇到的“危险点”有四种:一是根据第二手材料写成的报道。这种材料的危险性,常常出在搞第一手材料的同志没有认真调查核对。对此,如果轻信,就可能出错。  相似文献   

9.
报纸上有些失实新闻都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由于个别细节、个别措词不当,或者随意变换角度造成的。因为这类失实不是通篇捏造,可以称之为“轻微失实”。但是,“轻微失实”的报道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为此,本文就“轻微失实”的原因略作分析与探讨,目的是杜绝失实报道,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性。一、使用语言不当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写稿多容易出现失实,并用“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的谚语作为“佐证”。但我觉得,“写稿多”和“易失实”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要我们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良好的文风,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发稿再多,也能做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我就此谈些个人看法。要认真核对事实,不要侥幸、偷懒。发现于报端的失实稿件,其中相当数量的并非出自写稿新手。原因何在?就在于有的同志思想上满不在乎,工作中对于核实不认真,满足于  相似文献   

11.
宫春凤 《今传媒》2003,(4):61-6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实践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然而日常翻阅报刊,总有不实新闻入目,导致“更正”、“致歉”之类屡见报端,甚至新闻官司也时有发生。如有关媒体对我省抗击非典这一重大题材的报道,就出现了“八天建成陕西小汤山”、西安市传染病医院副主任医师许荣放“和司机俩人都被感染了”等严重失实的报道。新闻报道失实,已经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20年,我正好在延庆县当了20年县委通讯干事。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就在我县境内,它像一座富含百宝采掘不尽的新闻“富矿”,20年来我到实地采访不下千次,从中采写出较好的新闻作品近百篇。 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一题词经各新闻媒体报道以后,在海内外激起了强烈反响。当时并不富裕的贵州人民率先响  相似文献   

13.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周恩来同志这一精辟论断,应该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一条不真实的新闻,无论一时能引起多大轰动,无论多么引人入胜,终究是要出丑的。一条新闻部分失实,不但会抵消这条新闻本来的价值,还会带来一连串不良后果。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即使在某些细节上失实,其结果往往不是“白壁微瑕”,而是使作者和有关的人象吞了一只苍蝇那样难受。真正有生命力的新闻,是经得住实践和时间考验的真实新闻。报道失实,会伤害被报道的单位和人,更严重的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她既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又承认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通俗的解释。我们做记者工作的,是发言最多、听众最广的“专职发言者”,几乎每天都要和新闻事实打交道,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便成了我们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在新闻学中,我们掌握的第一个原则便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和虚假是新闻之大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实,避免失实和虚假呢?下面我就以自己的采访实践,谈几点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5.
新闻失去了真实,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新闻的失实问题,除了端正社会风气之外,从新闻单位讲,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编辑部本身一定要把好这一关。尽管新闻失实的原因,多数在外部,但关键还是在编辑部本身。这是因为,编辑部掌握着来稿的“生杀大权”。来稿经过编、审这两关,作者的东西就成为社会的产品。编、审岗位的重要,决定了对失实报道所负责任的重大。失实报道的出现,不管是什么原因,编辑部都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责任。编辑部是关键这个观点,能不能在编辑部牢固地树立起来,是直接关系到编采人员能不能增强高度责任感的大问题。有些同志对失实报道的出现,往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位同志在谈到新闻失实问题时,感慨地说:“有的人写新闻,失实了他也脸不红,心不跳。”这话指斥了少数新闻工作者对报纸、对读者缺乏责任感的态度,也揭示了新闻失实这种痼疾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读者看报,发现有报道失实现象,就会有受骗感,次数多了,就会动摇对党报的信任,报纸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组织、鼓舞和激励作用。十年动乱中,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领导同志所列举的典型事例该不会有错吧?但有一次我却因此造成新闻失实! 那天,在乡村计生工作会上,乡里几位主要领导同志异口同声反复强调:“要向积极动员儿媳带头作流产手术的柬鲁堡村妇联主任杨成英同志学习!”新闻敏感促使我及时写了篇消息交乡站当天播发。岂料,次日一大早,被表扬的杨主任的儿媳找到我,红着双眼泣不成声地说:“杨记者,你可害苦我和婆婆了。我戴着环压根就没怀孕咋会流产哩?你是听谁说的?”霎时间我懵住了! 经核实,杨主任儿媳流产之事,系会前一驻村干部因不熟悉村上情况,向领导汇报不实情况所致。由此看来,报道中引用领导同志所列举的典型事例,也需核实才是!  相似文献   

18.
祝长胜 《视听界》2002,(6):20-20
有人认为,新闻失实问题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顽症”。就广播新闻来说,由于缺乏严谨的新闻态度,忽视新闻规律,新闻失实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片面强调新闻的时效性。时效性是广播新闻较之其他媒体的一个显著优势。一条新闻,谁先报道,谁就争取到主动,所以在广播媒体之间抢新闻的竞争异常激烈。这一点,记者都很明确。要在时间上占得先机,采写新闻的时间常常就比较仓促,往往不等新闻事实结束,记者就得往编辑部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失实,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作者凭空编造事实来欺骗读者,这是很恶劣的。还有一种,是被报道的单位和人,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而制造的事实,作者没有识别,信以为真,轻率地写成了新闻,造成失实。艾丰同志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宣传性现象”。他曾写了两篇文章(刊登于《新闻战线》去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20.
一谈起新闻失实,人们就会想到编造假新闻的“客里空”和动机不纯的虚假报道.其实,这只是新闻失实的一种表面化现象.新闻失实还有一种隐形化的表现,即在新闻内容部分真实掩盖下的部分失实.这种表现虽然与假新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同样能给读者以不真实的感觉,而旦,它的出现频率较之内容全部失实的假新闻要高得多,更不易被察觉.它对坚持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工作会造成经常化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