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市场导向型营销为特征的战略营销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具有启发意义。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包括制定总体目标、分析内外部环境、细分目标市场、整合和实施公共外交策略、考量公共外交效果等五个方面。为此,需要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机构设置作相应的调整,把公共外交机构独立出新闻司,并在内部设立反馈、评估、协调结构和分地区的部门机构等。  相似文献   

2.
除传统意义上所认识到的影响公共外交国内统筹能力的因素之外,公共外交的发展还受国家在特定时期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生命力、国家的国内道德形象和它对价值观塑造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公共外交在国家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以保障公共外交发展、国内道德形象与公共外交相匹配、价值观定位优化为公共外交提供足够的身份支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对此,中国必须深化改革,用国家的安宁稳定与繁荣昌盛作为推动公共外交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加强道德建设,改变国内舆论管理思路,增强国内外问题联动意识,推动公共外交道义声誉的影响;提升价值观的塑造能力,让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多观念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公共外交的行为体系中,行为主体主要包括政治国家和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随着公民社会和全球化的发展,又不断衍生出新的行为体形式。公共外交经历了国家主导型、公众参与型、非政府组织参与型和多主体互动型,通过剖析公共外交的不同理论模型,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共外交作为政府外交的必要补充,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中国外交新的开拓方向,也是中国在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突破外部瓶颈、实现最终崛起的重要保证。公共外交的发展呼唤大量具备跨文化交流素养的新型高级人才。外语、外贸和设有涉外专业的高校亟需把握形势、抓紧时机,加强公共外交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表达你自己”是大国崛起要迈过的三道坎儿。中国公共外交是在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之后表达你自己的形式。而这又细分为五个基本问题:为何表达?谁来表达?向谁表达?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作为回答,文本认为:公共外交已成为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主体;针对周边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关切,公共外交的重点是争取中间派;弘扬中国文化、阐明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是表达中国的三大主题;要在继承传统中华文化道统、包容西方话语基础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随着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继提出,中国公共外交迈入自信、自觉的发展阶段。这是“三个自信”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这是基于世情国情的必然选择。公共和人文外交源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发展的内在需要。进入新世纪,中国积极主动开展公共和人文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战略高度,健全投入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培育多元化参与主体,加强理论研究,整合人文资源,构建起面向未来的公共和人文外交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公共外交概念的起源和发展,选择四大职能,即大学作为外交思想提供者、外交政策批判者、外交和平使者和外交人才培养者,论述了美国大学公共外交职能及其案例,展现了我国大学公共外交所蕴藏着的巨大资源,提出了发展我国大学公共外交职能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信息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政府迫切希望改善国际形象。公共外交在这一背景下被中国的领导人寄予厚望。相对传统的政府间外交而言,公共外交强调以公众为对象,实施主体虽然也包括政府部门,但更多的是非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公共外交已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外交发展的新理念,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对于促进我国公共外交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及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外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信任、友谊与合作,进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与国家利益是公共外交的终极目的。公共外交的基础是文化,庐山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样式,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以白鹿洞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宗教交流、以庐山别墅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与交流、以庐山景观为中心,展开个体为主的公民旅游交流构成了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英语的形成,定义,特点,以及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英语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家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的存在己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和无可争议的事实。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己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可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等角度剖析。中国英语的存在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中国英语发展趋势是它将成为“所有使用它的人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甚为活跃,不少人赞同“中国英语”作为新的国别英语加入世界英语大家庭。文章认为,英语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首选外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无法避免,但本土化的结果是提高了英语的表现力,而不意味出现了作为国别变体的“中国英语”,建议用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来冠名在中国本土化且带上中国文化色彩的英语。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on China, especially on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What role has English played in China? Who decides the way it is structured? In what way has it affected Chinese society, especially schools? And how can educators face the cultural dilemmas it brings? Presenting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osition of English in China, the author argues that English has played a unique role in reinforcing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English has never been just a subject or discipline in Chinese schools, but the Chinese must become aware of the danger of being the subject of its power.  相似文献   

15.
中国英语变体是世界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时语言学来看,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体系,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和联系,相辅相成。中国英语绝不是制度化变体,而是一个行为变体和国际化变体。同时,中国英语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中国思想与理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闻晖  王晓军 《海外英语》2012,(7):265-267
This paper introduces China English and China English lexis,and analyzes the four ways of the word-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 lexis:transliteration,loan translation,loan-blend and coinage.The analysis can show that China English is used to express the language system in a special situation in China,and it has brought large number of new lexis and new vision into world Englishes,which has enhanced the expressive force of English.  相似文献   

17.
中国英语的积极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中国英语的定义入手,分析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中国英语对中医术语英译和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英语在中国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中国特色,从而导致“中国英语”客观存在。“中国英语”在丰富英语语言词汇方面、在中国与国外进行贸易交往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对外交往和各种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要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但人们并没有正视中国英语词汇的客观存在。事实上,中国英语是标准英语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中国英语词汇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英语词汇中去,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英语词汇形成的原因和分类,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构建输入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海波 《海外英语》2014,(18):1-3,9
Any language must have the inclusivity of its own,otherwise it can hardly get developed.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got the most powerful inclusivity, which makes itself the lingua franca of the world. However, as one of language varieties, China English develops with a lot of translation errors and culture deviations, which makes itself doubtful. As a result, a view comes into being that none errors can be permitted in China English, otherwise China English couldn’t exist. But finally, it turns out that translation errors and culture deviations in China English are acceptable due to the language inclus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