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慎是明朝正德年间的状元,他的妻子黄娥也是一位知书识礼的女才子。正德皇帝死后,嘉靖皇帝即位,杨慎的仕途开始不顺起来,被贬谪到云南永昌。在他去后的一年多里,黄娥日夜思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想写信问候,又怕途中被人偷看,最后请人给丈夫捎去了一方白丝绢。接到妻子托人捎来的白丝绢,杨慎心里感慨万千,展开一看,里面绣着一行字:"心系一方田。"顿时,他的眼睛湿润  相似文献   

2.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后世学者对他生平事迹进行考索,成果颇丰,但是仍存在一些遗漏。以杨慎《出嘉陵江》与《宿金沙江》这两首诗作切入点,阐述杨慎在云南的行迹、"瘴海"的考证以及诗歌创作心境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杨慎羁身永昌,是保山五个世纪以来文化诗坛上最闪亮的巨星,研究著述达400多种,他的永昌诗展现保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与社会现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永远值得推崇的诗人和作家,这就是明代的杨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1506)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在位的嘉靖五年(1527),以直言极辣,谪戍云南永昌。当杨慎谪戍云南期间,他曾为蔚然大观的山水感到吃惊,不禁流连忘返。面对着碧波浩淼的滇池,他诗情满怀,挥毫赞颂:“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混漾银河通。  相似文献   

5.
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上聂索同志写的《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一文说:“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1506)试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在位的嘉靖五年(1527),以直言极谏,谪戍云南永昌”。这里,共提到杨慎的生平、卒年、进士及第和谪戍云南等四个年代。这四个年代中,除杨慎生年正确外,其余三个都不确。这有的是聂索同志一时疏忽弄错了;而有的倒是《明史》及《杨升庵先生年  相似文献   

6.
杨慎从自身遭遇出发,对屈原、宋玉二人的未遇明君表达了极大的同情。对于屈原及其作品,杨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可与日月争光。与朱熹相比,杨慎能从文章写作角度出发去合理评价宋玉的《招魂》。在《楚辞》的诠释与考证方面,杨慎也表现出卓然独立的创新精神,时见真知灼识,反映出他广博渊深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胡应麟是明代中后期重要的文献学家,他和杨慎、焦竑、陈耀文一道被誉为明代中叶的四大博学家。胡应麟为明代的文献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明代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下,他提出了"会通""理解之同情""实事求是"等文献学理论,另外他将其理论贯穿在他的典藏、目录、考证等文献实践工作中,推进了明代文献学的发展,成为明代学术圈独树一帜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杨慎(1488—1559或1568),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举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时年二十四岁。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倡导百官同僚议论明世宗生父的庙号和祭祀的斗争,仗义冒死跪伏在北京左顺门请愿,世宗大怒,廷杖杨慎等一百六十余人,被贬官和废黜的一百八十人,并将杨慎流放云南永昌(  相似文献   

9.
《丹铅总录》是明代文献学家杨慎的一部杂考笔记汇编。本文论述了杨慎的文献学思想和方法。杨慎的文献学思想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充满着辩证法的思维;杨慎在运用文献考证研究的方法上,不仅能吸取前人之长,而且在重视子部、俗文学与金石方志等资料方面独有建树。  相似文献   

10.
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杨慎谪滇三十五载,与云南文人士子相唱和,放浪湖山,究精著述。昆明、永昌、大理、安宁、澄江、蒙化、楚雄等不少府、州、县都留下了杨慎文化交游活动的踪迹,成为明代云南最有影响的文化人。杨慎交游人员可分为师长门生、仕宦名流、民族友人三类,产生了一大批著述诗词等交游成果,并且留下了不少歌咏题词碑刻,对云南的当时后世都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慎强调文质并重,其中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也十分注重文采的修饰。杨慎重视文法,他特别指出古人作文不厌其复、状物传神等特点,他对古人作文中引用方式的梳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杨慎对陆机《文赋》中"警策"一词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存在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杨慎每个文章理论观点的提出,皆能切中时弊.他从宗经观念出发,提出文道并重的观点.杨慎主张复古,但同时也提倡创新,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奇"的追求,杨慎所谓的"奇"是指一种新颖独创的风格,并非诘屈聱牙之风格.此外,杨慎还提出了"辞尚简要"的观点,主张从美的角度评价或鉴赏一篇文章的好坏.  相似文献   

13.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史学上亦颇有造诣,他有感于当时八股取士造成的学术颓风,极力主张博通经史;在治学方法上,他崇尚实证,讲求考据,于诸史之失多所订正;并且,他还留心音韵,考述地理,研精金石,大大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以上诸端,对当时学界风气的转变,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当然,杨慎作为转型时期的人物,其史学研究多少带有点草创意味,考证方面尚多疏舛,评价人物颇争意气,又以深厌空谈性理之故排诋宋人太过;更有甚者,致力于辨伪而竟自撰伪书,以故招人非议。然而瑕不掩瑜,在明代史学史上,他还是应占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史学上亦颇有造诣,他有感于当时八股取士造成的学术颓风,极力主张博通经史;在治学方法上,他崇尚实证,讲求考据,于诸史之失多所订正;并且,他还留心音韵,考述地理,研精金石,大大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以上诸端,对当时学界风气的转变,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当然,杨慎作为转型时期的人物,其史学研究多少带有点草创意味,考证方面尚多疏舛,评价人物颇争意气,又以深厌空谈性理之故排诋宋人太过;更有甚者,致力于辨伪而竟自撰伪书,以故招人非议。然而瑕不掩瑜,在明代史学史上,他还是应占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6.
在"宋明理学"、"复古"思潮影响下的明代文坛,杨慎是一位独树一帜的诗人。他高举"诗主性情"的大旗,在略显沉闷的明代诗坛无疑是别开生面的,特别是在他被贬永昌府后的诗歌创作更加体现着他的这一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17.
在明代中期诗坛崇尚盛唐诗风的大背景下,杨慎的六朝诗论显得特立独行。他的六朝诗学观在溯源六朝与唯唐是尊的诗学取径上及"性情"与"格调"统一的问题上与明中期主流诗论明显不同。分析其间原因,杨慎的诗学主张——崇尚六朝,不仅是为了革除时弊,还与其被贬云南所造成的心灵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6,(5):37-42
因与科举无关,明人对《文选》评价较低。杨慎却于流俗之外,极力推崇并精研《文选》:他肯定萧统《文选》的"典丽"思想,并认为《文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主张作家在创作上要重视《文选》,极力推崇《文选》作为后世师法的模板。杨慎的诗歌创作也明显继承了《文选》的优秀传统,带有"兴寄"与"彩丽"合二为一的"选学"体意味,他的作为极大地推动了明代《文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慎强调文质并重,其中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也十分注重文采的修饰。杨慎重视文法,他特别指出古人作文不厌其复、状物传神等特点,他对古人作文中引用方式的梳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杨慎对陆机《文赋》中"警策"一词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存在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杨慎是明代杰出的作家和学者,有着多方面的成就.本文论述了杨慎与民间歌谣的关系.一方面他热心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另一方面他虚心向民间歌谣学习,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仿民谣.杨慎对民间歌谣予以关注,与他的悲惨身世有关.他得罪了皇帝,终生坎坷,由士大夫跌落到了民间.在群众中得到了理解和慰藉.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能够眼光向下,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整理与仿作.他着重搜集整理反映民间疾苦的时政歌谣,甚至辑入当代作品,显示了他的政治勇气.杨慎主张“诗须有为而作,文至无心乃传”.即要关乎世道人心, 反映群众的情绪和要求.《竹枝词》代表了他仿民谣的最高成就.本文充分肯定了杨慎仿民谣的艺术价值,认为杨慎是刘禹锡之后自觉向民谣学习并取得相当成就的又一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