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出版人的“梦”三人出版人有一个梦:让书成为智者的黄金。梦的由来已久:──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几番轮回的兴盛与沉沦。于是,有了下面的梦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百万兵”;──“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管梦境如何,时代竖起了自己的标竿:书是...  相似文献   

2.
“金屋”还是陷阱──吴胜利非法出版案纪实曹庆安编辑手记:中国古训日: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位哲人曰: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然而,假药伤人害命,劣书则污染人的心8!非法出版劣书者目的在于获取金钱。但无论是劣书还是金钱,构筑的不是“金屋”,而是陷阶!吴胜...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不少名言警句,任何人都可以举出几条。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等等。但我先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谈谈书籍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帮朋友买书,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偶然发现《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因受电视的影响,毫不犹豫地花3.85元买了一本,回去一翻,大为吃惊。原来此书不仅是“精彩对白”,还是本实用错别字小字典。全书15.7万字,共221页,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有120多个明显的,而且是不重复的错别字,平均两页不到就有一个。连书名中就把“精采”写成“精彩”了。  相似文献   

5.
“读书”─—报纸的机关新园地王治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世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以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书的价值,读书的真谛,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读书,人们自古呼唤着它,但都没有今朝今世呼唤得如此响亮高吭...  相似文献   

6.
读者为“买书难”叫苦多年了。为什么“买书难”?如何解决“买书难”?出版界人士写了不少文章,发表过许多意见。可是矛盾尚未见有多大的缓和。人家都说,造成“买书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出版、印刷、发行三方面的综合治理。说得很对。所谓综合治理,我认为就是要从增加货源供应,开辟流通渠道,增设发行网点,改进工作制度和方法,以及改善服务态度等诸  相似文献   

7.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图书馆的基层工作中兼管读者遗失图书我赔书工作、发现有些读者的赔书,实际上是在“买书”。因为图书并没有遗失,而是读者想占为己有,不原归还了,于是向我们声称:书已遗失,原来赔偿。为什么会出现读者“买书”现象呢?据分析,不外乎有这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9.
“好好的,都上大学了,有什么想不开的?”当许多人尤其是学生家长一头雾水的时候,大学生轻生现象还是有增无减。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拥有光明前途的大学生为什么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在江西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时,记者发现,一方面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过重功利目的,一方面是对收费上涨、优胜劣汰、自主择业等改革深入带来的各种压力的不适应,两方面的巨大落差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攀升,轻生事件更是屡屡发生。  相似文献   

10.
漫画一叶     
人们为什么去登攀?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人说:书中更有真理。漫画一叶@常铁钧  相似文献   

11.
读书之乐     
张雷 《记者摇篮》2005,(12):10-11
中国人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群体,凡事大都强调其功用,这也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不够昌盛的原因之一。古人对读书也给予了很多功利主义的功能,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轿”,你看,这金钱、高官、美女竟然都藏在貌似高洁的书籍当中.自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金钱、高官、美女”都是俗物。当然,古人也有将读书的功用看得很了不起的,且似乎属于“主旋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用.或者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  相似文献   

12.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从“决算书”中读取必要的信息,可以把握公司的经营状况。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不少工薪族有这样的经历:阅读“决算书”还要先看专业书,看了专业书再看“决算书”,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宝岛增刊》总编辑松下光志,也是工薪阶层的成员之一。他编辑制作《就连我都觉得是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决算书》,是把自身放在读者的位置上,从读者想读什么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3.
《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正式出版前,在“刑罚总论·酌定情节”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些犯罪的动机很卑鄙,如为嫖娼而实施盗窃犯罪;有些犯罪动机则无可非议,如为买书学习而行窃。”这个“无可非议”可错得没边了。那些“窃书不是偷”的孔乙己们这下又有了法律根据。你看。“无可非议”嘛!  相似文献   

14.
过去我馆读者借书不按规定时间还书的比较多,每年至少有二、三百人。以后虽经过多次催收,但总有一部分读者长期不还书。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更多。仅以74年至77年为例,就有475人长期不还书。这个问题成了图书馆工作的“老大难”。特别是一些群众喜爱看的书,往往借出后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不还,在亲朋熟人中反复传阅,以后还到图书馆时成了一本破旧图书,广大读者想看看不到,而图书馆在这本书借阅登记卡上还只是流通一人次。  相似文献   

15.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16.
一位爱好藏书的老人赵乃先生曾在《北京晚报》发表一篇短文,作者自我介绍说:“我和书打交道已八十一年了,买书、卖书、写书、教书是我终生的事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赵教授不但出身于书香之家.家里藏书万卷,而且都是经过自己严格精选的。他青年时代“苦读不辍”,出洋留学打零活积攒到一点钱就去买书,过着简朴生活也要省钱买书。在书市选到合适的图书就乐陶陶地返回。“文革”时买不到书就转而剪报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寂寞读书人     
我以为,人应当活得丰富些,而读书是令人充实并自信地生活的方法之一。钱钟书先生提倡:闭上眼睛,用心而不是用眼睛来审视一下人生。读书就是最重要的审视人生。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价值显而易见。孟子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的地位可见一斑.古往今来,读书成就了无数名人大家。  相似文献   

18.
说起读书,很容易想起“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话,似乎专制时代的读书人,都是为着世俗的功利目的才拿起书本的,十载寒窗,磨穿铁砚,只是为了有朝一日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青云直上,显祖耀宗,封妻荫子。用现在的话来说,读书是手段,是智力投资,甚至是风险很大的赌博,因为读赢了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意义已毋庸置疑。以往,在新疆农牧民眼里,读书是件高雅的事,也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读书难、看报难"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接受先进文化的屏障。  相似文献   

20.
大凡爱买书的人,有藏书作装璜和真读书、手不释卷、蜗行不止两种人,而我偏偏两者都不是。我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嗜好购书,古代文学、画辑法帖、外国名著,见而大喜,付款收之,乐此不疲。也曾想读书,终因是自己的书,随时都可以展读而束之高阁。忽一日,去图书馆读到《读书止观》;“无书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感触良多,我已积习颇深哎。然而借来的书,因借期所限的缘故,却有紧迫感,虽囫囵吞枣,对治懒散之病不失为一帖良方。从那时起,我的买书热情开始降温,到图书馆借书看杂志勤快起来。半年下来居然看了10多部名著,写了两大本笔记。收获的欣喜之余,又使我感到惆怅,应了古人的话,学然后知不足。我,一个小乡镇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为自己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贫乏而惭愧,于是到图书馆检索,自学起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