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基于以“对抗思维”“零和博弈”为主要内容的旧地缘政治观来看待两国关系,显然已不符合两国关系的事实。全球化时代,合作的理念开始更多地注入到地缘政治学中,形成了新地缘政治学。新地缘政治学的理念运用到新世纪中印两国关系中,显然更能得到准确表述,符合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曲折发展的中印关系--纪念中印建交55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关系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历史上,边界问题、西藏问题、中印巴关系以及大国因素的影响等是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因素.当前,两国在政治外交领域存在许多相似的立场和共同的战略利益,这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中印两国战略利益的重合将大于分歧,这一点决定了两国走向合作友好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印度是中国的邻国,是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美国的影响因素很大。他对中印关系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冷战期间,中国、印度和美国三方中的两方经常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方。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改变,中国和印度都积极发展与美国关系,同时两国关系也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印美关系受到了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两国关系起伏不定,若即若离,疏远和冷淡大体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冷战结束后,面对新的固际国内形势,印美两国都各自调整了外交政策,两国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交往日益加深.但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连续性,因此各种制约性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伊朗和埃及都是中东乃至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古国、大国强国,研究两国关系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学术意义。依据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方法,从国家利益、地缘政治战略和意识形态角度梳理两国的关系史,认为1979年前两国关系先是友好,再是冷淡,再变为友好。1979年后双方在对待超级大国、哈马斯、法塔赫、真主党、巴以和平、波斯湾事务和地区安全上分歧很多,因此两国关系日渐疏远敌对。2009年以来伊朗有意与埃及缓和关系,随着穆巴拉克下台,埃及对外政策调整,两国有可能关系缓和,并对中东政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中巴建交到两国形成默契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一波三折,经历了建交初期的冷淡与疏远、50年代中后期的曲折发展和中印边界冲突后的改善与友好三个演化阶段。从战略结构上看,中巴关系本质上受制于"南亚安全困境",即南亚地区印巴敌对和国际大国中美苏之间的双重矛盾。  相似文献   

7.
在1979年到1998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20年里.伊朗与沙特关系总的特点是从紧张敌对走向缓和合作.呈现出明显的“U”字型结构。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霍梅尼时期、“黑暗时期”和哈梅内伊一拉夫桑贾尼时期.伊朗对沙特阿拉伯的政策经历了从意识形态主导到逐渐注重实效性,从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到更注重国家利益的演变。从两国关系发展的过程看.伊朗始终在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印地缘政治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印度把中国看成了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和防范对象.印度是个具有浓厚大国思想的国家,地区霸权思想始终贯穿于印度的南亚政策之中.西藏问题,中印边界的争端,中巴关系的接近,印度海洋战略与动向问题,中印两国国家发展与现实地缘战略冲突问题等成为中印两国关系中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但是,中印关系仍然在一定程度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两国在地缘政治战略上有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藏问题、边界争端等方面的冲突导致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印度关系的恶化。全面理解中印关系的恶化还需把它放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中考察。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当时影响中印关系恶化一些国际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尼克松于1969年春入主白宫后,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采取务实态度,逐渐改变鹰派立场,调整美国对外政策,收缩美国在海外驻军,结束越南战争,在世界上推行缓和外交。1972年2月,尼克松成功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历史性突破,是隔绝走向交流、对抗走向缓和折点。此后,中美建交,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不仅对中美两国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结构性变化,对世界和平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看来,经济结构嬗变、政治应激反应和社会抗争虚化,催生了政治冷淡主义;主张放弃斗争的所谓“永恒原则”,构成政治冷淡主义的核心话语;图谋在模糊阶级意识中阻滞社会制度进阶,是政治冷淡主义的主要危害。政治冷淡主义表面上拒斥一切政治活动,实质上则反对组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从生发逻辑、核心话语、主要危害三个维度对政治冷淡主义的深刻剖析,并未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长期执政能力、赢得历史主动,仍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中印关系的特点与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印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中印关系被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层次。中印关系体现为大国关系、邻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等特点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印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是西藏问题、边界问题、经贸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的冲突与冷淡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在强调师生关系的新价值基础上,从信任、关注、倾听与合作四个方面给出师生关系冲突与冷淡的消弭路径。  相似文献   

14.
尼赫鲁从印度的现实出发,实行与中国友好的政策.同时在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上仍坚持英殖民统治者的政策,这种民族利己主义最终导致了中印关系中断十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朝鲜战争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朝战后,中美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此两国关系进入长达20年之久的敌对状态,两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有了重大的调整.文章从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的两国关系的变化,分析了战争对中美两国关系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泽芝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7):15-18,24
自印度"东向政策"制定、实施以来,印度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印度与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和外交产生影响。中国应积极客观地看待这种关系,趋利避害、把握机遇,利用中印关系中的东盟因素推动中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中印关系发展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中印两国在国内国际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安全领域和边界纠纷、西藏问题等传统领域都有了新的合作契机和共同的利益需求。中印关系发展面临着良好势头。在此情况下,中国必须理性看待印度崛起,突出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双方往来,增进理解和信任,从而推动中印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独立后的印度从自己本国的民族利益出发,在中印边界上不仅继承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遗产,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惜把战争强加给中国,给中印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考察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两国战略契合点的多少,它决定着两国关系的可协调性程度及其未来走向。中俄关系在第二个十年关键期实现全面提升的首要工作是协调两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俄两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共同的国家任务是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来发展知识信息经济和构建创新型国家。我们要在抓住谋求发展这个共同战略的基础上,认识到中俄关系可协调性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从而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中俄关系的可协调性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外交上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总体概念,立足分析人类历史上大国关系形成规律,更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探索和展望,体现了两国高层在努力构建两国关系总体概念和总体定位上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就事关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进行磋商的一个战略对话机制。战略与经济对话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发挥着建设性的"推进器"和"稳定器"的作用,通过落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理念与内涵,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利因素给中美关系产生的干扰,确保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