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流行一个观点:V.S.奈保尔文化"无根",是印度文化与英国文化共同孕育了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其实,这种观点忽略了作家受到的特立尼达文化影响.事实上,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家的出生地文学书写.所谓文化"无根",实际是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的表现,而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根源于其出生地特立尼达文化的无根性和杂糅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身处欧洲的非西方族群而言,传统的“他者”身份是西方话语霸权的产物。他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并任由这种模式化、僵硬的文化身份束缚自我的发展。但以赵淑侠为代表的欧洲华人主动解构旧有的“他者”身份。不断把日益变化的族群意识充实到新的“他者”身份之中,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自我的文化身份。赵淑侠的小说正是这一过程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三百多年前,欧裔向人在南非最南端建立了充满多元欧洲殖民地文化色彩的海滨城市,这就是南非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开普敦,又名角城。如今,这座走过殖民历史的文化古城,怍为南非的立法首都与经贸中心,拥有被周围山脉与海洋环抱的景观.  相似文献   

4.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嬗变来阐述其小说中希望不同文化之间真正融通的“联结”主题,然而由于福斯特在双重文化氛围交错生活的独特经历,使得他在游离于异质文化之间的同时,也显露了他的双重文化身份和意识,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  相似文献   

5.
《等待野蛮人》是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首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经典作品,可以看出库切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帝国主义的虚伪和罪恶,但混杂的文化身份使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在同情土著居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贬抑的情绪,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意识深处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6.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运用非洲主体身份言说和他者身份言说两种方式,揭示了美国黑人揭示出美国黑人安身立命于性别、阶级、种族三重世界的复杂处境,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本文将结合女性叙述学与鬼怪批评理论,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具体探讨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处境的揭示与启迪。  相似文献   

8.
张燕 《华章》2008,(17)
本文试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对华盛顿.欧文的作品<瑞普.凡.温克尔>进行解读,并通过阐释主人公瑞普.凡.温克尔之妻和他所象征的英国与美国之间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指出:欧文运用民间传说的方式,通过英美文化之间的冲突,再现了美国被压抑的历史记忆,重新建构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欧洲文化是一个以他者身份为参照物来构建自身认同的多元文化特质共同体,它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界定其文化他者的过程,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他者"的塑造来完成对欧洲自身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南非剧作家阿索尔·富加德的戏剧创作历经六十余载,为南非英语戏剧走向世界剧坛做出了突出贡献。富加德的戏剧尤为关注南非流散群体的边缘化处境与身份困境。他通过剧场式、即兴式的戏剧实验,将西方现代、后现代戏剧的精神理念与美学范式移置于20世纪南非的历史语境中,集中突显了南非异邦流散者、本土流散者、殖民流散者的流散表征,为南非戏剧注入了平等、包容、多元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见证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非的历史真相,推动了南非社会走向民主与和解。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弃医从文"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家族文化的背景对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奠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而留学日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改造、整合中外文化。鲁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个性在新的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升华。鲁迅又以敏锐的洞察力重新认识社会人生,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鲁迅在国危民难中,从文化关怀的角度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3.
史学"经世"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优良的史学传统,延及近代以来,白寿彝先生很好的延续与承接了这一传统,并在自己的史学研究与史书编撰中进一步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①中指出,由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混乱,常见的历史无法记载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悲剧作家可以虚构出一个有明确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反映可能或必然的原则,因此,悲剧比历史更具哲理也更有价值。波利比乌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历史的必然趋势,因而他可以写作一部有始有终、内部因果关系明确的"普世史"②。同时,波利比乌斯指出史家不应像悲剧作家那样虚构情节,而要如实记录史事。不过,身处某种文化和学术传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而不自知,这是常有的事。波利比乌斯主张避免悲剧的"虚构"手法,可在写作"普世史"时仍然使用了与悲剧相同的虚构手法,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认为,还原现实且追求必然性的"普世史"比"摹仿"现实且追求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悲剧"更加高级,这就是他的"普世史"中所蕴含的真实观。  相似文献   

15.
金牛山遗址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经20余年的10次考古发掘,获得一批丰富的文化遗物,特别是极其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和人类生活居住面,更增添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内涵。本文除记述该遗址的全部发掘状况外,对国内学术界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诸如遗址的地层学、古人类学和年代学等有关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阐明作者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记载来看,田舜年不仅是一位功绩显赫的司主,而且在文化方面,尤其是史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虽然大多数著作已不存世,但其作品中人、天、民的历史思想及其成因值得我们探讨。本文试图从作者的时代背景、家族和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进行剖析,以明了其历史思想的形成原因,进而指出政治功用性和民族性是其思想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虽然不是纯粹的军事理论家;但他在对先秦军事思想充分吸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了独到的战争观.司马迁对战争人才、作战指导原则及战争目的也有自己的认识.司马迁的战争观涉及战争观的基本方面的同时,在理论性与系统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它通达而富有智慧,具有鲜明的历史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8.
论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社会革命和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学现代化建构的努力成了一种自己的私语和个人的呐喊。他以独立的立场和理性方式坚持对自由学的守望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化专制压迫,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以及脱离无产阶段群众的贵族姿态,又使他面对着无产阶级学的猛烈批判。抗日救亡与自己主义学坚守的两难所形成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成了梁实秋所面对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一位有头脑、有胆识、有策略的爱国外交家。 1 878~ 1 886年 ,他在奉旨出任英、法、俄三国公使期间 ,写下近 50万字的日记 ,一方面记录了他在欧洲的外交活动 ,同时也记载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曾纪泽的《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为我们探究曾纪泽的西学思想、洋务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思想找到了根源  相似文献   

20.
文化杂糅者的悲剧——《北迁季节》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迁季节》叙述了男主人公穆的悲剧命运。穆掌握了英国的先进文明,却不能在英国生存下去。回到家乡又不能适应那种落后的现状。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他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文化定位理论与穆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不谋而合。这种杂糅的文化身份,使他永远难以将自己整合为单纯统一的个体,而时时处于自我身份的怀疑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