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于文华 《现代语文》2011,(12):149-150
现代早期语文教育家阮真在其教育实践及论著《中学国文教学法》中体现出独特的语文教材观,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对阮真语文教材观的论述:以人为本,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联系生活、加强教材功效性;紧跟时代,合理安排教材比重。阮真先生的语文教材观,对于现阶段改进语文教材建设,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张志公提出“语文教学科学化”问题的历史功绩志公先生在新时期率先提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主张,承先启后,振聋发聩。“语文教学科学化”主张的提出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改良派康有为首次从日本引进了“科学”这个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请进了“赛先生”和“德先在”,自然给当时的国文教学带来了“科学’和“民主”的信息。1922年现代教育家邮爽秋首先提出“科学化灼国文教授法”的设想。,935年叶圣陶、夏丐尊在编辑(国文百八课)时,提出“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的思想。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的“决议”中提出…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50年前,他就提出了“国文教学改革”、“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改革,首先必须是认识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他说;“惟有正确的认识,国文教学才会有成绩。” 1942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国文杂志》中,特以《认识国文教学》作为发刊辞,高举对旧式语文教育批判的旗帜,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他认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而“阅读和写作两项”又是“国文科所做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他在1920年、1922年所作的关于国文教学的两次演讲,对中学国文学科的课程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对国文“教授法”提出了整体构想:突破以“注入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动研究;突破以书面语为主的训练模式,提倡对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在古文教学方面,主张以“看书”代替“讲读”;在作文教学方面,重视让学生“自由发表思想”.这些构想,体现了现代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富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正>【人物小传】阮真(1896~1972),著名语文教育家。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撰写了大量的语文教育论著。早年与张闻天、沈泽民等创办《南京学生会联合日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创新实践中,提出"国文教学目的观"、"国文学程教学观"。主张中学语文教学标准化,试图通过制订和实施中学国文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前后.我国语文界对于语文教学法理论的研究成果显著,其研究水平从现在来看也相当高.而其研究中表现出的那种严谨而扎实的探索精神尤为可贵,值得学习。在这些研究者中,阮真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阮真,又名阮乐真,浙江绍兴人。他多年担任中学和大学的国文和国文教学法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科研造诣十分精深,因而他成了我国第一批语文教材教法研究生导师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俊鸣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依据自身的研究与实践将其语文教学思想概括为“为了使学生更聪明”,强调语文教学要坚守应有之“道”。“使学生更聪明”,教师就需要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智慧。从学术坐标、学术具体内容(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综述王俊鸣先生在阅读教学领域的学术贡献,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师培发表于1904年的文章——《讲教授国文的法子》,针对“国文”学科的识字、作文教学,进行了合乎教育理念和学科规律的颇具现代意义的指导。在“白话之盛行”政治理想的带动下,以及与当时教授法译介研究、民间教育实践和官方学制的互动呼应过程中,刘师培形成了自己对国文教育的理解。其别于时人的价值在于,明确限定了“国文”学科、明确限定了“国文”内容、科学指导“国文”教授、强调白话非只教学语言。作为价值同构的思想或体式,刘师培的国文教育理念同“五四”国语新文学主张一脉相承。国文教授对于国语文学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文教授法的传播,为国语文学的发生奠定了教育基础,创作群体、读者群体由此得以塑造;二是国文教授法所包含的启蒙与革命意识,促进了新文化人的觉醒和成长。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2006第3期“知行合一”的主题是“言教为本”。桑志军先生对语文教育中的“言教”和“身教”的释义和认识言之在理。郑有才先生以作文教学为例的“语文言教方略”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强。本人持赞同意见。饶杰腾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所说:“教师的语言是第二部教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传统的互联网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渐渐被学校和各科教师广泛应用于课堂上。互联网的出现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增强了语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文章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推广和该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走向“心中有人”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冯为民 《师道》2011,(4):40-41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在近30年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对语文(国文)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朱自清先生对语文教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语文教育思想是自成体系的。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集中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导学”不仅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并且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当人们冷静审视语文教学中的“导学”时,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使人们沉思,  相似文献   

14.
赵红 《教学月刊》2010,(9):37-39
一、语言教育是语文课程一贯的最根本的追求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争议颇多、众说纷纭的问题。如果我们追溯到语文课程还被称为国文之时,便会知晓:“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很显然,国文是把语言教育放到了首要地位。建国之初,“语文”这一课程名称确立,“明确规定了从小学到中学都必须充分重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全面训练的重要任务,并以此来确定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拥有知识是对教师的第一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积累“渊”且“博”的知识是成长为优秀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第六中学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提出的“学习语言论”,亦称语文教学本体论,指的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这一论断以其特有的锋芒和挑战性,继承和发展了“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被许多语文教师喻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教之者或蜻蜓点水.匆匆走马:或浓墨重彩.臃肿肥硕。蜻蜓点水者学生听之索然寡味.“浓墨重彩”者学生头昏脑胀。于是乎词语教学犹如一枚又苦又涩的橄榄.教师嚼之.品到的是教无妙计的困顿感;学生咀之.尝到的是学不得法的烦恼情。那么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究竟如何突破呢?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叶圣陶先生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建议把旧有的“国语”和“国文”一律更名为“语文”,从此开始了“语文”一词广为使用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登山式”语文课程表明,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攀爬语文山峰,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形同导游,教学过程中的艰险与不易、勇气与胆量、情趣与欢乐不言而喻.语文知识教育就是学生的语文经验重建,“登山式”语文课程强调学生的“神与物游”;风光与险境同在,语文教学风险意识对师生的“神与物游”具有支撑与推动作用;对“所学”的技术处理让位于对“学”的境域关怀,是“登山式”语文课程对教学关系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