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行于汉朝的汉大赋,由于有“铺排”手法的支撑,才形成了总揽山川、包容万物、铺张扬厉、洋洋洒洒的巨丽形态,但也由此而带有了堆砌名物、典故繁多、雕饰词藻、艰涩难懂的缺点。“铺排”是汉大赋生成的柱石,也是汉大赋消亡的基因。  相似文献   

2.
风行于汉朝的汉大赋,由于有“铺排”手法的支撑,才形成了总揽山川,包容万的,铺张扬厉,洋洋洒洒的巨丽形态,但也由此而带有了堆砌名的,典故繁多,雕饰词藻,艰涩难懂的缺点。“铺排”是汉大赋生成的柱石,也是汉大赋消亡的基因。  相似文献   

3.
以丽为美是汉大赋最鲜明突出的文体风格 ,从侈靡的“丽以淫”到平实的“丽以则”,反映了汉赋由“辞人之赋”到“诗人之赋”的流别演变。这种一代文体和文风的变化 ,受当时儒家经学教化讽喻思想和尚智求实精神的影响甚大 ,是一个用功利态度和实践理性消解汉赋铺排夸饰的“侈丽”之美的过程 ,也是导致赋体文学衰落的一个思想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汉大赋是“大汉气泵”在文化上的体现,同时也是汉人美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体制之宏大、容量之博大、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壮大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汉大赋的壮大之美。  相似文献   

5.
汉代拟骚诗是对屈骚的解读之作,在语词、句式、修辞手法、体式等方面均受到屈宋辞的影响;但受汉大赋的影响。又表现出重铺排罗列、描写细致以及骈偶化、整饬化的赋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关于赋的命名和汉大赋起源的问题,历代各家的认识均有偏失。其实,赋作为一种文体名称,实兼二义: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和文体上的“不歌而诵”。关于汉大赋的起源,自《诗经》以后,北派辞赋沿着从北方歌谣到荀况《赋篇》、秦代刻石文和秦时杂赋发展的线索并未中断。南派辞赋则从楚地民歌经屈原改造而发展到宋玉的赋作和汉初骚体赋,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它们都对汉大赋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都不是唯一的原因。汉大赋是在融合南北辞赋和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前人对汉大赋或褒或,所持论的标准却都是儒家“尚用”的纯功利主义的艺观。汉大赋的道德主题,却并非体现在有无“《诗》之风谏”,而是展现了后人惊叹回首的大汉气象,其审美主题,就是在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造了大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莫能继焉的一代之学。  相似文献   

8.
汉大赋铺陈夸张的特点表现为“竞于使人不能加也”,原因在于其“推类而言”的诸事物本非对立而是递进关系,它们是在对“极”的状态的追求中递进的,赋设置其在达到极点时转化,这就是“曲终而奏雅”。  相似文献   

9.
对于庚信在赋史上的地位有两种评价,一为“辞赋之罪人”,一为“四六宗臣”。“罪人“是以古赋者标准得出的,“宗臣”则是就瘐信在驿赋中的作用而言。两种评价貌似不同,实际上却彼此联系,互为因果。骈赋从东汉咏物抒情小赋发展而来,咏物抒情小赋是在汉大赋衰落时兴起,与汉大赋分属不同的审美范畴。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瘐信作为骈赋的最高成就者,可与古赋作者司马相如分庭抗礼,在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赋体文学的发展史上,建安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以“铺张扬厉”、“体物写志”为主要特色的汉大赋发展到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辞赋创作开始由宫廷走向广阔的社会,注重对作家主观情思的抒发,打破了汉大赋千篇一律,互相雷同的创作模式,显示出作家鲜明独特的个性风格,语言上由汉大赋的深涩凝重转向建安辞赋的明朗刚健、华美自然。这些转变为赋体文学的繁荣发展拓展了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试论汉大赋的社会效用——以司马相如的写作策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璐 《文教资料》2011,(19):4-5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汉大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汉大赋是汉朝的文学主流形式,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新的整合性文学,汉大赋以其恢宏的规模、雄伟的气魄、丰富的内涵开拓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取向,也同时开创了文人跻身政坛领域的豪壮局势。大赋广泛推广,出现了一批卓越的汉赋家。汉赋是文人自信心倍增的自觉产物,因而可以说汉大赋开启了文人自觉创作的时代。本文以司马相如的写作策略为例,来分析汉大赋的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12.
汉赋与楚辞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代表性文体,在许多方面都是继承和发展楚辞而来。汉赋继承和发展了楚辞“放射性思维方式”、“铺排的修辞手法”、“主客对答的形式”、“纷繁绚烂的辞采”。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的许多优点都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汉大赋以巨丽为美 ,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密切的联系 ;汉代的物质文明为大赋提供了描述对象 ;以巨丽为美是汉人审美的时代风尚。以巨丽为美 ,离不开铺陈、想象、夸饰等艺术思维活动和艺术表现手法。汉大赋所表现的恢宏气度 ,是后世文学作品难于企及的 ;汉大赋作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批有意识、自觉追求文章华丽的群体。大赋的说教成分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作品巨丽之美的和谐。其结构未免过于单调或失于生硬 ,铺陈有时过于繁琐 ,连边字用得太多 ,行文少变化 ,夸饰失当 ,美感也受到影响。六朝以后的赋作 ,虽然克服汉大赋的某些不足 ,但灿烂夺目的巨丽也随之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可见文章的语言必须要说得生动活泼有文采。有文采即指语言精彩,有特色。例如:善用譬喻、善于铺排、诙谐幽默、大气磅礴、委婉细腻,清新淡远、韵味醇厚、率真坦诚……都属于有文采。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  相似文献   

15.
柳词之“赋法”,主要吸收了宋玉辞赋、汉大赋、六朝小品文赋以及汉魏乐府的语辞和手法,表现在善于铺陈扬厉、体物写景、直叙其事、熔铸语辞等。故而善用赋法,雅俗相兼,使其词极富表现力,对后世词曲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过秦沦》这篇文章虽然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通过叙事而说理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一.铺排渲染、气氛热烈。作者善于使用大量的铺排来夸张渲染。“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相似文献   

17.
“颂”与“讽”是汉大赋并存的两大政治功能,从表面来看,一个是“颂”,一个是“讽”,二者之间是矛盾的,但从实际效果上看二者又是统一的,归结到一点就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两者之间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对立着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汉赋与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代表性文体,在许多方面都是继承和发展楚辞而来。汉赋继承和发展了楚辞“放射性思维方式”、“铺排的修辞手法”、“主客对答的形式”、“纷繁绚烂的辞采”。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的许多优点都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作为汉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汉大赋以其宏大的构架、靡丽的文辞、豪迈的笔调著称.然而,自西汉中后期起,甚至包括赋作家本身在内,对汉大赋一直是贬之者多,赞誉者少.人们普遍认为汉大赋的“少真而溢美”是其作为“一代之文学”,既受讥遭贬于当时,又零落衰绝于后世的主要原因.但如果从中国传统美学崇尚简约之美和不加雕饰的“白贲”美的视角探究汉大赋衰微之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扬雄在汉大赋上对司马相如的因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汉辞赋诸作家中,司马相如与扬雄是深受前人所推崇而并称者,如唐朝韩愈便说:“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答刘正夫书》)又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进学解》)司马相如是一代文豪,他“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是汉大赋的奠基者。扬雄在辞赋方面则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继承司马相如最力而有改革与创新,尤其是他对汉大赋形式主义弊病的深刻认识及精辟见解,更是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们的创作与批评家们对辞赋的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