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沈从是名的多产作家。他笔下的湘西小说是一幅幅清淡的山水画,是一曲曲悠远的牧歌,浸润了作的化理想。分析沈从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小说,我们可以观照他化选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民族意识”是考察金庸小说的一个重要角度,金庸小说描写和展现了民族斗争画卷、民族正义斗争、反对民族霸权、塑造民族英雄、汉族化反省以及反战和平的大同理想等。金庸小说在民族问题上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都是罕有匹敌的。  相似文献   

3.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是林语堂最为钟爱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化取向代表了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玉冰 《现代语文》2006,(10):40-41
就叙事的整体而言,“80后”学基本摒弃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小说以伟大想象、宏伟场景见长的叙事方式,而延续了自90年代开始我国小说出现的以日常叙事为主的方式,其中又渗透着叙事的非历史化和影像化,而且这种叙事方式在“80后”学这里有发扬之势,它无疑是在精英理想受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它拥有社会、经济、化的多重支持,依恃着具体而特殊的物质环境与精神背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着重谈及的是废名、沈从文、萧红、艾芜和孙犁的作品。理想,作为一种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期望,本文将从审美理想、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三个方面论及。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中的理想注重人性和审美,是一种在美的包容下,逐渐趋向于社会的美好人生图景。废名一沈从文一孙犁抒情小说中的理想体现了从市美理想到人生理想再到社会理想这一与时代暗合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明清法制小说与涉法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结构艺术以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作了多方探索.其形象的理想化、结构的复式化、叙事的西方化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化,使中国古代法制文学的艺术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金曾豪的动物小说具有丰富的生命化内涵和诗意启蒙的意义。有着对生命本质自觉的哲学思考。在对动物形象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诗意描述中,传达出作家崇尚自然的生命理想。  相似文献   

8.
卞之琳的诗歌中广泛应用了小说化手法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是,由于“小说化”与“戏剧化”、“非个人化”以及诗歌“大众化”概念之间的交织纠缠,使得“小说化”手法的内涵却并不清晰。考察“小说化”手法这一概念的来源和发展,辨析它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呈现卞之琳诗歌中“小说化”手法的清晰内涵。  相似文献   

9.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鲁迅及其追随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因此化批判与乡土化的展示是2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30年代,化批判仍是3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化内涵的活水。进入40年代之后,侵略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而特殊的化背景和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11.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对人物分析提出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的运用,并强调了圆形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价值。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可以选取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中的人物来详细解析圆形人物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安娜与斯嘉丽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便能从中发现圆形人物所富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小说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有相同点,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作家、读者对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和审美特质的不同追求,导致中西方小说在人物塑造方法上又有所区别。本文结合具体作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日本女性形象在郁达夫早期小说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其内在意蕴与郁达夫本人切身经历以及个人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考察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的两类女性形象:天使和妖女,分析了她们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意蕴。同时,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社会和文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郁达夫小说中日本女性形象形成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5.
辽宁籍著名女作家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在乡土守望之中展现了广阔的审美文化视域。她的小说文本再现了儒家文化所蕴藏的家族主义、伦理本位和血脉亲情等诸多文化符码。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构中再现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小人物的侠骨柔情,呈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波澜壮阔的海洋文化特色,把女人对男人的依附指数大幅降低,极力突出其"独立"追求和"忍韧"性格,她笔下的典型人物性格立体可感。她的小说蕴藉着丰富的儒家文化、侠义文化、海洋文化、女性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金庸小说不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更巧妙的是写出了这些形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会人物本身的感情变化。但金庸的小说创作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这些过程又分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都显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类型与审美倾向。其总体特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并不断地朝现实人生与现实人格发展。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探究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创作之路和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世情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世情小说在小说人物的选取、整体结构及小说的语言上,明显流露出不同于史传文学的新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新变中,世情小说又表现出与史传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动机、创作原则、传奇性等诸多方面承袭了源自史传文学的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这样说,世情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冲刷,茅盾及其文本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而沉入历史,然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只要我们去挖掘,40卷本的《茅盾全集》仍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精神和思想,即便是在当今的时代风尚和审美选择下,茅盾的从创作到理论的某些方面仍有当代意义。仅从以往较少注意的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引申和生发开去,描述茅盾的主张并阐释其在当代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可以发现茅盾的观点不仅正确,而且具有意义。特别是联系当代乃至当下的小说创作如何对待人物、如何描写人物以及在此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温茅盾的观点,更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有着自身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在当代明显地表现为"十七年"的政治意识形态叙述与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叙述两种叙事倾向。围绕这两种倾向,分别以《创业史》和《白鹿原》为例,从理想人物的塑造、语言及言语方式、作家视野下主题的选择与情节的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究作家的创作是如何体现和形成当代历史小说的这两种叙事倾向的。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产生对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独特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内视点"叙述方式、宽广的文学视野、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风格在文坛上独具风采,对西方长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小癞子》为例探讨流浪汉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