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部以中等文化的读者为主要对象的《人物》丛刊,将由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编辑《人物》丛刊是为政治读物开辟一种新途径的尝试。《人物》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介绍人物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激励读者的民族自豪感,振奋革命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奋发图强,献身四化。同时,为青年读者增长知识,提高文化服务。《人物》丛刊将有“人物和事件”、“人物传记”、“人物短论”、“怀念与  相似文献   

2.
<正>【学者简介】曾一果,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城市传播、数字传播和影视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研究”(19ZDA26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都市文化生产的媒介实践研究”(19FXWA00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一般项目“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14FXW008)等。出版有《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媒介文化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城市想象》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相似文献   

3.
以宣传语文规范化、传播语文知识为宗旨的《咬文嚼字》丛刊自今年1月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近半年来,该刊收到了一万多封来信,读者充分肯定了丛刊的办刊方针,称赞她是“文化的清道夫”,“犹如空谷足音”,像一块磁铁一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丛刊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家中央和地方报刊报道了丛刊出版的消息,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还发表了评论。上海电视台摄制了专题节目。《人民日报》刊登的《“咬文嚼字”感言》一文中说:“希望报刊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一切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部门,将《咬文嚼字》作为某些业务人员的业务学习材料,人手一册,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转出版物和社会上语言文字混乱的局面,就大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4.
针对“无错不成书”、广告文理不通、街头告示洋相百出,电视节目主持人别字连篇等社会文化现象,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95年1月起推出《咬文嚼字》丛刊。这份丛刊可谓“貌不惊人”,但你只要一打开,便会感觉到它的内容丰富,知识密集,情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室,从今年起计划编印两套丛书,一套是“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另一套是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校点本“二十四史”(连同《清史稿》)全部出书以后,不少研究者反映,是否可象过去开明的《二十五史补编》那样,有计划地出版一些有关的研究参考书籍。古代史编辑室根据读者意见,计划在今后若干年内出一套“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并已拟定了一个大致选目。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论文丛刊》(台北市汉美图书公司出版,下称《丛刊》)是我国第一部以博士、硕士论文为内容对象的丛刊。由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研究所胡述兆、李德竹、昌彼得、卢荷生教授主编。据“弁言”称,“每集齐十册,即出版一辑”,今后是否将连续不间断地出版下去,每辑种数有无调整,内容怎样变化,均不得而知。不过,仅就已出版的一至三辑而言,此《丛刊》与《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基本丛书》(亦由台北市汉美图书公司出版,下称《丛书》)属联袂篇,两者相辅而行。《丛书》出自专家学者之手,多有力作;《丛刊》由后起新秀所成,亦不落窠臼,可谓彼此相得益彰,蔚为大观。《丛刊》系我国第一部青年学者  相似文献   

7.
所谓“杂志性图书”。能不能算是“一种新的出版物形式”,窃有所疑。因为,我觉得它与三四十年代称之为“丛刊”的,似乎并无多少不同。 三四十年代称为“丛刊”的,就是这种内容与杂志无异,而刊期或固定或不固定、不分卷而连续编号(多称“辑”)或不连续编号的出版物。例如,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月刊,1940年在上海出版的第五卷,就是以丛刊形式出版的,只出了两期,第一辑名《水火之间》,第二辑名《论鲁迅》。第六卷移重庆出版后,才又恢复《文艺阵地》刊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九十年代“三大四库文化工程”:《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四库禁毁书丛刊》的缘起、建设及其意义做了较全面的概述,从而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库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对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安家》《都挺好》《小别离》《小敏家》等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剧叙述了普通人的群像生活,引发社会话题,有的甚至成为现象级“出圈”作品。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回答都市题材剧“出圈”的宏观和微观原因。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微观层面上,普通大众由于对自我身份的心理认同,产生新的媒介期待;而宏观层面的群体生活差距以及网络话语权的重心下移使都市类的题材剧更受欢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影视媒介的现代转型进行一些思考,为理解都市剧“出圈”等网络现象提供了一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靳翠萍 《新闻记者》2006,(12):22-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一批都市类报纸迅速崛起。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彰显市民生活,建构都市文化”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主要诉求。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情感讲述”类栏目也应运而生.较早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主持的“绝对隐私”.现在则在许多都市类报纸上“遍地开花”,比如《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上海《新闻晨报》的“晨报倾诉”等。  相似文献   

11.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七辑和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一期(以下分别简称为“沪刊”、“京刊”),先后登载了殷夫诗集《孩儿塔》中未曾刊行过的30首诗作,本意是为研究工作者和读者提供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因而是件极有意义的事。但是阅读之后,发觉沪刊所刊30首诗中有20余处差错,京刊的差错更多。不算标点的错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体系的构建及其价值评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诞生于18世纪80年代的《四库全书》及其《总目》、《简目》与200年后相继编纂的《存目丛刊》、《续编》、《禁毁丛刊》及电子版《四库全书》的出版,构建了浩博宏富的“四库”体系,成为集中华古籍大成的璀璨文化宝库。然而,“钦定”《四库全书》的巨大缺陷,严重影响了其使用价值,理应进行正本清源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理解媒介与城市关系的两种常见路径:文本对城市的表征或工具对城市沟通效率的提升,皆抑制了媒介的生成性。与这二种路径不同,论文通过将1930年代上海“电话购货”中的“电话”概念化为一套由“电话交换区”、“电话销货指南”和“电话购货部”组合而成的都市媒介基础设施,来阐释电话在物质、符号与组织面向上社会技术性地嵌入经济交往并重组都市空间的方式。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意义上的电话与城市的接合可被视为一系列技术中介的都市社会空间实践,这些社会空间实践体现为“操奇计赢之枢纽”的动态生成。其中“操奇计赢”是电话介入的“谈议交易”活动;“枢纽”是在电话协调“谈议交易”时涌现的构成性中心,意味着交易关系的汇聚,且蕴含地理空间的向度。通过发掘电话在“操奇计赢”实践中的勾连、转译和重组的角色,论文为都市移动性所涉物质、交往与空间的相互缠结提供了新的日常韵律和理论想象,同时也对城市作为“社会技术性构成”这一理论主张提出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4.
白贵 《出版广角》2018,(1):76-77
《媒介呈现、生产与文化透析研究——民国〈申报〉征婚广告镜像》一书研究了民国时期《申报》上征婚广告发展的表征,探究征婚广告镜像中的上海都市文化.作者张艳综合运用了广告学、传播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这种多视角的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广告史的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15.
7月31日《大河报》文化新闻版刊登了陈功先生的文章《何须媚俗“诊”王姬》,对上海《咬文嚼字》丛刊“会诊”王姬的作品《我的世界》之举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文中说《咬文嚼字》的做法是“媚俗”,“令人莫明其妙”,“此类低级错误,恐怕小学生作文都能避免。而《咬文嚼字》第7期‘众矢之的’却引经据典从语法、逻辑各方面加以论证指谬,并指出修正方法,有这必要吗”,“为她们(指明星)的著作指谬,只能像批评闵惠  相似文献   

16.
《甜蜜蜜》的编剧岸西再写都市爱情故事——一段被拥挤的空间“逼”出来的爱情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都市化进程的展开,空间便成为后现代思潮关注的一个焦点,特别是自1974年列斐伏尔的著作《空间的生产》出版以来,关于空间的产生及其所遵行的资本和权力规则一直是后现代理论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空间化俨然成为一种可能.综观都市学以及空间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着眼于整体性、社会性与思想性的宏观研究颇为丰富,但着眼于城市化进程中某一特定空间的形成这样较微观的探讨则显得有些缺乏,《大都市小空间:写字楼阶层的诞生与新都市文化》就是这样一本书,文学青年出身的许苗苗以其感性的笔触,全方位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城市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空间类型——写字楼.  相似文献   

18.
《现代出版》2014,(2):F0002-F0002
正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巴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在文坛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巴金还是极具编辑热情与编辑天赋的出版家。1935年起,他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4年里,作为出版家的巴金以天才的眼光和职业敏感主编了"文学丛刊""译文丛刊"等出版物。其中"文学丛刊"前后历时十年,集合160本,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套具有持  相似文献   

19.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第114册中收录了“据明成化十一年郑、郑琥刻本景印”的《麟溪集》,集前署名为“明郑太和辑郑玺续辑”。查阅《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两书在著录《麟溪集》时也一律作“明郑太和辑”。其实,此集最初应为元代的郑文融(一名大和)所辑。《丛刊》本集首为元人程益所作的《麟溪集序》,序曰:“《麟溪集》者,郑君大和之所类也。大和之家,九世同,海左无有之者。朝廷有旨以旌别之。台阁暨公侯及山林文学之士或发于诗,或形于颂赞,或见于…  相似文献   

20.
《四库禁毁书丛刊》的文献学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四库”文献体系的完善与贡献;2.对“四库”禁毁书的系统普查与清理;3.收录子目对诸多专门史研究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