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禮之儀在數,陳俎豆、列方位,喪祭朝聘事也;禮之意在義,理人倫、燮陰陽,經天緯地事也。周公制禮,祝史行事,義存數中,隱而不彰。太史公曰"禮記自孔氏",其誰曰下然乎?予嘗思之,曩者七十子後學問禮於夫子也,趨而聞,退而記,於簡乎?於牘乎?於帛乎?若子張書諸紳乎?抑簡牘帛紳各隨其便歟?邈矣,今莫能指也。然以發掘所見,固已為人轉錄於簡牘而播傳於戰國間矣。始皇焚書,隱迹於山巗屋壁;漢惠廢律,充積之石渠天祿。高堂傳禮,獨在儀節;徐生善頌,徒能盤辟;迨及后蒼之著《曲臺》,德、聖之纂《戴記》,始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留侯论》有一段相当精彩而又有气势的开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以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智甚远也。无论从古典的《水浒传》、《三侠五义》到时下风靡已久的金庸现代派武侠小说 ,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确实令人敬服 ,在除恶惩凶之余 ,使人扬眉吐气 ,痛快淋漓。然而 ,苏轼认为这些挺身而斗者不足为勇 ,然者何以为勇 ?则曰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由此观之 ,宋江刘备之流皆天下之大勇…  相似文献   

3.
《中庸》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天”、“性”、“道”、“教”、“慎独”、“中和”等概念。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名虽为“中庸”,但是总起性的段落中却没有提到中庸,而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子思为什么提出中和这个概念,中和与中庸的关系为何,自然引起解读《中庸》者的关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朱熹关于中庸与中和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儒之为世诟病久矣,初不始于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时也。顾自汉以前,儒乃术士之通称,故《史》、《汉》叙及秦之阬儒为“阬术士”。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后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孔子事儒之称。故高诱注《淮南》云:“儒,孔子道也”。是汉人之通义也。观孔子教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此蓋以能识大而可大受者为君子儒,但务卑近而已者为小人儒,是孔子之所谓儒,固有广狭之不同,亦即昔人所谓“君子务其大者速者,小人务其小者近者”之意也。孔子周游列邦,而“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其不得志于时,亦已甚矣。此后二千余年,中国社会,虽有崇儒之名,乃属行眨儒之实。窃商其情,  相似文献   

5.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嗜者也。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见以来,二十馀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夫敦煌在吾国境内,所出经典,又以中文为多,吾国敦煌学著作,较之他国转独少者,固因国人治学,罕具通识,然亦未…  相似文献   

6.
所谓“会通”,我国古代文献最早见诸《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闽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相似文献   

7.
廣師說(上) 韓退之《師說》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斯言是矣。顧其所謂道,則局於一隅,限於一曲,而無以見道之全。故所作《原道》,乃歸本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軻,一系承傳,似私相授受者。何言之隘陋一至如此乎?夫道之在天地間,充乎六合,豈數人所得而私,又豈數人所得而盡有之乎?觀夫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  相似文献   

8.
政治罪惡論     
序言一①國無政不立,政所以爲治之具也。雖然,蓋難言之。有國以來,爲政不齊,治亂之生伙矣。夫何長亂之轍多,而即治之機遠乎?若不可見其足以爲亂,常若過其所以爲治者焉。夫人民亦何賴於政,而徒繭首罥足,甘心以受其亂邪?盗者殺人攘貨,奪匹夫之命,掠訾算之財,而弗能逭於刑誅。且夫元惡大憝巨奸,乘時竊命,假威柄悍然據人上,逞其淫毒,以賊我元元。則羣懾伏於下無與之抗者,若天命然,斯亦足駴矣。彼元惡大憝巨奸者,皆必躬致尊盛之位,力握樞軸之任,生尸肥禄,死竊大名,利薈於一身,禍流於無窮。其始焦思堅謀,含螫礪爪,巧襲而競營,  相似文献   

9.
程旺 《华夏文化》2014,(2):39-40
正"莫若以明"和"以明"在《齐物论》中共出现三次,都是作为总结性的话语,对理解整个《齐物论》的思想宗旨也有很大的关系。历代学者的解释也不尽同,但主流的诠释是把"明"解释为《老子》所谓"知常曰明"(五十五章)或"照之以天"、"照之以本然之明"。如宋吕惠卿说:"明者,复命知常之谓。今儒墨之是非不离乎智识而未尝以明,故不足为是非之正。若释智回光,以明观之,则物所谓彼是者果无定体。无定体,则无  相似文献   

10.
編後     
正中國傅統文化研究中,有一長期被忽略的問题,即這一古老的文化結構中的創新機制何在?就價値理念的層面而言,也許從狂狷和中行兩粗價值理念的關保中,能能夠窥得一些端倪。孔子税:"不得中行而舆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論語·子路》)孔子的這一思想,在春秋時期應具有革新的甚或革命的意羲。本来在人的質性品格的取向上,孔子主張以中道爲期許、以中庸爲常行、以中立爲強矯、以中行爲至道。但他的這一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時期,并不行於時。相傳爲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的《中庸》,頻繁引錄孔子的原話,一則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二則曰:"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所以孔子非常失望地承認:"道之  相似文献   

11.
炎黄赋     
范曾 《中国文化》2007,(2):I0002-I0002
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恢恢地轮,五千年治乱兴亡。邙砀脊脉,逶迤远连昆岗;河洛清波,浩荡奔注海澨。涉彼洪荒,文明肇创;万代千秋蒙庥,厥功在我炎黄。曩昔混沌未开之时,含哺而无釜甑,结绳不见文字。伐檀有人,莫及舟车;蚕桑未采,何来垂裳。《礼》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  相似文献   

12.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观维琨女士白描长卷《瑞丽行》,心中油然一震,此非吾梦中之傣乡乎?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傣乡生活近两年,其情其景,时常缭绕梦中,窃欲以诗文记之,终因才力不递,恐画虎类犬,终作罢。今观维琨之画,余愿了矣!  相似文献   

14.
郭永勤 《寻根》2014,(6):12-17
<正>围棋也称"弈",相传尧舜时期便有围棋了,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做围棋以教之。"此传说虽无可靠的根据,但说明下棋具有教育功能。迄今为止,我们确切知道关于围棋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左传》:"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问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  相似文献   

15.
经学莫盛于汉,史学莫精于宋,此涉学者所能知也。汉代经术以西京为宏深,宋代史学以南渡为卓绝,即今之言者于此未尽同也。近三百年来,宗汉学为多,虽专主西京其事稍晚,然榛途既启,义亦渐明。惟三百年间治史者鲜,今兹言史者虽稍众,然能恪宗两宋以为轨范者,殆不可数数观,而况于南宋之统绪哉!双江刘鑑泉言学宗章实斋,精深宏卓、六通四辟,近世谈两宋史学者未有能过之者也。余与鑑泉游且十年,颇接其议论。及寓解梁,始究  相似文献   

16.
怀任齐随笔     
汪容甫《哀鹽船文》:“嗟貍首之殘形,聚誰何而同穴。”古直注曰:“《禮記·檀弓》:‘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歌曰:貍首之斑然。’《正義》:‘貍首之斑然者,言斲槨木文采如貍之首。’”案:此注未是。《樂府詩集》卷五十八:“《琴操》曰:‘殘形操,曾子所作。曾子夢一貍,不見其首,而作此曲也。”’其字有作之字用者,皆處賓位,史籍多有。《魏  相似文献   

17.
端緒生氣浩漾天地簡,導引道道湍流,搏合團圑洄淵.萬化之生生實情,誠可謂曲成而渾成.屈伸往復以移换,盈虚剥復而代謝,此乃相舆曲成也;以顺逆反襯、委曲互形之勢交替成全.復歸生命根柢源泉,采汲能量、復與生意,此乃自兩渾成也;循自反之路以復本復元,由渾全自足而重開生面."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静,静曰復命."( 《老子》十六章)"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易·復·彖傳》)船山先生以陽動之端爲天地心,本諸"反復其道"之旨,力辟止息於静之論,"天地之心,無一息而不動,無一息而非復".①"復",一身而兼陰静之歸根舆陽動之發端,故其返樸抱一的虚静,實蘊蓄滋萌待興的動能和生機.幽明動静,環復無已.終始剥復之幾,周還往復之道,反本復始、復興重生之勢,由此孕孳而絡繹攢簇的生命意象;倘以"復"爲環中,均可給予聯類取譬的圜視.環中者,萬象澴流由以循環反復的中樞也;圜視者,周覧流觀而旁通曲暢也.②即乎轉换之際、轉化之機以比象觀復,自當深入曰月推移、風雲往還的時境縈曲,而匯歸於周徧萬有的元氣渾涵和生意包孕.  相似文献   

18.
范曾 《中国文化》2010,(1):171-171
<正>子曰诗可兴、观、群、怨,"群"者,唱而和也,宋玉《答楚王问》,郢中之歌者,其为《下里》、《巴人》,和者众;其为《阳春》、《白雪》,和者寡。周汝昌、顾随二公之诗词,盖和而寡者也,二公阅世既旷,感慨遂深,而摛藻霞蔚,浑脱浏漓,自是斲轮老手,不烦赞叹。今以二公之诗词,略述唱和之大旨。  相似文献   

19.
<正> 所谓杂家,对其做过学派界定的,有《汉书·艺文志》,云:"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  相似文献   

20.
陈元 《寻根》2023,(2):119-124
<正>一近日,笔者见到岳麓书社2008年出版的《楚南苗志·湘西土司辑略》一书中摘录的南宋朝奉大夫彭忠念的一段谱述,其言:太尉,因欧公怀隙,故不入《五代史》。太尉兄弟居永丰沙溪,于五季之衰,而富贵独盛焉。时欧公之祖,为其门下士,遭彼祖母之丧,家贫不能葬,太尉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