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环境刑法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增强环境刑法对我国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护功能 ,最紧迫的任务便是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在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系统中考察刑法 ,刑法机能可表述为保障人权、社会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互为犄角的三元结构。另外 ,环境法作为新概念 ,将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刑事立法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刑法和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通过对人权属性,保障人权的含义和刑法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的探讨,将刑法保障人权的对象界定于无辜的一般人和犯罪人,并得出刑法保障人权不仅是应然的向往,还是实然的需要的结论,进而探讨了连接刑法和保障人权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张中 《西江大学学报》2005,26(3):5-6,10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现代刑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以其确立为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从此走上刑事法治文明的轨道。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事法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人权与限制司法权的滥用。罪刑法定的应有之义包括形式罪刑法定与实质罪刑法定,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互为表里,才能真正践行刑法保障人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风险社会,刑法应当有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体现了风险社会刑法的应对。风险刑法理论为风险社会刑法的应对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应对社会风险,有必要对传统刑法进行合理的变革,但传统刑法蕴含的自由、正义、谦抑等价值理念不能摒弃。应当确立这样的刑法立场:刑法变革应当秉承传统刑法基本价值理念,吸收风险刑法理论的有益成分,弥补传统刑法在应对社会风险上的不足,以实现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的刑法机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社会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应对刑法理论进行调整,即刑法体系由罪责刑法向安全刑法转变,刑法机能应以保护社会为主、保障人权为辅,刑罚价值观的侧重点应是秩序而不是自由。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的视角,对我国新刑法确认的罪刑法定原则,从三个方面作了探讨和论述。作者认为,罪刑法定原则是促进全人类文明、进步、民主的世界性刑法原则,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保障人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罪刑法定原则虽由资产阶级所创制,但在我国新刑法中却得到了具体体现;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基本原则中居核心地位,是其他基本原则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其核心价值就是限制权力,保障人权。我国刑法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为了保障人权,我国刑法大部分是禁止性的法律规范,也就是说我国是通过刑罚权的行使来达到保障人权这一终极价值,但为了防止刑罚权的滥用,我国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的首要原则,以保障人权。[1-2]  相似文献   

8.
刑法理念的司法化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权,法官是法律和生活的连接点,要发挥刑法保障人权的精神和理念,关键是法官要在司法活动中贯彻保障人权的司法理念。法官首先要树立罪刑法定的司法理念,在审理之前假定被告人无罪,在认定犯罪时坚持形式的理性而非实质的理性,在刑法适用有疑难时作出有利于被告的判决。  相似文献   

9.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在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期待可能性能在防卫社会与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中求得平衡,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对人类普遍脆弱的人性倾注同情,协调人情与法律的紧张关系。借鉴国外期待可能性理论,对于发展与完善我国刑法理论,解决其中一些理论困惑和冲突,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尽管《刑法修正案(九)》的通过已极大丰富了反恐怖罪名体系,但我国反恐刑法立法在价值取向、模式选择、体系定位、罪名设置等宏观问题仍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现代刑法所坚持的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并重并适当向保障人权倾斜之价值立场,应该在反恐领域得到一体遵行。对于反恐刑法立法的完善主要应采用刑法修正案的形式,但当涉及分则条文体系的调整时,则只能求诸全面、系统的刑法典修订之模式。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可以分为五节,而恐怖主义犯罪应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应单独规定实施恐怖活动罪,作为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罪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2004年修正案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表明了我国对待人权的基本立场。我国民法、刑法、婚姻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劳动法等法中,对人权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以保障人权。本文试图从我国婚姻法目前对人权规定的部分方面即结婚主体、结婚条件、结婚年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意见,以便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一规定宣告了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法典化,表明我国刑法由偏重于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向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并重转变的价值取向,标志着我国刑事与法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经济犯罪、贪污贿赂犯罪以及其他刑事犯罪的立法内容进行的修改与完善,贯彻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彰显刑法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权、严惩贪污.贿赂犯罪中的功能与作用,反映时代的诉求,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97年我国颁布了新刑法,对1979年刑法作出了较大的修订。本文分析新刑法对中胁从犯的修改。并探讨如何对这一新类犯罪进行认定和处罚,以加深对这一类犯罪的了解,正确地执行新刑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罪型法定作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就是法无明规定不为罪,法无明规定不处罚。它是以依法治国、保障人权为其价值取向的,其核心是刑法对人权价值的有力保障。在法律运作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对国家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制约,即限制滥用刑罚权和司法中裁量权。本考察了罪型法定原则的思维渊源、主要内容,提出了要使这一刑法基本原则得以切实贯彻执行必须着重抓好的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观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刑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新刑法的颁布确认了这种转变。在刑法功能观方面,开始由政治功能观向经济功能观、由注重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观向注重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观的转变;在犯罪观方面,开始由计划经济的犯罪观向市场经济犯罪观的转化和更新;在刑罚观方面,开始由重刑化观念向轻刑化观念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刑法较之旧刑法.有显著的进步。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即除保留了原有的打击犯罪功能外,强化了保护无辜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加强使过去的传统的.有失偏颇的认识得到立法上的纠正。从而给刑法正名。保护功能的内容体现在诸多条文中。这既反映了我国立法水平的提高,更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立法主题思想,新刑法是一部与国际接轨的好法律。  相似文献   

18.
比例原则具有限制国家公权力与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功能,其在刑法中的适用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比例原则虽缘于行政法,但在刑事领域中,其与刑事立法理念、刑罚思想、基本原则等具有“家族共通性”。一方面,通过衡量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合比例性,比例原则可缓和刑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完善刑法体系内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作为立法理念和限制自由裁量权的方式,比例原则可以“公设规范”和“方法论”形式实现在刑法中的普遍适用,对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异化、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真正的“人权”享有、社会高度和睦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有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组织体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超越多元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包括人权保障机制、人权激励机制、人权协调机制、人权救济机制和人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和谐社会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以和谐社会为指导和目标。作为对和谐社会背反的犯罪活动进行规制的刑法,也必然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和调整,包括刑法立法改革和刑法司法改革,以使改革后的刑法更加注重保障人权、更加关注民生,使刑法立法更加民主、更加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更加注重环境立法。同时在刑法司法改革中需建立正当程序,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注重实质公平、注重刑事和解制度的应用、注重刑罚执行的人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