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和生命,然而童话的幻想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童话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却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间接地反映生活,即童话是通过幻想折射式地反映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培养想象力是童话不可缺失的功能,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童话的想象力培养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表现在童话体文章的教材选用方面是知识性童话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文学性童话,表现在童话教学方面就是没有实现生活与童话,幻想与现实的交融:走从幻想到现实的单向路线——说教倾向,走从幻想到幻想的单向路线——想象力培养力度不足。  相似文献   

3.
幻想是童话创作的生命。幻想在童话创作过程中又有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物性与人性的合理组合及现实与虚幻的高度融通两个方面。无数优秀的童话作品都已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论《格林童话》中的幻想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幻想是童话的必要元素,《格林童话》中的幻想世界分别从人物之美、场景之美和结局之美几方面展现了幻想之美,以真实的时代气息和民间底蕴反映了幻想之真,在构思和语言上凸现了幻想之趣,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成为人类不灭的精神印记。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童话的“三美”指幻想美、诗意美和感伤美。幻想美是他童话的基本特征,这是由童话的特征所决定的。诗意美体现着他对童话语言的运用。而他的童话总给人以感伤美,这是作家“世纪末”情绪的一种反映,是他童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童话的"三美"指幻想美、诗意美和感伤美.幻想美是他童话的基本特征,这是由童话的特征所决定的.诗意美体现着他对童话语言的运用.而他的童话总给人以感伤美,这是作家"世纪末"情绪的一种反映,是他童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宋楠 《华章》2011,(27)
本篇论文从幻想文学“第二世界”的概念出发,指出怀特所创造的第二世界虽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却有别于其他的幻想文学作品,实际上他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幻想世界.  相似文献   

8.
周鑫 《家教世界》2013,(10):216-217
童话是儿童所独享的一种文体,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幻想性,不论是民间童话,还是文学童话,都离不开幻想。本文以郑渊洁童话为例,通过具体作品来深刻体会一下童话的幻想性,以及童话背后所要展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菡  康璐 《考试周刊》2014,(17):34-35
安徒生以自身生活时代中的现实社会为蓝本,创作了一系列童话,真实描绘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却运用幻想使其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意。文章通过对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相伴出现的现实和幻境的描述分析,揭示其构建的独特的文学魅力和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童话有自己的逻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童话逻辑和生活逻辑有不同的关系.童话逻辑是幻想和现实相结合的规律,它和儿童的思维方式,如:自我中心主义、万物有灵等密不可分,是儿童自己特有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世界的思辨性、成人世界的现实性、童话世界的形象性是郑渊洁童话的三个主要特点。在创作中,他深刻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以"童言无忌,童心无邪"的儿童视角观察世界,用现代的创作方法表现陌生化后的现实世界。他的童话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寓教于乐,达到了平等交流、启发童智的境界高度。  相似文献   

12.
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的文学品种。幻想在童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童话中的幻想也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它追求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艺术真实,能够丰富和提高少年儿童的幻想力。因此,其美学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3.
西南民族民间童话源于神话,属“羲娲系统”.其衍生于图腾崇拜,逐渐演化为龙、虎、凤型童话.童话中的龙、虎、凤形象,是劳动人民在现实与幻想交织中,概括了龙、虎、凤习性,注入了人的思想的一种艺术创造的结果.这种艺术创造是人和龙、虎、凤的统一,现实和幻想的统一,它使童话中的龙、虎、凤形象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是中国长篇童话的开山之作。他的"新奇的"叙事姿态,奠定了其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拓荒者的卓越地位。这种"新奇的"叙事姿态主要表现,一是儿童文学"有益、有趣"的创作标准,二是幻想里折射出的斑斓人生,三是幻想中闪现出的独创光彩,其间的思想与智慧带给小读者独特的艺术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Louis Sachar's Holes, first published in 1998, is an impressive example of how the themes and motifs of one of the oldest genres, the fairy tale, live on in contemporary children's fiction, and thus provide authors with an alternative to gritty realism' as a means of presenting to young readers the harshest of topics and environments. This article shows how Sachar adapts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iry tale, such as magic objects and formulae, stereotypical roles and repeated motifs, within a story set in a desert penal establishment for young offenders. Because of this blend between fantasy and realism, the provision of the novel with a fairy tale ending by means of a number of otherwise unbelievable coincidences, does not overtax the reader's credulity, but rather endows the novel with a positive message about the qualities of the human spirit.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对苦难的书写这一创作风格,通过一个灵魂寻找父亲的旅程,将社会新闻进行串烧,在爱与死亡的碰触中建构了实境、幻境和真境。作品有意识地将现实和阴间进行对比和互相穿插,体现作者对现实的焦虑、担忧以及企图通过"爱"对苦难的现实进行"突围",让灵魂在爱的浸润下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17.
周锐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热闹派童话作家,给童话创作带来了新气象。其迥异的风格和与众不同的创作逻辑,引起童话界的重大反响。周锐的创作旨意不是童话本身简单异趣的展示,而是赋予生活更深层次的剖析。"生活"是周锐童话创作的逻辑起点和基础,而"幻想"则是其逻辑飞翔的翅膀。显性和隐性逻辑的双重结合,强烈的夸张、离奇的幻想、扭曲的变形和机智的反讽,使得荒诞背后彰显真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唐湜的十四行诗和长篇历史叙事诗的缺陷,认为唐湜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方法只有在他的南方风土故事诗中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然后指出唐湜的南方风土故事诗有着"赤子"情结、"幻美"追求和童话思维的特点,并认为唐湜的所谓"潜在写作"并不能避免受到当时主流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对苦难的书写这一创作风格,通过一个灵魂寻找父亲的旅程,将社会新闻进行串烧,在爱与死亡的碰触中建构了实境、幻境和真境。作品有意识地将现实和阴间进行对比和互相穿插,体现作者对现实的焦虑、担忧以及企图通过"爱"对现实进行"突围",让灵魂在爱的浸润下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