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随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被动接受、初步探索、过度征服到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迈入了生态文明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生态文明教育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发展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任;学科教学更应主动承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转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关注生命的自然学科.更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特优势,必然需要在这场绿色文明中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其内涵主要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新形态,必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人类社会中,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所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态;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的形式之一,它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能够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4.
文明应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在人类进入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之后,却意外地出现了诸多反文明的结果,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等。严重的生态危机后面潜藏的是深刻的文化危机。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重新吸取包括中国《周易》在内的诸多古代的智慧。"生生之谓易"是《周易》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了《周易》的生态智慧,彰显了《周易》的生态文明,充分透显了宇宙万物创生相生、和谐相依的律法,对于构建以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特色的生态文明,以支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永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有着独特的生态伦理叙事。他对自然的描写,体现了生态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也控诉了工业文明和人类欲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对女性的塑造,表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揭示了女性与自然都是男性、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压迫对象;他通过对动物活动的叙述,赋予动物以主体性,提倡尊重动物的权利,认同动物的情感。哈代小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复杂,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又体现了道德关注的"同心圆"倾向。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的自然演进,及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生成与演进的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进程是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不断博弈的过程,将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处于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困境;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加速,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需求日渐强烈,经济发展观念由数量增长目标逐渐转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将对生态文明提出更高要求,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进入互适互补的良好循环。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化是针对困扰当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危机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文化,体现了以人类长远利益为崇高目标的价值观,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社会文明形态,是生态文化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教育是树立全民生态意识,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校是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应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着力建设生态校园;高校应把传统生态文化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以增强学生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自然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晶。根据自然文化特点以及解决限制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自然文化的演进可以划分为石器文化、农耕文化(文明)、工业文化(文明)、数字文化(文明)和生态文化(文明)五个阶段,其中生态文化(文明)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级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形式,都解决了限制人类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使人类及其文化向前迈进一大步,揭示了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遵循自然和重塑自然的过程,反映了人类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创新实践融合的变化过程,推动了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张焕明 《培训与研究》2008,25(10):37-39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异质性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具有主体性。尽管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的主体活动相关,但人的主体性并不因此而消解;隐藏于人与自然关系之后的是人与人关系,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必须坚定人的主体性存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庐山地处鄱阳湖流域,有着适宜人居的优良环境与资源。该地区6千年来一直有人类活动,随着文明的演进,在不同的人类主体作用下,庐山的人地关系依次经历了洪荒时代的"天命论"阶段;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定胜天"阶段;生态门阈外的大众庐山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3.
工业文明以来,由于资本法则与人文价值的根本冲突,致使经济进程中始终滋生和并存着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促使传统人道主义面临难以逾越的生态限度。于是,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传统人道主义,追求全面、彻底、广义的人道主义,越来越成为当今唯物史观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启蒙催生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它也使技术理性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在组成部分和社会控制的工具,这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威廉.莱斯发挥了这一观点,指出"控制自然"观念与消费的异化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他强调只有实现制度的变革和伦理价值观的转换,才能实现自然和人的解放。这种试图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分析生态危机的观点奠定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形态的基本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关于人是自然界的自我意识的观点作为人本生态观关于人类生态位的核心观念,不仅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大自然观至为重要,而且揭示了生态文明所瞩望的生态人格所应有的基本内涵。达到自然界的自我意识的生态人格,应该是列斐伏尔说的把主客体集于一身的"总体的人",是马斯洛说的超越型的人,还是马克思说的感性理性平衡发展互补共生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政府治理方略具体包括:加强生态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生态史看生态文明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个一部人类历史实质上也是一部人类生态史,人与自然的和谐决定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原始文明没有处理好人地矛盾,最终被农业文明所替代。农业文明虽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最终也是由于人地矛盾所累,被工业文明所替代。工业文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财富,但是也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缕析人类生态史的进程,依据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规律,提出生态文明的选择是当今人类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文明,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一种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在当代生态文化视野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积极的努力,就是建立一种生态——“绿色文明”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谋求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努力表现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扩展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再由一种世界观落实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导主体自觉追求生态觉悟,树立生态道德观,建设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倡导一种新的生存与价值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试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渔猎文明时代,此时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第二阶段为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萌发,人与自然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第三阶段为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充分发展,人与自然关系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即将到来的第四阶段为生态文明时代,此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20.
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的重要价值论关怀,其实质是环境利益和生态责任的公平分配与合理分担。有鉴于工业文明以来经济过程的反生态性、反人道性和不可持续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都必须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传统伦理学拓展研究视域,坚持"三维伦理"(利己、利他、利环境)规范,切实矫正环境正义缺失,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