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8,(3):68-72
中国古代造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先秦至秦汉时期的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折阶段,唐宋时期的成熟阶段以及明清时期的鼎盛阶段。通过对这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与阐释,归纳和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寄情于山水以及诗情画意的造园理念与设计思想,铸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崇高的艺术成就,折射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寓桂诗人在桂期间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审美的影响,呈现出由“奇秀清幽、孤峭荒僻”的审美对象,“悲景感幽情”“清景寄悠情”的审美情感以及山水美景与人文底蕴谐和共融的审美理想共同组合而成的诗歌审美风貌。从唐宋到明清,寓桂诗人的地域审美观出现了明显的历史演变,唐宋时期的寓桂诗歌,偏重于对广西荒僻、瘴疠印象的记录,记自然之景多,绘民俗之态少,忧惧与乐游之情并存;明清时期的寓桂诗歌,偏重于对山水仙境印象的描绘,自然风景、物产、民俗的记录更为全面、详细,对广西的认同感加深。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山水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即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山水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时,才逐渐形成。自然山水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审美对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经感受并认识到自然山水的美即在于美的自然山水本身,于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眷恋也就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和时代风气,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画(以及山水诗)开始出现并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特立独行"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高度自由、文学发展多姿多彩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的人民饱受连年战争之苦,精神上却空前自由,涌现出许许多多放浪形骸、恃才傲物、我行我素的风流名士,文学创作上则将山水自然视为独立审美对象,关注山水自然的感性之美,实现真正的文学自觉。魏晋文学将山水自然视为独立审美对象来欣赏的行为是否空前?非也。早在先秦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越现代化,人们对自然山水便越向往,自然山水的审美活动便越发凸现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简谈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个方面探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中审美主体的渗入 :一、审美视角 :表现为空间营构的平视、俯视及色彩的涂抹 ;二、审美心境 :表现为感士不遇的山水情绪 ;三、审美实践 :表现为对美的发现和创造。在历史选择中对美的生成得出了感想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永州的实际出发,论述了柳宗元与永州山水的亲密关系,阐述了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美的发现具有独创之功。分析了作为审美主体的柳宗元与审美客体的永州山水之间的关系,以及揭示美的种种表现手法。肯定了柳宗元在永州历史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三个方面探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中审美主体的渗入:一、审美视角:表现为空间营构的平视、俯视及色彩的涂抹;二、审美心境:表现为感士不遇的山水情绪;三、审美实践:表现为对美的发现和创造。在历史选择中对美的生成得出了感想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六朝骈文在审美情感上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从建安时期的悲凉慷慨,转变到两晋的清远高深,再到晋宋之际的纵情山水,将个人情感通过山水展现.齐粱陈时期的钟情女性,叙述两情之间,表现男性的一种赏玩心理。梁陈时再兴起相思离别,既有思乡之情,也展现边塞将士及其亲属的相思离别。  相似文献   

11.
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来考察,晋人发现在上巳习俗的引领下,虽然徜徉于山水之中,领悟山水之道,沉醉于山水之乐,然而表面欢愉的气氛、山水审美的过程以及对山水的体悟,却不能从根本上使他们获得纯粹的快乐,反而勾起他们心底潜存的感伤与悲哀之情.  相似文献   

12.
审美·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从历史的本质发现和挖掘审美精神的内涵.审美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动力,这表现在创新意识潜在的审美精神和它的本质属性,而创新意识是学生审美精神的一种自觉性发挥,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意志品质的历练以及高尚情感的滋养.同时,审美精神对创新意识的现实作用,充分阐明了历史教学中审美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古代山水诗的起源,虽说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但那时,自然山水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描写山水自然景色的片言只语在诗中只是起到因物起兴的作用。直到我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风景诗——曹操的《观沧海》出现之后,由于陶渊明以及我国最早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跳的努力创作,在汉魏六朝时期的晋宋之际,一种专以隐逸生活和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田园诗才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4.
王策 《华章》2009,(21)
"花乌、山水从五代开始,作为中国画具有独特意义的样武,有了稳固地位,成为展示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尤其山水画,自六朝以来,人们越来越表现出对山水的特有感情,山水画成为人们寻找精神世界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关系更进一步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人性的回归,这一情感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发展史中."(1)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评:"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如何?答曰:近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2)既然山水在这个时期有如此的成就,说明它的发展无论是从技法、还是从理论上都已接近成熟.本文从郭熙的作品和他的画学著作<林泉高致>着手,来解读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观的一部分"山水画价值论",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郭熙的山水画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散文创作第一个高峰的先秦两汉时期,受当时的文学观念和山水观念影响,山水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散文作品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自觉以及对于自身主体地位认识的强化,山水之美才开始大量进入文学主体的视野。直到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的唐宋时期,散文山水游记,终于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已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在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除借山水以娱目遣情、适性自得之外,欣赏山水之奇亦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追求。"奇"作为魏晋南北朝新兴的一种山水审美趣味,在山水文学中影响甚广,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章,明确地流露出了对山水之奇的钟爱。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的"奇",可以分为雄奇与幽奇两类,其中雄奇在山水文中又具体表现为形奇与势奇两种类型,幽奇在山水文中则具体表现为空灵、澄澈、迥异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7.
<正>隐逸诗歌源远流长,虽然"隐逸诗"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钟嵘的《诗品》中,但隐逸诗歌则滥觞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并于汉魏时期渐成风气,在两晋达到繁荣鼎盛期,并一直贯穿、绵延于中国文学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试从美学层面上探讨隐逸诗歌的意蕴和特色,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歌咏自然,使自然成为了独立而纯粹的主体审美对象大自然中的山水、林泉、田园等写作对象并不是兴起于隐逸诗歌,但是其在不同时期诗歌之中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8.
古代山水散文除描写山水景观,同时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对自然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在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通过古代山水散文的学习,在感受其中自然山水之美的同时,领略古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这是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是较佳途径。它将有助于引导他们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提高德行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时代特征·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之关系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时期,二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上升到二战时期等主要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嬗变过程作了回顾,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山水·园林·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运用系统论观点结合焦作实际,阐述实践山水园林城市应注意的基本问题,针对性地解析山水、园林、城市的特征与概念,以及山水园林城市的内涵,可以避免构建山水园林城市活动中的教条主义,较好地解决城市功能发挥、健全生态机能与城市历史化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