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那些使你费尽心血、绞尽脑汁去教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功课非常优秀的学生,而是那些所谓的“差生”。而且,差生又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成了众矢之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差生还为数不少。我国有关部门甚至曾经作过“差生”数量的统计。如何转化这些差生,成了教学实践中令人头疼的问题。虽然在理论上,也不乏对“差生”、“问题学生”的研究,但也未见得何种理论实施下来,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课程设计既然是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2.
美国社会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差生的形成要么是先天的原因,要么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柏克(H.Becker)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美国许多教师的眼里,穷人子女是“不健康的、不道德的、无进取心的、无学习能力的”,并将责任归于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归于这些孩子的父母“不能阅读、不能保住工作、让孩子长时间地看电视”等。(1)但是,一些清醒而又公正的教育研究者通过自己严肃认真的研究发现,差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倭化以及其它不公正待遇的结果。 倭化(stigmatize)是一个社会学术语,社会学家高夫…  相似文献   

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仔细一想不无道理。朱永新教授指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平等意义上的人。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观上最好不要把他们划分成优生或者差生,因为不同的孩子接受知识的角度和过程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接受的是思路,有的孩子接受的是内涵,有的孩子会联系实际,有的孩子会展开想像等等。学校应该是孕育和培植健康生命的地方。可以说,这些思  相似文献   

4.
爱的教育     
韦煜华 《广西教育》2008,(25):10-10
我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接触一段时间后,都会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自己在老师眼里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如果有一些孩子选择后者,我就会检讨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评价,并单独找这几个孩子谈心,或通过“家校直通车”(家校联系本)与孩子谈话,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你也许会问:难道我教的班中没有所谓的差生?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我觉得,这些孩子更需要尊重,他们更有被关注、被认可、被爱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从教30多年,我的学生自然有一些“难看的孩子”。一位教师的使命感和师德不容许我抛弃他们。因此转变差生便成了我班主任工作中最苦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分。如何使差生成为“漂亮的孩子?”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施教过程中,给他们多一点理解和尊重。这背后自然意味着要献给他们一颗爱心。 古希腊有一则美丽动人的神话:在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年轻英俊的国王,  相似文献   

6.
偏爱差生     
婷婷:孩子上学后,家长们都比较关心孩子在班级里的排行榜。而在每个班级,总有一些成绩不理想和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学校习惯称这些学生为差生。怎么对待差生?我请来了南山一小的教师们,他们的口号是“偏爱差生”。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长朋友们,你是不是也正在为自己孩子是差生而苦脑?噢,你可要注意听听他们怎么说,如果能从中学那么一、二招,我就开心啦!  相似文献   

7.
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祖父母或亲友,家长只负责孩子的吃、穿、用,很少抽时间坐下来与孩子交谈。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有的家长外出打工。直接寄钱给学生租房住,不给班主任留电话号码,他们的孩子几天不到教室老师也无法与其联系,造成管理失控。这些学生对待老师的教育,要么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出现对立情绪;或敬而远之,或当面顶撞。  相似文献   

8.
艾米丽是法国的一名小学女教师。她所教的三年级(2)班共有16名学生。其中5名是未婚生子。他们要么从没有见过爸爸.要么从生下来的邢天起就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艾米丽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这些没有爸爸的孩子.在谈起自己的爸爸时比谁都带劲。并且还总是把自己的爸爸描绘成一个英雄。  相似文献   

9.
教育转化「差生」体会谈许金珠童少英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我们带过30多个班级,教过100多个差生,花费了不少心血,也获得了不少差生转化的喜悦。他们的转变,给了我们以下的体会:——要爱护差生,同情差生。差生是受害的“幼苗”,他们或有不幸的遭遇,或在学...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差生”来称呼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相对落后的学生。这顶带有贬义与岐视色彩的帽子压得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抬不起头,喘不过气,直不起腰,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而且很多老师常常把成绩差的学生看成“包袱”,当作“累赘”,能推则推,能甩则甩。要么粗暴训斥、讽刺挖苦;要么不闻不问,让其自由放任。  相似文献   

11.
山村的孩子     
这是一群生活在江西一个偏僻山村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上课的场景。破旧昏暗的教室里,老师正在教孩子们看图说英文。图片上一只红彤彤的苹果,老师教读“apple”,孩子们跟着念。突然有个孩子说,去年过年的时候妈妈给我买过“apple”,是“red apple”,顿时其他孩子都笑成一团,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家庭的牺牲品。他们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要么内向、胆小、脆弱、自卑、不合群,要么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整天惹是生非。而这些孩子不仅品德行为上让老师家长担心,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尽人意。面对这些学困生,不能听之任之。如何转化学困生工作,成了教师面前的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仔细一想不无道理。朱永新教授指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平等意义上的人。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主观上最好不要把他们划分成优生或差生,因为不同的孩子接受知识的角度和过程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接受的是思路,有的孩子接受的是内涵,有的孩子会联系实际,有的孩子会展开想像等等。学校应该是孕育和培植健康生命的地方。可以说,这些思想一直引导和激励着我们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班上听了一堂美术课。美术老师教学生用蜡笔水彩画“春天”。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一名在我眼里的“差生”竟第一个交上了一幅春树图,远看那幅画,丝丝嫩绿透着浓浓的春意。具有创新意识的是,他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在右上方画上了太阳,地上是绿草坪。由此可见,他心中的春天是多么美好,多么清新啊!而这么好的孩子我却认为是“差生”。更让我吃惊的是,其他几名“差生”的画也被美术老师贴在了黑板上,让全班学生观摩。这些“差生”的  相似文献   

15.
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校环境对学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在思想道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方面比不上同龄人,于是有些教师就给他们戴上了“差生”的帽子,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放弃教育。其实这些“差生”,只是在学习这方而落后,而且上小学的孩子正处于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从教十余年,所教班级中总有“差生”存在。造成“差生”学习不良的因素有许多,这里仅从家庭因素谈起。一、家长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引起了重视,在如何实现孩子学业成绩提高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一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要孩子入了学,学好学孬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学业很少过问,只忙于做生意挣钱,疏于辅导孩子,从而使孩子放松了学习。这些家长由于思想认识的偏颇,起不到“家庭辅导员”的作用,其家教水平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势必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二、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  相似文献   

17.
徐超 《华章》2011,(26)
在任何学校的任何班级,总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差生”,在班级管理中,最让人费神的是这些“差生”,我们一般都称为“后进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学习成绩差、纪律散漫、不求上进,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来说,他们人数不少,影响也很大.所以,如何走近后进生,帮助他们走出“泥潭”,对他们进行转化,是一个班级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可是在新课改的阳光沐浴下的校园内,一群孩子却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样,被称之为“差生”,倍受老师、家长的冷落,甚至是嘲笑、斥骂。这些孩子更需要爱的阳光,教师和家长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把信任和赞赏给予每一个孩子,用一颗颗爱心托起他们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教师,"差生"这个字眼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教师最不愿面对的,但是却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群孩子。他们有的学习差、有的纪律差、还有双差生。如何去面对这样一些特殊的孩子们呢?在这两个学期中由于所教的班级人数较多、"差生"较多,使我有机会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孩子。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让我对他们更加了解、更加理解更加疼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