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3.
刘星 《海外英语》2012,(7):194-19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是她八部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三部,是完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称之为"历史三部曲"。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将目光放到了本土文化的历史中,运用了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觉,阐述那段不愿被人们提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黑人现时生活的历史,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正立足于黑人女性所处的现实矛盾,她们通过积极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自我的种族地位,并要求实现性别平等。她们为自己被多重边缘化的集体发言,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做着努力,使之构成黑人女性精神传统的重要主城部分,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4.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文章从伦理身份缺失,伦理意识觉醒和伦理环境压迫这三方面讨论了美国南方黑人女性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为人子女、母亲以及妻子的伦理身份;失去了正常伦理属性家庭关系里本应享受的父母之爱与两性之爱。文章认为:《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女作家沃克一贯主张的伦理诉求:即广大黑人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发自为,解除父权社会下"男尊女卑"观念的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于春荣 《培训与研究》2007,24(12):23-24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升起的一颗明星。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赞誉赫斯顿为"南方天才"和她的"文学之母"。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沃克的著名小说《紫色》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杰作。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两部小说进行阐述,通过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回归分析了黑人女性的独立过程。  相似文献   

6.
黄敏 《海外英语》2011,(10):266-267
《宠儿》是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杰作。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奴隶制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心灵创伤,并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个性鲜明坚强不屈的黑人女性形象。该文分析了小说中以贝比·莎格斯、赛斯、丹芙为代表的祖、媳、孙三代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的过程,并揭示了黑人女性意识觉醒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艰难的发展过程,是建立在对前人自我意识探索的传承和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现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中,通过茜莉的书信语言及内容、茜莉宗教意识的转变及她和莎格的恋情,多方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从麻木到觉醒到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和自由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对黑人女性角色的刻画深刻反映了黑人女性群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这些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被压抑的女性体验。《所罗门之歌》展现了觉醒过程中的重重困境——不稳定的“姐妹情谊”、不彻底的觉醒,以及黑人传统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莫里森传达出了对黑人女性觉醒之路的关切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杨大丽 《海外英语》2011,(3):193-194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讲述了三位黑人女性由于两床棉被引起的家庭内部冲突。故事由第一人称母亲叙述,表达了沃克对说话者——母亲所代表的黑人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并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应该理解和延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卢俊青 《海外英语》2011,(13):228-229
在父权制社会中,姐妹情谊是广大黑人女性谋生存、求发展的保证。《爱》和《慈悲》中都描述了女仆与女主人之间的姐妹情谊。但在两部作品中,建立姐妹情谊的女性的种族不同,姐妹情谊的结局也不同。此外,《爱》中还描写了黑人女孩希德和克丽斯廷的姐妹情谊;《慈悲》则还描述了印第安土著女奴莉娜对黑人女奴弗洛伦斯的姐妹情谊。通过对比研究两部作品中的姐妹情谊,表明广大女性建立姐妹情谊时要超越阶级、种族局限。  相似文献   

11.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文坛上独具特色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紫颜色》从一位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对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沃克的女性生存理论追求女性的自由解放,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代价值。这里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茜丽的成长经历探寻其女性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电影和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其平缓的语调,悠扬的音乐向读者、观众诉说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已,默默守候和付出的女人的一生。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在湮灭的女权话语世界中,整篇小说和电影以一封书信表达了女性意识,从女性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内心世界,女性意识,进而发人深省思考女性意识及其存在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4.
《紫颜色》与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颜色》中通过对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转变和成长过程,阐述了其妇女主义的思想。她在文中张扬女性意识,倡导民族平等思想,热爱黑人民族文化,弘扬人道主义思想。《紫颜色》充分展示了妇女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民族求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创作中特别关注非裔美国人因为爱的变异引发的暴力导致的悲剧。她的小说揭露了美国黑人男性,他们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同时又是施害者,他们把变异的爱转移到比他们更弱小的黑人女性身上;同时也剖析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命运以及她们重重压迫下表现出来畸形的爱。本文力在指出莫里森创作文本中那些"令人恐惧的爱",及其表现形式的多维性。  相似文献   

16.
《简.爱》在1848年的问世,轰动了整个文坛,它创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和敢于斗争、勇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作品表现了男权传统势力对女主人公的压抑、摧残,以及女主人公的抵制、抗争。可以说,妇女地位包含社会及家庭两个层面,社会地位(经济、政治、人际关系等等)向来为论者所关注,而对于家庭地位(执家权利、家务分工、感情状态,特别是性角色)则有所忽视。然而,这些内容恰恰准确地表现了妇女以追求心灵解放为核心的自身的平等、自由。  相似文献   

17.
贾秀清 《海外英语》2012,(17):178-179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之一,她一贯提倡妇女主义,为黑人妇女争取权利,她于1982年发表的小说《紫色》成为了诠释妇女主义的代表作,小说中黑人妇女的爱和宽容不仅解救了自己,而且拯救了黑人男性并打动了白人,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家园。她们表现出的这种大爱正是妇女主义的精华之所在:用爱拯救一切。  相似文献   

18.
《红字》再现了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在清教社会里崇尚女权主义、追求浪漫爱情的妇女的一生。她们虽然坚强、勇敢、勤劳、善良,并具有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但最终却都落得悲惨的结局。这深刻地揭示了清教社会的严酷,女性生存的艰辛;揭示了清教意识的强大和女性地位的卑微。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优秀剧作。通过将两剧时代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及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显示出不同时代的特殊文化意义,展现了两位叛逆女性以“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思想过程及叛逆性格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