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就必须走后勤服务社会化之路。后勤服务社会化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教育结构的调整、消费观念的更新、第三产业的发展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加强后勤财务管理顺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高校的后勤服务从高校中剥离并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高校后勤服务由自我服务为主改为由社会承担为主,在高校自主建立由政府主导、扶持的,以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后勤服务实体。高校后勤社会化首先是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即改革现行的“供给制、福利型、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后勤服务与经营从后勤管理中分开.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必将加速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是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对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实现途径,并预测、解决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后勤改革的顺利地进行。1.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内涵与意义1.内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深化改革的前提,不断向社会化迈进是改革的方向,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是改革的核心,搞活后勤、增强实力、缓解供需矛盾、提高效益和效率,更好发挥后勤服务工作应有功能是改革的目的。所以,对“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现有后勤人员和设施并入社会企业  相似文献   

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 ,是要实现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政府主导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最重要的保证 ,学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高校后勤不是单纯追求赢利的经济实体 ,而是肩负着服务、管理、经营、育人的责任。要从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地推动后勤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推进社会化改革是当前推进高校后勤工作开展的重要趋势,在全面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背景下,推动后勤管理“独立运作”,引入市场化力量参与后勤服务,形成高校自主选择、社会承办、师生监督的后勤服务体系已成为高校后勤管理的必然选择。结合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现状,未来要积极塑造后勤服务品牌,发挥智慧技术,诠释“师生为主”的现代后勤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层级,真正适应高校改革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塑造品牌、服务升级、智慧服务等视角探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校后勤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而当前的首要任务则是优化、强化和完善后勤服务体系,将高校后勤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办法,在保证教学、科研任务和师生员工生活的同时,积极发展校内、外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并逐步向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过渡。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后勤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中,应当把重点放到后勤的人事制度的和财务制度的改革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内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后勤的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真正起政治核心作用,增强党建工作的战斗性和实效性。后勤党务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思考在  相似文献   

8.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培育与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一轮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高校将全面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实现后勤实体彻底剥离,更多的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因此,必须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后勤服务市场,明确市场、高校、政府、行业和职能部门责权利,形成后勤实体与社会企业平等竞争,真正优化高校后勤服务资源,为后勤服务市场融入国家统一市场并建立健全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文章从成本分析入手,指出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模式下后勤服务成本具有差异性,高校应从遵循服务总成本最低的原则,因项目选择后勤服务模式,因时选择改革的进程,不可一刀切、甩包袱、让市场。  相似文献   

10.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历经了十多年的改革,沉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广义角度讲改变了建国以来的传统计划模式,创新了高校服务体制,推进了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市场渐进性的接轨。从狭义的角度讲,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身根据地域和学校现有的条件形成了现行的三种管理形式,即:自主管理型,混合管理型,联合管理型的后勤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一种新型的后勤实体从高校分离出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主体力量,并开始融入社会。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出现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适应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高校后勤的主要职能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系统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过去带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后勤处室变为服务实体,这些实体有的是实行校内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有的则注册成法人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学校对后勤工作要求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既要将服务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各高校都按照“小机关、多实体(大实体)”的运行模式,组建了代表学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小机关(如后勤管理处、后勤管理办公室),把行使服务和经营职能的机构组建成几个或多个经济实体(如中心、集团)。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后的服务实体就很难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本文拟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小机关如何管理实体的问题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
张宇 《教育艺术》2009,(12):52-54
高校后勤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能.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师生对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后勤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使自己的服务管理水平符合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之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初步成功 ,为各级各类学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中学后勤管理是中等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学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搞好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也应是中等学校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几经调查分析 ,认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可资借鉴。一、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1 .名为承包 ,实质未变。在具体的实施承包制的操作过程中 ,承包方往往是校内的职能部门或专职职工 (如电工 ) ,它们之间具有难以分割的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成人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结合成人高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和开拓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路,勇于创新,进而加快成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成人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结合成人高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和开拓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路,勇于创新,进而加快成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作为高校后勤重要部门之一的饮食服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既存在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实际困难。全国高等院校的饮食服务都已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实行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及挑战。如何在后勤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积极研究当前高校后勤饮食服务工作出现的问题,探索搞好高校饮食服务工作,是摆在高校饮食服务部门而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立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发挥学校后勤“服务、管理、育人、经营”的功能,我校在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优质服务、优化队伍和优美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1.改革管理体制,形成“小机关、多实体”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要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社会承担为主的多元化、全方位支撑的市场化、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学校承担和提供后勤服务;二是将校内后勤机构逐步转化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  相似文献   

20.
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历了 2 0年发展历程 ,改革从最初的单项承包 ,发展到定额承包 ,进而深化改革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实行“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 ,同时部分高校组建了后勤集团 ,使高校后勤由传统的事业型、供给制、福利制逐步向经营型、企业化、社会化的方向转变。到目前为止 ,尽管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校自办社会 ,自我服务的格局 ,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试就后勤社会化的角度 ,谈谈对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看法。一、后勤社会化要求利用社会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