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它触及的是现象界,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涉及的是超验领域,科学与宗教所探索的对象、采用的方式和涉及的领域皆有根本差异,二者并不能真正相互否定;信仰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科学经验思维之上的理性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宗教体验之上的非理性信仰,还可以是非科学的理性信仰,故它不能与宗教等同混用,也不与科学完全排斥,但科学最多只能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推演出“超验信仰”。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潮流和新纪录影像运动是一种消解“信仰”的“理性化”转向,它们把世俗生活中的事象和人物的世俗行为作为审美对象,把世俗理性对终极信仰的消解作为审美目的,这在它们各自的代表文本《单位》和《八廓南街16号》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宗教的主要特点是诸神并存 ,信仰多元。这一特点造就了自由、世俗和理性的古希腊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哲学神"思想是理性与信仰斗争的产物;"神"到哲学家那里成为"哲学神",成为逻辑分析的产物,成为思想(理性)的代名词;哲学家从"神"那里拿走的是"神圣性"而不是神本身,进而确立了理性至上的原则。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例,探讨理性与信仰的矛盾运动如何产生并发展了哲学神观念,展现理性和信仰既对立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神灵信仰以对神灵的崇拜与神圣的仪式体现出宗教性,世俗信仰则以人际关系中特有的虔诚与执着体现出宗教性.世俗信仰的宗教性通过宗教关系反映出来;世俗信仰中的宗教关系不只是指宗教实践中普遍意义上的人际关系与集体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个体之间建立在信任和忠靠的基础上的精神依存关系.世俗信仰实践通过消解人际关系的危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个...  相似文献   

6.
许成功老师在《江苏教育研究》201 0年第1 1期撰文阐述了"教育需要信仰"这一命题。一个教师,有信仰就有精神家园,有家园就能安身立命,就能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就能全神贯注,一以贯之,就能忘我,就能献身,就能实现自我,走向永恒。把教育当作一种信仰,才会保持理性意义上的清醒,清除那些欲望的干扰,以一种谨慎的态度行走于世俗的生活中,以一种自觉和警醒小心翼翼地对待各种诱惑,从而达到一种慎独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世纪哲学诸位贤哲,针对理性和信仰问题,围绕是“信仰权威”还是“理性权威”、是“先信仰而后理解”还是“先理解而后信仰”和“双重真理论”等问题展开过旷日持久的论争.《神曲》以文学的形式回应了这场论争。它抛开了论争双方的神学指向性和宗教目的性.把理性和信仰先行引入到对人生幸福归宿的关注、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探求,肯定了它们在人类世俗生活中的作用.它们在摆脱苦难、认识真理、走向至善至美过程中的起始作用或前提地位;修正了把理性和信仰对立起来的做法,建立了其间的联系.阐解了它们各自的价值、存在的领域、理由及必要性,认为理性和信仰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强调了理性所包含的人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信仰所包含的“上帝”对人类的召唤与慈爱和它引人向善的道德伦理作用,体现了有别于诸位贤哲的人文关怀,使我们看到但丁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着独特性、贡献性和进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粤东灵村惭愧祖师信仰的人类学考察,深描旅游语境下的客家民间信仰重构实践,以揭示客家乡村社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面向和深微变迁。旅游语境下客家乡村居民在宗教仪式与现实生活中,既充满伴有地方依恋的宗教情感,也秉承基于旅游利益的经济理性,由此构筑了一个神圣与世俗叠合的民间信仰空间,展示了客家乡村丰富的、动态的社会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文化中有关宗教、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主张宗教信仰高于思辨理性,因此理性的哲学应为神学服务;另一种主张理性是审判一切的最终法官,以理性为准则的哲学启蒙宗教信仰。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在人生的实践中,信念是实践的出发点和动力,人总是相信了什么才去行动,而当遇到了问题时又质疑原先的信念,并根据经验确立新的信念。拿这种人生实践的观点去看待信仰与理解的关系,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信仰导致理解"或"理解启蒙信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总是处于"信仰寻求理解"和"理解开导信仰"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一)佛教艺术的审美,在历史上是和信仰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僧尼信仰与世俗信仰存在着差别,就出现了佛教艺术的社会作用的主次问题(也包括信仰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石窟艺术是为了僧尼入窟"观象"?还是为了世俗"祈福"?这个问题乍看是一个宗教内部的问题,实际上,它影响我们认识和理解佛教艺术.假若把石窟艺术纯粹看作为僧尼而作,那么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大足等佛教艺术遗迹就不过是一宗宗纯属神  相似文献   

11.
美学必须抗衡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宰制,关切现实性的审美问题,回答世俗世界的提问和挑战,以诗性思维重构美学意义的神话信仰和宗教意识,建立新的童话和寓言的话语世界,维护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价值。唯有此,才能保证我们审美活动的当代性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当今社会从"南京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的道德危机现象,对世俗道德危机进行界定,指出信任危机的形成以及深化是世俗道德危机的线索,分析了世俗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俗社会转向法理社会中私德适用范围的缩小、私德转向公德出现问题以及政府与个人关系的改变。直接原因是人们针对现状做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近代民族国家世俗化的凸显是与世俗秩序的自我证成相伴随的一个历史过程,即世俗性要素突破传统宗教之限制而逐渐由人的心智层面扩及法权、政治等制度层面。在基督教二元政治结构下,个人通过"灵魂得救"获得了一种超越主义的精神自由,通过对上帝的信仰确立了个体的最终价值,导致个体能够摆脱世俗羁绊,并对世俗权力采取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价值审判。基督教政治观以超世俗秩序来论证世俗秩序的正当性,而近代政治的特征是将政治共同体从上帝那里斩断,从其本身来探讨世俗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维多利亚精神受福音运动与工业革命双方面影响.在“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并存的基本悖论作用下,产生出生命信仰与外在宗教、精英思想与社会认同、世俗理性与超验良知等一系列相互冲突的问题.维多利亚精神的塑造体现出不列颠民族在工业化转型时期力图于神圣化与世俗化两股潮流之间寻求某种妥协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由神性世界观向理性世界观嬗变的决定性步骤是将自然世界与神圣世界分离开来。那些喜好自然哲学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托钵僧修会学者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学说,既不可避免地导引出怀疑主义的复兴,又使得坚守信仰与从事科学研究并行不悖。通过使亚里士多德学说成为正统并且使之与基督教信念相容,科学思维也得到了许可。中世纪基督徒还将"良知"这种能够与道德和伦理困境角力的理性能力归因于人。此际的自然哲学精神在宗教理性与自然理性上的混合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出版的有关宗教与信仰的学术著作中,何敦培<和而不同--神俗信仰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显得与众不同,既不专论宗教,也不单纯谈论信仰,而是从宗教与信仰出发,探讨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的关系,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关于神灵信仰与世俗信仰的学术体系,并在二者协调与融合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构想,议论精微,立足实践,论证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为解决现代人的信仰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当下民众信仰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危机,并正在重构之中。农村女基督徒的宗教实践与世俗的“过日子”紧密相连,她们选择信仰基督教始于实用主义,但在信教后会融入情感主义。若要科学化、理性化地引导农民信仰的变革,当从文化持有者内部的视角,了解农民“过日子”面临的世俗苦恼与精神困境,正视当下民众面临的信仰危机,引导农民从“俗世互助”走向“圣灵救赎”,促使民众信仰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的法哲学思想包含神圣与世俗、信仰与理性两个维度,建构起统管超自然与自然秩序的法律体系,极具和谐价值。托马斯法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构成其和谐价值之源,法的本质论证奠定其和谐价值之基,法的多样性论证乃是其和谐价值之显,法的秩序解析构成其和谐价值之果,托马斯主义的历史变奏成为其和谐价值之流。  相似文献   

19.
下课后,老师对伊万说:"让你爷爷来学校一趟。"伊万问:"老师,不需要叫我爸爸来吗?"老师说:"不,伊万,叫你爷爷来就可以  相似文献   

20.
在理性审视传统生命教育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存的信仰本质论,可以看出生命视角下的信仰本质是"精神生命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下,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避免生命教育丧失根本价值,走出生命教育误区,很有必要。帮助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对生命的终极价值关怀,探寻生命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契合点,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促进青年信仰的自主生成和理性选择,构建精神生命教育体系,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