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将是今后高职人才教育培养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2.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是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师资的重要途径 ,它在高师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怎样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实习 ,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一直是高师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年来 ,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或改革方案 ,诸如“分散式教育实习”、“顶岗教育实习”、“委托教育实习”、“全程式教育实习”等等。但从大多数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现状来看 ,仍然存在着安排教育实习难、时间短、经费不足、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从实际出发 ,探索一条符合中国…  相似文献   

3.
职技高师农科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农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通过“顶岗实习”方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经多年实践,效果良好,学生能力得到加强,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9%以上。同时报道配合“顶岗实习”的前期实践教学在时间、内容、教材、考核、指导教师等系统配套建设做法。  相似文献   

4.
“U-G-S”协同教育实习模式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强调高校、政府和中小学共同致力于师范生实习工作。“U-G-S”协同教育实习有助于形成师范生培养合作共同体,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话,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然而,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目前的教育实习模式存在政府对教育实习管理不到位、高校对教育实习不重视与实习基地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借鉴英国、加拿大的教育实习经验,优化我国教育实习模式的可行路径是:强化政府对“U-G-S”协同教育实习的治理责任,优化高校对“U-G-S”协同教育实习的教学管理,提升实习基地的指导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实习是锻炼学生适应课堂教学、培养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的关键,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强调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进行备课、课前预讲、课后交流讨论,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案,组织有效的教学。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学实习模式的组织实施需要注意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要调动实习学校的教师参与到“实习共同体”中,共同完成实习活动。  相似文献   

6.
高职英语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关系到学生的上岗能力,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类专业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规范。鉴于以上情况,本文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实习实训模式为切入点,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可用资源,提出“语言能力训练+技能训练”、“5+1”、“校内+校外”三种模式相结合的综合实习实训模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真正实现产学结合,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7.
毕业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一次重要“练兵”,同时也是最后一次“质量检验”。财会专业毕业实习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习,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风范。一、财会专业毕业实习组织与实施的基本模式笔者通过对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财会(含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实习三年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财会专业毕业实习“两形式四环节”的模式。“两形式四环节”的实习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为指导,结合当前教学实际状况,组织与实施财会…  相似文献   

8.
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顶岗实习的模式很多,一个好的、合适的实习模式对实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大。顶岗实习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四个方面。根据安排实习的时间点和长短不同,分为“2+1”、“2.5+0.5”、“1+1+1”、“0.5+0.5+1.5+0.5”四种常用模式。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这四种模式各有优劣。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应因地、因校制宜,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活动历经“理论一实践单向教育实习模式”、“双向贯通模式”与“共建共享模式”等演进过程,呈现出不断适应教育发展内在要求的基本形态.随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亟待在政策保障和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以此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滚动实习是安排学生在企业不同岗位、分阶段、递进式的实习模式。轮岗实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不同岗位的胜任能力,而且促进形成“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滚动实习的关键是实习企业的选择和实习岗位的丰富化。学校加强滚动实习的过程管理,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11.
“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促进了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就业择业的自信心和竞争力。“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在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全程、分步、定点教育实习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传统的教育实习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点,如思想重视不够,缺乏理想的教育实习模式,实习生缺乏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时间偏少,缺乏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等,不能适应新世纪培养高质量师资的要求,在借鉴国外教育实习分为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实习时间较长等优点,设计构建了“全程,分步,定点教育实习新模式”,该模式增加了教育实习的时间,体现了实习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突出了实习生的主体性和能力培养的导向性,加之教育实习基地的协作共建和考评制度的建立,显示出巨大优势,增强了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使教育实习朝着规范化和稳定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践实习模式的探索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问题,“浸润式实习模式”乃我们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提出并被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一种模式。不同于完全的“顶岗实习”,浸润式实习模式给了实习生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身份,使他们可以安心站在“学徒”的立场上去学习教和育的本领;浸润式实习模式也不同于“突击式(或分散式)实习”,浸泡在中小学让实习生感受并触摸到真实的实践逻辑。但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也遭遇到一些问题和尴尬,突出的便是“时间”和“体制”的问题。我们也尝试提出一些建议并在实践中改进。  相似文献   

14.
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抓好实习中的“六定”是关键,因此,学校紧紧围绕“六定”抓实习管理,从而使校外实习工作出现勃勃生机。 一、定时间。校外实习要先集中学理论,再集中时间实习。因此,下厂实习的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时间太紧,实习就会象蜻蜓点水,学不到东西,但马拉松式的实习方法,不仅给学校的管理造成困难,亦会使学生对实习产生厌烦情绪,而且可能影响到厂家的生产。因此,时间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实施实习课程、实习教材、实习设施和实习师资与订单企业需求“四位一体”模式,在较短的时期内优质高效地提高专业技能实训效果,实现实习教学环节的“精、专、快”,有效提高“订单式教育”模式下实习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一要求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如何改革实习模式,有效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本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实际,提出了“分级递进的实习模式”,分析了它的特征、依据,对分级递进实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学类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90年代以来,由于实习费用的提高,实习时间不断压缩。在实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根据“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的主题”和“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顶岗实习“微信课堂”平台进行了介绍,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基于“微信课堂”开展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实施教学活动以及实习考核。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存在的少、短、浮等问题,构建了新型“实习就业一体化”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实习基地群的建立、遴选机制的制定、实习内容的科学规划、多元课堂的运用、长效机制的形成,保证了“实习就业一体化”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实践双轨运行的无缝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