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科育德是指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学科教师不仅要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教师有必要以道德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载体,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德功能。  相似文献   

2.
学科德育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通过自我感悟或在教师引导下领悟,逐步内化生成的具有学科特征的道德与品质,是学科教育中所能企及的德育部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但又不刻意而为.学科道德教育的应然诉求可归结为积极求实的生活处事、刻苦不懈的人格品质和民族使命的理想情怀这三个层面.但是学科德育的有效践行还面临若干实然困境,主要包括学科道德教育的价值还未得到普遍认同和教师的学科育德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两个方面.为此,可从优化学科课程评价以凸显学科道德教育的价值,完善教师教育机制以提升教师学科育德素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来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融合等三个路径入手,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3.
人文素养是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由于其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课程建设及校园文化上较普遍存在着人文氛围的缺失,严重影响着高职生德育素质的提升。提高高职生德育素质,必须重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学科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挖掘并升华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启迪学生人生,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4.
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当下学校教学目标之一.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特点,深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积极营造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找准德育方向;营造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内化;捕捉动态资源,进行随机教育;两育有机融合,塑造健全人格.在尊重学科规律及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育学科核心能力是学科的认识运用能力,具体表现为社会认知能力,包括角色认同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问题辨析能力。角色认同能力是学生对生活中自己所要扮演的社会正式角色以及相关角色的认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是学生对生活中自己所要抉择的道德和非道德价值的认识能力。问题辨析能力是学生对生活中自己所要处理的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三种能力分别由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态度构成,从而形成德育学科核心能力的九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审视当前学科德育实践可以发现,教师常从“相加”理念出发来理解学科和德育的关系。这种定位给学科德育的开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教学目标异化、教学内容偏差以及教学方法偏颇等问题。对此,学科教学需要重回育人原点,树立指向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学目标,挖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关注教学方法的道德性,从而促使学生在多元情境中丰富道德体验,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是学校和教师既关心又困惑的问题.中学物理学科德育实践要素包括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道德示范.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物理教师的德育职责,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德育价值,创设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可以有效实现物理学科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推演式、深挖式和指导式研究,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制定学科德育目标,挖掘并组织学科德育内容,将其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与道德全面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主要由学科德育认知、学科德育情感和学科德育行为三方面构成。营造学科德育良好氛围,完善学科德育教培体系和鼓励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9.
学科德育之于教学,既不是渗透,也不是衔接和融合,而应是彰显。把学科本身固有的人文性张扬出来,这才是学科德育的本意。教师应把学科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意识、思想和目的,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课前调研,把握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态;适切定位三维目标;挖掘文本德育资源;凸显各学科育人优势和创设蕴含道德互动的教学过程等策略,在教学活动不断寻找,在对教学之存在本身、教学之本真追求中成就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在学科德育实践中,教师习惯以德育思维审视学科德育,即着眼于挖掘各教学要素蕴含的德育资源。这虽然有助于教师抓住学科德育,但也使它陷入了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出现附加式的学科德育,忽视教学方法的德育价值,忽视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遮蔽教师完整意义上的育人责任。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这是制约学科德育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德育视角转向教学伦理视角。因为教学是一项道德的活动,合乎道德的教学与学科德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此教学的道德性应该是学科德育的内在要义。进而,实践学科德育要求教师立足并实现教学的本体价值;发展教学伦理意识,强化道德实践者的角色;关注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积极进行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11.
德育不仅仅指向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情操等,更指向美好生活、生命健康成长.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科德育因子,丰富学科德育方式,优化学科德育过程,催生学科德育评价;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坚持学科全面德育、全员德育、全程德育,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和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12.
学科理解研究是对浅层学习和离身认知的省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彰显学科整体育人价值的需要,也是培养终身学习者的需要。学科理解是对学科本体知识的回溯性、结构化的深层认知,是教师有效开展学科教学的基础,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但是,对学科理解的概念把握障碍、理论与实践割裂、理解结果外显困难等现实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学科理解研究亟需推动全学科参与和学段联动,形成学科理解内涵的全域性解读;破除传统授受教学困囿,导向实践性、意义性的学生学科理解;让理解在行动中表现,以真实问题解决促进学科认知和创造。  相似文献   

13.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必须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增强教师德育意识,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深入挖掘教材中积极的德育因素,努力营造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生活氛围,善于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德育资源),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包括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会员德育机制),确保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4.
成平 《中国德育》2008,(1):59-62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就是要将德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还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德育的切入点、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形态、研究渗透在教学中的道德影响,而且,教师要注重自我人格修养,强化人格魅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发挥道德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科德育的研究就是对学科中德育目标的分析、对学科内容中所蕴涵的德育素材的利用和挖掘以及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及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道德影响的研究。目前学科德育的研究现状如何?以及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在对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学科德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高校实施学科德育有其学理、政策和现实依据。实施学科德育应加强学科德育的组织领导、做好学科德育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探索学科德育的考核激励机制、推进通识教育、加强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对素质化教育的重视,注重发展学生的德育已经成为了小学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各学校希望在小学学科当中融入德育教育,使得未来小学学科德育教育一体化。如今,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德育和学科教学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加强小学德育与学科的融合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替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健康的人才。本文在简要叙述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现状的基础之上,分析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正确进行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屹 《江苏教育》2023,(30):7-10
“学科德育”是对中小学“德育学科”育德的“超越”,是对所有学科教师提出的育人要求。从操作层面而言,学科德育实质是教师基于学科特质,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进行价值体认,和学生一起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实现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科育人要素的有机融合。新的历史时代,学科德育如何创新发展、深入实施,成为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课题。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理应肩负起探索学科德育的新使命,在学科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科式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空泛,教学形式单调,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实效差,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言行不一,知行脱节,面对现实问题缺乏道德选择、判断和创造能力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重建师生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改造德育内容,变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科式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空泛,教学形式单调,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实效差,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言行不一,知行脱节,面对现实问题缺乏道德选择、判断和创造能力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重建师生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改造德育内容,变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