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青,这位中国诗坛上的泰斗,已经以他那博大深邃的诗作,在中国新诗史上立下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对于艾青诗作思想与艺术诸方面的特点,诗评家们已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本文论及艾青,想取一个略为与众不同的角度——将艾青置放在中国新诗前三十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确定这位杰出诗人的“艺术喷发期”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具体座标,并由此探寻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林 《上海教育》2009,(11):59-59
诗人艾青说:“中国新诗是新时代的产物,新诗的崛起,诗体的解放曾经是我国近代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的开路先锋。”二期课改新教材中引入了较多的新诗篇目,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舒婷的《双桅船》、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等。我在对这些作品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 艾青说过:“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一一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所谓“诗的美学”,自然不是专指诗的艺术技巧、语言形态,而是指诗的思想与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是这个统一体所展示的艺术美。五十多年来,艾青在探索、寻觅光明,追求真理,也探求“诗美”,他在诗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艾青关于“诗的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发扬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繁荣新诗创作,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着眼于艾青关于诗的具体言论,从四个方面阐论了艾青文体论的核心概念——诗的散文美:即新诗与韵文无关;新诗的语言根本是在于表达形象的;新诗的音韵与语言形象表达的关系;“散文美”与“诗的散文美”的关系。文章最后总结出艾青的“诗的散文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5.
<正>诗歌是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抒写和表达。《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是诗的国度,现代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一员,又称“白话诗”“新诗”。艾青在《诗论》中说:“新诗是‘五四’运动的产物,……新诗是和共和国一同进入胜利的拱门的。”[1]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前后发韧的新诗革命,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关注着苦难的中国社会,关注着苦难的芸芸众生,尤其是关注着苦难的中国农村和农民。20年代的徐玉诺以浓厚的感伤味对乡土进行素描,高唱“自己的挽歌”,这种伤感的风格影响了后来艾青的作品。何植三以冷静观照的态度和客观情调的追求表现着“浙东田村的空气”,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人生的重重困压下,诗人艾青并未就此沉沦。相反的,无论是在艰苦的监狱岁月里,还是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密云期和血与火的抗战时期,他始终在精神上维系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从濒临死亡时的自觉到把“灰白的自我”消失在“人类的再生”里,到最后“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诗人艾青不断深化着对死亡的思考,持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艾青这只文学的“大鹏鸟”在诗歌的想象世界里终于实现了精神上一次壮丽的升腾。  相似文献   

8.
针对30年代中国诗坛上唯艺术诗派病弱的呻吟,朽腐的格调,艾青于1939年提出“诗的散文美”的创作主张。他不满意的文的、“虚伪”、“雕琢”和“人工气”,而欣赏散文“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诗的散文美))这一主张虽然是在抗战爆发后二年提出,却是艾青长期艺术探索的成果。诗人早年曾受到十四行诗和现代诗的影响,写过《透明的夜)那样晦涩难懂的膝跪诗,但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一年作)却是“诗的散文u美”主张的第一次成功的实践。从题材选择来看,这首诗走出了唯艺术派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以反传统为其肇端,外国的诗歌资源是现代新诗人的锐利武器,新的诗歌理念、形式、手法等都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气象,新诗之“新”便体现于此。而中国传统诗学留给五四新诗人们的也决非一种历史包袱。他们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惊叹于二者的美丽,而出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偏向于从西方诗学中汲纳创作资源。考察新诗人群体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既难舍也难归依的复杂心路历程,可知隐藏在“西化”外表下面的这些诗人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顾与潜性发扬。  相似文献   

10.
艾青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最光辉的诗人,同时获得了“诗坛泰斗”和“王子”两顶桂冠,在海内海外都有着重大影响。“当然,这不是偶然的。艾青从小热爱艺术,对大自然、养育他的土地和劳动人民有真挚的情感。十八岁时,他离开了就学的杭州艺专,远去  相似文献   

11.
林庚对中国古典诗歌采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态度,在新诗格律、语法与语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古韵的中国新诗。哈罗德·阿克顿在《中国现代诗选》中对林庚新诗创作理论与新诗作品的甄选,注重技法纯粹性、诗语古典性、诗风历史性。在诗歌翻译层面,阿克顿以“以诗译诗”的唯美主义译介笔法,忠实地还原了林庚白话诗的“中国诗味”。阿克顿在新诗编译上的独辟蹊径,是对西方世界唯美“中国梦”的投射,也暗合林庚新诗创作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2.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家,他决不会是个伟大的诗人。”五十年的创作实践证明艾青不愧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因而也是个真正的诗人。作为思想家,他通过他的诗思考着时代、思考着人生,思考着作为一个战士来到世界上的责任。而他的这种思考,又是“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衣衫,运动为生命,想象为灵魂”(柯勒律治语)的诗人的思考,是一种艺术的思考。如果把艾青一生的歌曲放到艺术的手术台上进行解剖,我们将明显地发现:艾青是诗歌意象艺术的大师。  相似文献   

14.
艾青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新诗艺术和世界、社会、国家、民族、人生紧密联系起来,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新诗的美学本质。艾青认为诗是真善美的结晶,并对真善美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诗词是不会消亡的,即今旧体诗词其富生命力的名句也有如“种子”,将一代一代地“种在心田”。“我”(刘章)的走入诗界即得益于古诗句的薰陶。相比旧体诗词,新诗缺少“规矩”和“共同审美标准”。继承和发展旧体诗的传统,是发展新诗的一条“康庄大道”。“我”写了四十多年诗,新诗极少被引用,而一些讲究形式和声韵的山水诗句却经常被文友引用,即可为证。当然也要坚持追求诗意为第一原则,不可“因声律伤诗”。  相似文献   

16.
王元中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1):68-71,85
对于新诗,鲁迅起初是给予了热情支持的,他不仅亲自实践,而且还在理论上积极呐喊助威,但是他的态度后来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在态度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性情、学养有关,但更与他对于新诗日渐深化的认识紧密相连。鲁迅和新诗的关系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种典型或曰代表。考察新诗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典型或曰代表的“返古”现象,有助于我们对于新诗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王路平 《山东教育》2005,(21):115-116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从四川朋友那儿听说中国有个九寨沟了,他说此生若能去一趟九寨沟,则终生无憾。后来又在哪本书上看过或听谁渲染过九寨沟,便久记在心,不能释怀。世纪初了,随着旅游开发和人们钱包的鼓起,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九寨沟了:“你去九寨沟了吗?那可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  相似文献   

18.
艾青是我国现、当代诗歌的巨擘,抗战初期和新时期初期是他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前者标志着他诗歌的成熟,后者显示了他诗歌创作不衰的活力。本文力图通过对艾青抗战初期诗歌美学风格的阐述,来重新认识他对我国新诗的重要贡献和显著地位。艾青抗战初期诗歌的美学风格,离不开他那现实主义精神指导下,掺和着象征主义的意象色调和浪漫主义的抒情的情调。因此,色调与情调是艾青风格的表征,这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而在骨子里,在内容上,则是时代题材和个人心理气质相揉和的化合物——构成其风格的内质。因此,由表征所显示的内质使艾青这时期的诗歌具有一种  相似文献   

19.
《九月寓言》采用被述世界自在的“感觉器官”的叙述身位,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解释系统。这一解释系统的独特性,一方面表现为物候时间所提供的解释视域,淡化了故事的历史背景,消解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使历史走向了神话;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于“苦难”与“欢乐”观念的反常性扭转,使小说越出了启蒙主义的叙事传统而别开生面;更由于这部小说的解释系统,在整体上是建立于未化之民的心理状态(即创造神话的原始人的心理状态)之上的,这一切使这部小说一则中国乡村自三四十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去历史化,成了一个写实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20.
“五四”前后的译诗对中国早期新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和表达,促进了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演变,引起了中国诗歌精神价值的新变,以民族诗歌的身份直接参与了新诗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