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历史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传统。当前我国深化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教育内容有:传统文明史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资源、人口、民族、环境的国情教育以及国际形势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我国有光荣的古代、屈辱和抗争的近代、崛起的现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使命感、紧迫感、社会责任感及反和平演变意识。  相似文献   

2.
加强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对增强内地(大陆)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培养坚定爱国者具有重要意义。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轻视国情教育的价值,对国情教育有一定抵触心理;部分高校对国情教育重视不够,教学主体的结构相对单一;国情教育内容与学生期待有所偏差,供给与需求对应不足;国情教育教学理论性与封闭性较重,实践性教学有待加强;国情教育考核方式开放性不足,难度存在一定的过于宽松问题。为此,应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高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自觉性;提升高校对国情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善国情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紧密围绕教育系统性与对象特殊性,完善国情教育的内容体系;硬教育与软教育充分结合,创新国情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手段;优化国情教育的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的开放性、学术性与难度。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国情教育,首先优化教学语言,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中要形象直观,恰当地的使用现代化教具,要渗透国情教育,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环保意识教育,让学生认清四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培养忧国心,增强爱国情,树立报国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情教育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地理作为传授地理环境基础知识的学科,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探索地理教学中国情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地理教师应当研究的一个课题。 国情教育应紧紧围绕地理教学进行 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技能。国情教育也必须围绕这一主要任务进行。脱离  相似文献   

5.
国情教育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薛荣国情教育是一个应时性的权宜之计呢,还是对全体国民的一个长期的“基础教育”?我以为应是后者。在国情教育中,地理、历史教学承担着重要责任。学生走向社会后立身从事能否从国情出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阶段国情的“启蒙”教育成功与...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补充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编写的,为帮助广大语文教师使用好补充教材,现提出以下意见供参考。 一、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九年,国家教委提出了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意见。两年多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重视并加强了对文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广大教师认真实践和积极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出现了新局面。但还存在着不平衡,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拟从历史学科角度。列举以下几点,谈谈粗疏的想法,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9.
雍树墅 《考试周刊》2011,(35):195-196
高校国防教育中"蓝色国土"教育的不足,既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又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中国海洋形势面临的挑战使"蓝色国土"教育刻不容缓。当前,应加强"蓝色国土"历史与国情教育,树立崇高的历史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蓝色国土"知识技能教育,为国家科技争先和多出人才服务;充分发挥海军部队资源优势,努力推动高校国防教育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材素质的竞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它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经多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一种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主体历史比较…  相似文献   

11.
National ident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ideology that affects human behaviours. Yet, the issue of whether it influences history teachers'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or teaching practice is overlooked most of the time. With regime change in Taiwan, history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are no longer dominated by a China-centred narrative; more Taiwanese history is included in the curriculum.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Taiwanese are split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if and how teachers vary in their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instruc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ssue b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national identities, their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and teaching practice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national identities significantly relate to their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ions about history, but bear no relationship to their teaching approaches. Pro-independence teachers have significantly more knowledge in both Taiwanese and Chinese histories and have better conce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history, but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choose to provide students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要明确如何对待本国的传统文化,并给出适切的教育对策。通过对"文化"概念内涵进行分类,可明确传统文化教育隐含的三种基本立场:推崇继承、批判反思和融合发展。借助这三种立场对不同国家的具体传统文化教育举措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在推崇继承立场下,各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文化境况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扩大优势地位还是保障文化安全,课程体系是重视融合还是强调特色。在批判反思立场下,各国对历史问题的定性决定了其基本态度是"瑕不掩瑜"还是"亡羊补牢",也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与占比。在融合发展立场下,各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程度决定了其落脚点是观照现实还是面向未来,课程设置是强调多学科融合还是单独设立。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知识以公共普遍的形象出现,但就其逻辑性、学理性与合法性而言,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逻辑性上看,统编教材知识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基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理论解释体系。新时代统编教材知识是党和政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要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落实立德树人;从学理性上看,对于统编教材知识的认识应超越"泰勒原理"范式的解释框架。立足于意识形态的维度,统编教材知识是国家意志的文本表达。从合法性上看,我国具有统编教材知识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在国际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背景下,世界多国均不同程度地将意识形态介入到课程教材知识之中。  相似文献   

14.
OECD为进一步促进国际社会对儿童存在的理解、增强各国对儿童早期学习的投入力度、逐渐消除各地儿童发展差异,于2019年3月发布了《帮助婴幼儿学习和成长》政策研究报告。从儿童早期学习"机会"的获得、"结构性质量"的管理、"关键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一体化"的设计四个"政策维度"入手阐释了当前OECD国家/地区在ECEC方面的政策实施现状。反映了这些国家/地区儿童早期学习政策发展的新思路:加强"保教一体化"整合式管理以保证有效衔接;普及3岁以上儿童学前教育以实现义务教育向幼小化延伸;建立国家级幼儿教育课程标准以提供一致的质量基准;保障ECEC阶段师资数量和质量以提升幼师专业水准。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可以清楚地在整体上了解并认识一个国家的历史课程及其教育。中国中学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已有90年的历史了,大致经历了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1991年英国颁布了该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1995年、1999年和2007年又先后修订了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中英两国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都有一个发展历程;两国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学生的学业要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历史知识体系,课程标准都是以这两部分为主要内容的。当然,两国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结合我国国情而创建的教师发展学校(TDS),实践中走过近十年的探索之路。回溯历史,陶行知晓庄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蕴涵着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总结经验,教师发展学校之建设经验与目标、架构体系与策略发人深省;展望未来,教师发展学校理应成为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社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陶行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批判地吸收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两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并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设社会科课程的国家,20世纪进入90年代,全美社会科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推出全国社会科课程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跨入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课,走的是一条独自发展的创新之路。中美两国课程的比较研究,尤其是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能够找到两国各自的特点以及共同之处,并探讨综合社会科课程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质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教师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十分明显。近年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新进展:制定教师教育改革新政策,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阶段培养一体化。比较和分析三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进展,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三国的教育新理念和改革措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0.
“定县模式”与“新庄模式”是中外教育史上乡村教育的两面旗帜,晏阳初和裴斯泰洛齐就是乡村教育运动中伟大的旗手。他们的乡村教育思想折射出根植于现实的教育家的理想诉求,迎合了那个时代的民族改造浪潮,反映出复兴民族的时代精神。尽管他们所处的国度与环境不同,但他们的教育实验过程和理论的形成过程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基督的博爱精神;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肩负着教育改造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的乡村教育理论根植于各自社会的文化传统、国家教育的现实以及乡村教育改革的需要。他们的教育实验扎根于农村;实验服务的对象是穷人;其目的是解决农民的劣根性;教育内容强化训练、重实用、重生活;教育手段上科学化、简单化,成功地创造了两种乡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