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伴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嬗变。通过分析其时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间、来源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渐向行政区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1979年4、5期连载的赵希鼎先生的《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对于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源流与演变,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但是,以下几个问题的阐述,与当时的制度和史实不符.一是关于西汉十三刺史的驻地问题.该文说:"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地方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派常驻刺史一人".按:汉初,省监御史,系由丞相不定期地派遣到各郡国进行监察,并没有定员.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才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长安附近的三辅、三河、弘农七郡除外),每区派刺史一人,这就是十三刺史.刺史的任务就是《汉官典职仪》所  相似文献   

3.
自汉武帝设州刺史制度,到王莽执政时期,曾两次改州刺史为州牧。这两次改动不但使州刺史的地位提高,即由原来的六百石小史--跃而与九卿三公平齐,且使州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监察机构变为一级行政机构。正是这个变化对东汉及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州牧与州刺史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地方官制方面的典型代表经历了从萌芽到成形并日益完善的过程,为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两汉时期两职几经更名,而每一次都不同程度地使这一制度的性质发生变化。其中汉灵帝当政时期改州刺史为州牧,是这一制度性质发生变化的一个剧烈期。这次更名是东汉朝廷希望控制地方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结果适得其反,朝廷丧失了对郡一级的完全控制权,终于导致以州为单位的大割据集团的形成,使东汉在政治上分裂的趋势更加明显,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正是这一时期州刺史与州牧权力性质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东汉后期社会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东汉司隶校尉地位显著提高,其职权不断扩大与御史中丞、尚书令朝会时专席而坐,不但监察京师百官,而且成为司州的长官、,具有州刺史的监察诸郡国权力,其属员有都官从事、兵曹从事、郡国从事等,察举中央百官和所邻郡国违法乱纪之事,其职的威严为朝野所属目,在东汉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胡治禄 《历史学习》2004,(11):13-13
问题起因: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第36页中有一句话:“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一次听高三复习课中发现,教师在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时特别强调汉代的征税依据是资产,当学生提出如何解释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第78页两税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职能在于对国家各级行政系统实施必要的制约和监督,其大致经历了萌芽、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阶段.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内涵丰富,制度完备,在不同朝代的政治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监察事业的建设,必将产生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3年秋使用新版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研究和总结新版教材中增删和调整的内容及其变动特点,可领会编者的意图,准确把握新教材所渗透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易于实现在教学上的具体操作。一、精简内容,强化重点,突出地理知识的“基础性”新版课文经过了提炼和压缩,保留了最基础的内容和重点。因此新版内容虽比旧版明显少了许多,但更为精炼、科学。1.删除大量内容。删除的主要内容是:(1)前后重复内容。(2)次要内容。如旧版3.1节“文化与地理”、3.2节中与地理关系不密切的文化景观的功能性、3.6节“宗教与地理”均被删除。(3)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了监察制度.本文重点论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和特点,从而为当今反腐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典签监察与南朝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时期,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考虑,封建君主任用典签在地方政府行使监察任务,刺探州镇诸王、刺史等官员的种种行为。考察其监察机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典签的地位和南朝的监察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在澄清吏治、制约权力等方面功效显著,但其本身也有无法克服的局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我国当前的监察制度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大函及附陈家麟同志所提意见,均已敬悉.谨奉复如下:1.拙撰《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一文,着重在于对制度的探讨,以及这一机构在封建国家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叙述很简略,有些注意不够.2.关于十三部刺史的问题,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说:"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见中华标点本第三册741页).顾炎武称赞此制说:"秩卑而命之尊,官少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他又认为刺史的六条问事,是"百代不易之良法"(见《日知录·部刺史》条).《汉书·地  相似文献   

13.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的产生而萌芽,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它产生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之后,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经过不断完善,显得十分完备和精细。其中有代表性的监察形式当推御史监察制度。形成并确立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御史监察制度,是贯穿中国古代很长时期的最基本的监察形式。这一制度到了封建社会中期逐渐走向成熟。除了御史监察这一最基本的形式外,不同时期还有多种不同的监察形式。如汉朝建立的刺史制度、魏  相似文献   

15.
2000年3月新版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第70页写道 :“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 ,就改用‘招抚’的办法 ,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 ,企图控制利用。”1992年11月旧版教材第69页写道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 ,承认义和团合法 ,企图控制利用。”从新旧教材的表述变化可以看出 ,新教材最大的修改就是把“清政府”改为“慈禧太后”。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的封建统治、官僚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监察制度初现于先秦,定型于秦汉,在魏晋继续发展,到隋唐趋于成熟,至宋元明清则臻于完备。纵观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千年演变历史,剖析其自身特点和历史局限,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思想启示和丰富经验,将之运用于我国当今的监察制度构建和廉政建设,将有助于引领我国政治制度朝法制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历史背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晚年之作,新版《唐诗三百首详注》认为,“这诗是大历五年(七七○年)杜甫逃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时所作”。据考:大历四年四月间,潭州长沙县发生兵变,最初是兵马使臧玠杀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使崔瓘,后来沣州刺史杨子琳,道州刺史裴虬,衡州刺史杨济出军讨伐,这场小军阀的大混战,以他们互相仇杀开始,以屠戮人民告终。动荡翌年,遍野惨状依旧未尽。当时杜甫为生活所迫,飘泊水上,行踪不定;而李龟年也流落颠沛,穷困潦倒。他们都想不到自洛阳分别几十年后又在潭州相遇,感时抚事,无限叹惋。杜甫伤人自伤,因赋此诗。这与《读杜心解》编入此诗为晚年之作的年次不悖。书中引注:“朱氏编潭州诗内,在大历四五年间。”亦能佐证。 (二)关于“寻常见”和“几度闻”一说歧王李范病死于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年),崔九(即崔涤,唐玄宗赐名为澄)也死于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幼师《物理》(1998年12月第一版,后面称为”新版”)于1999年9月新学年开始使用。精美的插图,16开本的印刷,留有1/3的空白,给人们一个全新的印象。仔细阅读新版,发现它与人教版1986年1月第一版(后面称为“旧版”)的幼师《物理》有很多的不同。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新版保留了旧版大部分的内容。在经典力学和热学部分新旧版的变化不大,在电磁学部分新版对旧版作了较大的删节,光学部分也有不少删节。很多知识点的教学要求进行了调整,这些内容的变化,究竟利弊如何,下面分几点进行讨论。一、删节了学生实验,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  相似文献   

19.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等多处用到“斋戒”一词。课本当页注原无注解,教学参考书上特别作了如下的补充注释:“[斋戒]古代的一种礼节。在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前,主持人要先斋戒,如:沐浴、更衣、独宿、吃素、戒酒等等。文中蔺相如说赵王斋戒,并要求秦王也斋戒,表示对送璧和受璧的特别重视。”认为斋戒时要吃素,不能吃荤,这与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致的:“[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齐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菜等等),以表示虔诚。”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也是斋戒时当然不能吃荤,甚至有的学生资料用书把此词分开解释:斋,吃素食;戒,戒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悠久.西周之初,已有监察人员之设置,所谓“周公使管仲监殷,执法在旁,御史在后”.至秦汉隋唐,监察制度已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机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工具,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本文拟从分析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设置及所履行的职责入手,评述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进而达到批判的继承古代法律文化,加强和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