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中极负盛名的代表作。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个性鲜明。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性格的弱点,才得以在鸿门宴上化险为夷,死里逃生。可以说,刘邦是借“义”逃席的。  相似文献   

2.
刘丰 《考试周刊》2013,(43):27-28
《鸿门宴》是刘邦、项羽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楚汉争霸"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但从一定的角度已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它生动地、多角度地向我们揭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史记>记载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多数人认为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他的"为人不忍"和"妇人之仁"等性格因素造成的.王立群亦认为是"项羽的政治幼稚".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的政治理念与追求是"霸业",刘邦表示臣服后,项羽也就将他纳入了自己的政治体制之中,与其他诸侯一样看待,从而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刘邦选择了"帝业",因而极力消灭竞争对手项羽.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的开端。这个开端,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把刘邦放跑了?项羽是因此而丢了天下吗?要讲好这篇课文,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6.
初夏 《考试》2004,(Z1)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五年争斗的开端。但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文章耐读的地方很多,这里我们仅谈谈其引人入胜的情节。课文中的情节可分为四起四落共8个片段。一起:项王备战事情源于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看透了刘邦的计谋,  相似文献   

7.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有一定的道理。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也正体现了项羽的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项羽为什么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呢?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0.
于志新 《教师》2011,(32):126-127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鸿门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很多人认为项羽应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为今后的统一王朝奠定基础.但从项羽的称霸计划上分析发现,项羽在《鸿门宴》前后根本就没有杀死刘邦的想法,而是想保留承认刘邦的存在。究其原因,项羽之所以这样做是从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出发的。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而对刘邦的形象,则说:"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这种贬项羽、褒刘邦分析的最大之误区就在于,将《鸿门宴》独立于《项羽本纪》之外作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片面解读人物形象和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偏颇理解。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史记》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描写的是刘邦、项羽灭秦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刘邦能在兵力只有项羽四分之一的严重劣势下,虎口脱险,固然得益于项羽自傲自大和妇人之仁的性格弱点,但其自身的沉着冷静、精明果断、灵活圆滑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性格特点却是决定性因素。以下几个细节就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5.
勿走极端     
某教师在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思想性格时,说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善良仁慈”,而刘邦却是“阴险狡诈”(顶羽为何偏偏对刘邦“仁慈”,而对被他活埋的几十万士卒却不“仁慈”?)以致有的学生在答卷中感情深沉地直呼“我们的项羽”(照此刘邦当然也可称为“我们的高祖”“我们的皇上”了)。有的教师在评介孔子时,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与项羽性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绝非是项羽自高自大,而应该是分宾主的。刘邦来项羽军营中谢罪,军事态势上处于劣势,但项羽遵从叔父项伯的劝导,心理上不但没有对刘邦设防,反而将刘邦当作客人。在叔父项伯与谋士范增之间,他感情的天平失衡,是宗亲血缘的魔爪和虚伪的道德使项羽坐失良机,也恰恰是这“义”与“孝”使项羽成为一名失败的英雄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为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在这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斗争中,面对"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且前途无量的项羽,地位并不显赫的刘邦,最终在"插翅难飞"的困境中化险为夷,得以"金蝉脱壳",这是何故?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历来为人所关注,教学与解读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不外乎鸿门宴上该不该杀刘邦?项羽、刘邦的性格决定了各自的命运。然这只是据一个个表象加以分析,然后,导致这些表象的根源是什么,少有人问及,或谈及非是。本文试从行为—目的学角度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了秦王朝后的一场政治斗争。它以生动传神的文字 ,扣人心弦的描写 ,再现了那场表面觥筹交错、气氛友好 ,暗中却剑拔弩张、斗智斗勇的斗争场面 ,故事非常精彩。刘邦他们依靠智慧、勇武和乖巧的辞令 ,满足了项羽的虚荣、麻痹了他的意志 ,瓦解了他的斗志 ,最终在鸿门宴上化险为夷。不少人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取胜 ,张良的机智、樊哙的勇武、项伯的“侠义”是决定的因素 ,这些见解无疑都是正确的 ,他们的言行的确起到了决定事情发展方向的作用。但我以为 ,在这诸多因素之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