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探索大学英语元音教学的新路径。本研究的目的:一是通过可视化的研究手段明确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单元音习得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语音教学实践问题;二是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可视化地展示学习者语音习得,提高学习者的单元音习得意识,改善语音教学方法,增强教师单元音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学习者的发音自我监控及反馈能力。  相似文献   

2.
元音是英语语音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处在方言区的学生来说,其英语元音的获得必然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被认为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面影响,称之为负迁移,也是学习中出现错误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运用录音调查的方法,对合肥方言系统中英语元音发音的负迁移进行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豫方言对英语语音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对目标语言的迁移体现在二语习得的方方面面。从地域性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来看,在音节、重音、节奏、元音、辅音等方面,都有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语音教学中更需要重视方言对英语习得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4.
高玉娟  石锋 《教育科学》2006,22(2):80-82
本文以对汉语和德语元音格局的分析为基础,用语音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德国学生汉语元音的发音和中国学生汉语元音的发音,考察德国学生汉语学习中母语的正、负迁移在汉语元音学习上的表现,以便为纠正和克服不正确的发音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以语言迁移理论和语音格局理论为依据.以对汉语和英语元音格局的分析为基础。以5个英语一级元音为研究目标.通过对比中国学生汉语元音发音的格局图和英语元音发音的格局图,考察中国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这几个元音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偏误以及母语迁移现象。研究认为.中国学生在发相似元音/i/时.母语的正迁移发挥作用。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中国学生在发相混元音/u、a/时,负迁移发生作用,但是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负迁移作用逐渐减少;中国学生在发元音/o、3/时,不受母语迁移影响,起初无法同化到母语语音范畴,但是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学习者会建立新的语音范畴。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语音学、音系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庄河地区学生英语学习的发音进行实地调查,探究庄河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表现。研究发现,庄河方言语音对于当地学生英语语音的习得起有着负迁移影响,主要表现为:庄河地区学生用方言语音[e]代替英语元音[ai],用方言语音j[( )]代替英语[( )]和[dr],用方言语音q[( )]代替英语[( )]和[tr],用方言语音x[( )]代替英语[( )],用方言中的元音y[i]代替英语辅音[( )]和[r]。针对庄河方言语音对于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不仅应该重视这两种语音系统的不同之处,更应该多进行实际练习,从而减少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对汉语和法语元音格局的分析为基础,用语音实验的方法,使用南开大学开发的电脑语音分析系统“桌上语音工作室”(Mini-Speech-Lab)和spss10.0软件进行实验录音、测算和统计作图。通过对比以法语为母语的刚果留学生汉语元音的发音和中国学生汉语元音的发音,考察母语对汉语的正、负迁移在汉语元音学习上的表现,以便为纠正和克服不正确的发音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结果发现:1.第二语言语音的习得和母语语音的习得是有差异的;2.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存在着母语的迁移现象;3.学习者对于相似元音的发音水平高于陌生元音。  相似文献   

8.
基于负迁移理论,在分析了山东无棣方言的语音语调特征之后,总结归纳了无棣方言的负迁移在元音和辅音两方面的主要表现;然后,又从重音、声调、语调、音渡四方面探究无棣方言对英语语调的负迁移的表现,以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帮助大学生排除方音干扰,学好英语语音语调,提高口语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迁移理论出发,简单探讨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定西方言对英语音段音位(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的影响和迁移作用,以及就减少和避免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汉语的一种地域变体,潮汕方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英语在发音上差别很大,给以潮汕方言为母语的学生在英语语音的学习上造成困难。着重从元音、辅音、声调和连读四个角度探讨潮汕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的负迁移作用,强调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帮助学生摆脱潮汕方言对英语语音负面影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母语的差异 ,日本留学生有一类为其他语种的留学生所少有的偏误现象 :即习惯于在叙述语段中的每句的句尾都用“了”,以表达母语的过去完成时态 ,结果使得日语过去助词“た”的迁移贯穿于汉语整个叙述语段的始末。这种母语的迁移现象 ,是我们以往以句法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所忽视的。我们应以句群语段为语境 ,在与日语的对比中 ,分析和掌握汉语助词“了”在具体文体中的隐现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对日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起步于 90年代初。近 10年来 ,在日本国民性及文化背景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汉语习得中“文化迁移”、中日语言与文化比较和文化课教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我们应重新认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合理设置课程 ,借鉴并合理吸收国内外文化学、认知心理学、外语教学研究的成果 ,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汉语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二外日语教学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笔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二外日语教学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方面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体现为合理的进度安排及多种教学法相结合。此外本提倡在语言教学中适当进行化背景的介绍,并针对英语专业的特点,提出通过中英日三种语言的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日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是两国都使用汉字,而且在各自的语言中产生了大量字形相同的词汇,即中日同形词。然中日同形词中有部分是意思相同的,也有许多似同又不尽相同的,更有些是意思完全不同的。因此,中日同形词是中日两种语言的一个客观存在,也是日语学习和日语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同形词里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同形类义词则是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使用误用分析的方法探明汉语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们中日同形类义词习得方面的异同,最后试着对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因受印欧语系的影响,被动句在日语中的使用比汉语更广泛、更繁琐,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日语被动句时经常出现译文因母语干扰显得生硬。当教材对日语被动句的翻译、解说不够清楚,例句不十分恰当时,更容易给日语学习者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通过研究日语教材中关于日语被动句的翻译、解说以及列举的例句,发现其问题所在,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敬语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语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语中的敬词、谦词和日语中的敬词头、敬尾词、固有敬语动词、恭谨体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群落,中日敬语不仅传承了中日传统文化的精品要素,而且各自反映着当代语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汉语母语学习者在使用日语"可能表现"时容易出现误用现象。论文通过分析学习者误用现象较严重的可能表现的类型,究其产生误用的根源并以"避免日语可能表现的误用现象"为着眼点,对今后的日语可能表现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锋 《惠州大学学报》2013,(5):81-84,100
日语敬语是人们通过语言调整人际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不过,复杂的日语敬语体系和汉语敬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性,日语学习者由于敬语意识和使用场合中的人际关系把握不准确,导致在学习和实际应用时容易出现各种误用。在日语敬语教学中需要采用语用的动态教学法进行教学,既要强化学习者的敬语意识,也需要提高学习者准确判断和把握交际语境中的人际关系能力,以提高敬语使用的准确率,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二外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值得所有教师探讨的重要问题。比较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二外日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恰当对比日语与汉语、英语的异同,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语教师需要把日语语言表达特征和文化背景结合到教学当中,使教学的重点从语言的表面表达转入到语言的深层内涵.可以从语言表达习惯、寒暄语和礼仪文化为出发点进行考察,来引导学生了解中日语言表达差异,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