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高黎 《华夏文化》2010,(3):55-56
<正> 和谐一词较早出现于汉代郑玄给《诗经》作的笺注。《后汉书》和《晋书》中也出现过。在《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国语·郑语》、《论语·子路》、《中庸》等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的重视。《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反映出和谐思想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最终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它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  相似文献   

2.
李新业 《寻根》2010,(5):102-104
<正>"夜叉"是佛教词语,梵语音译词,随佛教传入中土而生根发芽,并被汉语词汇吸收,并引申出新的意义。夜叉不仅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完全被汉语化了。在汉译佛经中,夜叉有很多译名,音译有:药叉、阅叉、野叉等;意译有:能啖鬼、轻捷、贵人、祠祭鬼等。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阅叉,以拙反,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孝"观念亦是如此。"孝"字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以孝行感化家人,从而使家庭和谐。《说文解字·老部》将"孝"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指善于奉侍父母的人。最初,"孝"体现为对祖先的崇拜。《礼记·坊记》记载:"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以此坊  相似文献   

4.
“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范子烨在东方古国的五音繁会中,有一种神奇的口哨音乐:“啸”。其发音机制和方法十分特殊。魏晋时期的“啸”有明确的五音规定,并达到鼎盛,唐宋时代的“啸”可能有相应的乐谱存在,而渐趋衰微,元明以後“啸”基本上销声匿迹。“啸”起源於...  相似文献   

5.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正在《庄子·天下篇》中,关于惠施的"道",可以一言以概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也有类似的言论,《齐物论》一篇中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若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庄子与惠施都秉持"万物一体"的物我观,所不同之处只在于惠施在此处强调了"泛爱万物",那么庄子对于万物,是否也有这种"泛爱"的情感呢?庄子与惠施所言的"天地一体"的内涵是否一致呢?以《〈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为参考,顾实、高亨、钱基  相似文献   

7.
周俞林 《寻根》2013,(4):39-42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所在多深险",条件较差,但也有不少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苗族多是聚族而居。据《宋史·蛮夷传》载:"诸蛮族不一,大抵依山谷,并树木为居。"村寨周围大都茂林修竹,风光绮丽。苗族住宅的房屋式样很多,各地苗族因经济、地理等情况不同,对所修建的房屋不仅有差异,而且其居住习俗也因地区或姓氏的不同而  相似文献   

8.
正"文献"一词是图书情报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献学论著在谈及"文献"一词本义时,多只涉及其"文贤"本义,对其更深的渊源却鲜有探及,笔者试撰本文,以究其滥觞。一、"文献"一词的来源"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论语·八佾》中,其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说"文"  相似文献   

9.
蔡一鹏 《寻根》2015,(2):33-35
清代小说评点家但明伦在其《聊斋志异·青娥》篇的一段夹批中转述了这么一则故事:有鳏者自抚幼子,以老仆司阍、司炊。禁子不令出户庭,目未经睹妇女也。一日,携游里巷,睹艳丽者,以问父。诡语之曰:"鬼也。"及归,问:"儿今日之见何好?"对曰:"只鬼好。"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相似文献   

10.
正一説痴呆章太炎《新方言·釋言第二》:《莊子·達生》:"公反,誒詒爲病。"李頤曰:"失魂魄也。談一音哀,詒音臺。"誒亦爲騃。《廣雅》:"騃,痴也。"《漢書·息夫躬傳》:"内實騃不曉政事。"《説文》有"佁"字,云"痴貌。讀若騃。"《方言》:"儓,南楚凡駡庸賤謂之田僵。"郭璞曰:"(?)儓,駑鈍貌。儓音臺。"駑駘亦此字也,今謂白痴爲誒詒,俗作呆獃。~1《新方言·釋形體第四》略云:《莊子·德充符篇》:"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蓋醜惡莫如局背,故亞訓爲醜,象局背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謂耳。~1  相似文献   

11.
士与士文化     
正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意识,开始把人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管子·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石指柱础。《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  相似文献   

12.
正汉末以来,中国多次出现了以"李弘"为名的作乱事件。汤用彤先生在《妖贼李弘》一文中列出了《晋书》中出现的四个"妖贼李弘",而其中最早出现的便是两晋之际江东的潜山李弘及其道团。然而李弘道团并不是简单的出世宗教团体,而与江东地区的侨旧矛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书·周札传》中记载: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中,用来称呼妻妾的词语很多。"拙荆""贱内""内人"皆是,这些词语比较常见,构词理据也比较清楚。汉语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用来称呼妻妾的,那就是"家累"。《土风录》:"妻孥谓之家累。"妻妾何以称"家累"呢?"家累"最初当作"累",语出《汉书·西域传》:"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颜师古注曰:"累重谓妻子家属也。"  相似文献   

14.
正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龙生九子各不同。《圣经·旧约》里刻画了性格不同、"职业"有别、命运迥异的该隐、亚伯兄弟和双胞胎以扫、雅各兄弟;在《新约》福音故事中,则有马大和马利亚这对姐妹花,她俩身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体现出灵魂追求与肉体需求的层次不同。圣经中耶稣向马大和马利亚两姐妹传道的故事(《路加福音》10章38—42节)展现了这对姐妹截然不同的形象——关注神圣教诲的马利亚与投身世俗事务的马  相似文献   

15.
正孔子以好学著名,他的"学"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影响也非常大,《礼记·学记》《荀子·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当然由于《论语》体例所限,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论"学"思想进行梳理。前人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都进行过相对详细的论述,我们仅对孔子"学"的选择思想进行论述。一、"学"内容的选择:君子之学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对象选择非常重要。孔子认为"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相似文献   

16.
冯军 《华夏文化》2010,(2):27-29
<正>放生作为一种民俗事象,与人类历史共时,各个时代文化背景、人类认识观念的差异令放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特征与审美趋向,放生表达既是一种宗教关怀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延绵不息的精神财富。古人最重视生,《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日生。"《左传》中也说"生好物也"。正是由于万物之生,世界才多姿多彩。而重视生、尊重生的前提必须是好生、放生。好生与放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广义的放生  相似文献   

17.
<正>一、海南"番神"信仰由来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卷下《海南·万安军》中这样记载:万安军在黎母山之东南……城东有舶主都纲庙,人敬信,祷卜立应,舶舟往来,祭而后行。在海南宋代"番神庙"即"舶主都纲庙"就已建立。百姓将"番神"视为其出行保平安之神。至明清时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八○《琼州府部汇考八·祠庙考·万州》记海南万州有"番神庙":昭应庙,在州东北三十五里莲塘港门。其神名  相似文献   

18.
一、食玉之风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有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当时的食玉之风,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他认为服食"玉"能"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即服  相似文献   

19.
赵燮雨  王潞伟 《寻根》2014,(4):79-86
<正>"西装旗袍戏"的提法是否造成概念混乱西装旗袍戏本该归属于时装戏之中。大量文献资料证明,与"西装旗袍戏"有关联的记载,毫无例外地同时出现了"时装戏"这个涵盖面更广、表征更为准确的名词。《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沪剧卷》关于"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由来和兴起"中,"西装旗袍戏"出现10次,"时装戏"出现17次,并且用到"西装旗袍  相似文献   

20.
许姓祖地考     
李立新  王道生 《寻根》2006,(5):100-105
炎帝、许由与文叔《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夫许,大岳之胤也。”晋代杜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元和姓纂》、《急就篇·注》中均有相同记述。在上述文献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许由、文叔。他们似乎均为许姓始祖,让我们逐一予以分析。(一)炎帝。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