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劝学》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句中的两个“加”字,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册(人教社2019年版)仍同旧版,没有加注;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译文”则较旧版有所改变。旧版: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人教社2003年版)新版: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相似文献   

2.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陈惠定 《现代语文》2002,(10):20-21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12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近代诗八首》中关于《登高》的“艰难苦恨繁霜鬓”分析理解,《教学用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二版)有两处值得讨论:一是在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时,将“艰难”“苦恨”并列看待,在“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处  相似文献   

4.
《登高》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宿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唐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登高》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登高》是一首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七言律诗,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因此,本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身世遭际,解读杜甫用阔大苍茫的秋景表现内心的孤独与苍凉,品味隐于...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有加强“内功”修养,强化课堂上的正确引导,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以杜甫《登高》诗中的两句为例探讨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7.
《登高》是杜甫律诗的代表作,写景苍凉阔大,抒情沉郁顿挫,格律精细工整。胡应麟说:精光万丈,力量万钧,为古今言律第一。教学《登高》,要抓住诵读诗句、赏析联想、感悟升华几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鉴赏所需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不同于基本人际交流能力,具有说明性或议论性强、远离生活、学术化等特征,需要更长时间以及支持性的教学干预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古诗词鉴赏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对诗歌语言本身的理解障碍。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可通过提升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学生对诗歌语言本身的理解障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结合教学情境设计“咬文嚼字品《登高》”环节,分别从发散思维、聚焦《登高》、走进“开放场”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姚懿  廖海 《英语广场》2023,(20):12-15
杜甫晚年所作的《登高》沉郁顿挫,哀转久绝,被誉为“七律之冠”。然其意蕴内涵,实难译出。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三美”原则,并翻译了《登高》,他的译文字字精准,句句含情,完美符合“三美论”倡导的“形美”“音美”“意美”。本文以“三美论”为指导,综合探析英译唐诗《登高》中的形、音、意之美。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2003年第7期第60页刊登了湖北李红莲老师的一篇课后记。她讲在上公开课引导学生鉴赏杜甫《登高》一诗时,有个学生忽然问:“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后来另有一位学生认为是为了押韵。  相似文献   

11.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朱少山 《语文知识》2014,(12):21-26
在我国的历史传统中,“君子登高必赋”(孔子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心理情结,“不歌而咏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班固语)。登临赋诗往往成为文人集体无意识的行为,陶渊明《移居》:“春秋多佳节,登高赋新诗。”在正月初七、十五以及重阳节,文人常常会登临高处,即兴赋诗;即便不是在佳节时候,文人也喜于“登高望远”。由此,登高题材的诗歌成了古代诗苑中亮丽的风景线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14.
比较《现代汉语》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具有较整齐的对应性,但是,这种对应性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共生共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涉及的方方面面均作了“新”的要求,体现了加强“句子或语段”教学的趋势,但《现代汉语》课程仍然拘泥于字、词、句、语法、修辞的孤立、机械地讲授和学习,造成了《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剪刀差”。作者认为:在高师《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加强句群和语段教学是促进二者共生共长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剪刀差”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一节课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离开教师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对构建高效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山居秋暝》《天净沙·秋思》《登高》比较阅读为例,探究教学设计对构建高效阅读课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17.
<正>《登高》是杜甫名篇,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登高》一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作为著名的七律诗,古今学者对此诗的解读颇为详尽,但多从意象、意境以及知人论世等方面——“看”的角度切入,鲜有从“听”——声音角度探究。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在《与陈硕甫书》中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  相似文献   

18.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19.
吴会权 《学周刊C版》2010,(12):198-198
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和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均选编了杜甫《登高》一诗,该诗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始终为诗歌选家和爱好者所倚重。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阅读与教学实践,谈谈对杜诗这一诗歌风格的粗略见解。  相似文献   

20.
朱建宏 《云南教育》2001,(20):34-35
随着各行各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育也出现了改革的崭新局面,在教学方法上“百花齐放”。教学设计是教学方法的直接反映,在既定条件下,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强调“教”的重要性。《广韵》谓教,训也。《说文解字》对“教”的理解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和“师道尊严”就成了传统教学观的核心。我们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过于重“教”、重“知”变为重“学”、教“思”,坚持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