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评定运动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尿液变化是一个易于观察而又有价值的指标。为了了解我国运动员接受一次大运动量训练后尿液的变化,我们于1964年12月10日——11日,在广州对日排球教练大松博文指导下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时间长、强度大、密度大、“小极限”训练次数多)的广东排球队运动员14名(男10名、女4名),进行了41人次的尿液常规检查(即训练前、训练后、即时及训练后次晨),并结合进行了一般身体反应及脉搏、心电图等观察,现将结果列表如下(见附表)。男运动员练前有一名(10%)出现蛋白尿,练后有8名(80%)出现蛋白尿,一名(10%)出现透明圆柱,而练后次晨尿蛋白及透明圆柱均消失,尿液恢复正  相似文献   

2.
大运动量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这是早已被人们所公认了的,然而怎样才能把大运动量训练的效果在重大比赛时得到充分的发挥,表现出最好的成绩,这又取决于赛前的训练安排。当然,影响短跑运动员在重大比赛时创造良好成绩的因素很多,如思想准备情况,身体状况是否良好,体力是否充沛,技术巩固程度,场地器材和气候的好坏等等,都对短跑运动员创造良好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但赛前的训练安排好坏是直接影响短跑运动员在重大比赛时能否创造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安排在重大比赛前的训练是科学训练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长期系统的大运动量训练后,参加重大比赛前,要十分注意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安排的合理性。在赛前一至一个半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当前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际,从训练学和运动医学角度探讨了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课的性质,生理基础,体能训练课的结构。指出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应尽可能地把主要生理负荷强度维持在心率160 ̄170次/min的范围内,并适宜地进入心率180次/min负荷强度的大运动量课,适当安排极限训练强度的训练;训练课的生理负担量应根据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逐渐加大;训练结束前要逐渐减少运动量,并进行必要的调整活动,有利于超量恢复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从贯彻大运动量训练以来,近二年左右的时间内,我们曾发现了五例肉眼血尿。其中:马拉松二例,足球二例,武术一例。均为男性。兹将初步观察情况报道如下:1.二例马拉松运动员的血尿,均出现于大强度长距离的训练后。经治疗后基本消失。其中一例用强的松5毫克及维生素丙100毫克,一日三次,连服一周。治疗后的几次训练过程中均未出现肉服血尿。该运动员系外地代训,观察几次训练后即返回原单位,未作继续随访。另一例(谷××)在1964年刚开始贯彻大运动量训练后的一次大强度长距离越野后出现肉眼血尿,当时安排了休息及一个短时期调整运动量。以后的训练过程中,每次大强度长距离训练后,自觉尿色较深略有微红,感  相似文献   

5.
很多作者曾指出,运动性蛋白尿与训练内容及运动员的机能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短跑组运动员经过大运动量训练后,尿中蛋白阳性率及其量均较高,为探索用尿蛋白出现的规律来安排、指导新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特在我省新运动员较多的女子短跑组收集了有关资料,现整理如下:一、资料的来源从1966年1月17日至4月8日(即冬训结束期和春训准备期)对湖南省田径代表队女子短跑组运动员共11人66人次进行了大、中、小运动量训练课后5—10分钟尿蛋白的检查。11名运动员中,有9名是运动年限一年左右的新运动员,身体健康,无急慢性疾病,清晨尿液检查蛋白(-)。蛋白测定方法:金氏法(试管比色)二、结果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篮球运动员的训练负荷问题作一次全面的综述。旨在让广大教练员进一步了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控制训练过程,使训练科学化。一、关于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传统的训练观点认为,要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中国女排能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也正是得益于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无数实践证明:竞技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加大训练负荷的条  相似文献   

7.
研究恢复过程,了解恢复过程的特点,对于制订训练计划、安排运动量和确定训练间隔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不同训练程度的运动员所能承担的训练量各不相同,同一运动员由于各时期的机能状态不同,其负荷量也不一致.在各项训练中,在不同的训练时期,对运动员所能接受运动量的能力了解得越清楚,就越能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和确定合理的训练间隔.训练实践证明,大运动量训练是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最有效的手段.运动员工作  相似文献   

8.
贾萍  王健  张均 《体育科技》2001,22(2):35-38
为了进一步科学地监控田径运动训练,检查了业余田径训练运动员的心电图.结果发现有6例心电图出现ST-T改变,占12.5%,其主要原因为(1)感冒后持续大运动量训练,未调整运动量,造成心肌一过性损害.(2)由于训练不当引起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造成心肌缺血.(3) ,超负荷训练而得不到较好的恢复.此外,吸烟和饮酒可能也是造成心电图ST-T改变的原因.结果提示,业余田径运动员心电图ST-T改变作为衡量训练状态的重要指标在实际工作中是可行的,心电图是田径运动员医务监督中一种值得提倡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柔道     
G886.414.21.G886.414.7,HL006 9905448女子柔道运动员一天大运动量训练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点研究[HL,中,A]/关焕园∥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49(SML)柔道∥女子∥大运动量∥训练∥生理∥生物化学∥指标∥变化∥特征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柔道运动员机能状态和对训练强度及负荷量的适应程度,研究运动员机体物质的恢复能力及在不同训练单元的身体效应,为柔道科学训练、掌握负荷量及评价训练水平提供依据。结论与建议:(1)女子柔道运动员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女子举重训练,教练员对运动员所施实的训练方案之一是观察运动员是否适应大运动量训练的承受能力,这一量化指标直接关系到运动员专项能力提高的幅度,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是教练员安排的训练量及运动员训练质量的综合(排除其他因素:如自身身材条件、营养、恢复等因素),以训练运动量的科学为前提,训练质量为关键的训练,已成为女举训练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模拟大运动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前后男子马拉松运动员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指标和心电图∑T/R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运动员提供无创监控.将8名马拉松运动员分2次进行大运动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训练前后取血及心电图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在大运动强度训练后,运动员CK指标与心电图∑T/R指标呈负相关,在日常训练中可以使用心电图∑T/R这一简易、无创指标代替CK指标进行强度训练监控;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BU指标与心电图∑T/R指标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一、研究的目的大运动量训练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有效训练手段,早已被国内外所公认。大运动量如何掌握,怎样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安排运动量和强度,近年来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已对有些项目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用心率遥测观察女子短跑运动员在不同训练段落对心率的影响尚未见到更多的报道。本文主要对女子短跑运动员几个生理指标的变化,不同距离的训练对心率的影响,心率和运动成绩的关系,间歇训练时心血管机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初步的观察和分析,以供教练员、运动员和医务监督时参考。二、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省女子短跑运动员共9人,除一人  相似文献   

13.
长跑是典型的耐力项目,虽然强度较小,但由于距离长,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量仍然是很大的,因此在长跑训练中合理地安排好运动量的问题就更显得重要了。从五十年代起世界各国普遍地推广了大运动量训练。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大运动量训练确实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的生理根据就是强度大、密度大、时间长的练习能引起机体强烈的反应。在大运动量训练中,肌肉活动是在相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我国优秀男女举重运动员训练课中的心率进行了测定,以期找出本项目的心率特点、规律,为教练员客观地安排运动量、强度、合理掌握训练间歇提供科学参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练员对训练中运动量及强度的安排,各组练习间的恢复期问题看法不一致,制定计划时只凭直观经验和主观估计是不够科学的.为了给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结合中长跑训练的实际情况,通过应用“心率监测法”来严格控制训练中的量与强度,同时在训练中通过监测运动员,心率的变化来调整其运动量、强度及密度三者的比例和节奏,使其不断完善.这对我们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训练中使运动员承受“最佳运动量”的问题是排球界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叫做训练过程的“理想化”。教练员一方面想让运动员承受最大限度的运动量,另一方面又怕出现过度训练的现象。因此,无论在选择训练手段方面,还是在确定对运动员机能能力来讲,最有效的训练量和强度都需要有一个标准。这种标准对于正确地安排训练与恢复都是必要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必需区别评定训练负荷量的直接和间接标准。机体的机能能力和生化、结构方面的变化(根据客观材料)、疲劳程度(根据主观评定)、由专门性测验所  相似文献   

17.
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以发展有氧代谢能力为主,多采用有目的游戏性训练手段,随着训练的时间日增,逐渐加大难度及强度。此外要特别强调安全教育和医务监督。可是在对待少年运动训练问题上,往往容易出现“想一口饭便可以成为个大胖子”的迫切心情,因此他们在训练中往往不顾运动员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水平,盲目地加大运动量,不注意训练节奏、忽视科学地安排劳逸结合,机械地搬用成年人的方法,不重视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致使不少青少年运动员产生了“速度障碍”,甚至中途“夭折”,被迫过早结束运  相似文献   

18.
<正>一、长跑运动员的营养需求特点1.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长跑运动员一般进行1日1次或1日2次的训练,这就需要科学的恢复策略,特别是当两次训练紧接着进行时。大部分长跑运动员会发现以肉蛋奶为主的高蛋白饮食不能够提供马拉松训练时的足够能量。事实上,许多长跑运动员第一次"撞墙"(能量耗竭)就是在他们进行第一周的大运动量训练时,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能够逐步储存足够的肌糖原。长跑运动员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后,  相似文献   

19.
在训练学上,通常把120-180次/分之间变化的即刻脉搏与运动强度大小呈线性正相关,在训练强度上(特别是专项强度)运动后的即刻脉搏在140次/分以下称为小强度.约在150次/分为中强度,180次/分为大强度训练。通常在强度训练时。我们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即刻脉搏(即刻P)和运动员及休息5-10分钟之后的恢复期脉搏P来评定运动量的大小。如下表:  相似文献   

20.
“你的心脏就是你的健康”。作为运动员,经常量量自己的脉搏,是一种自我医务监督的手段,对保证合理安排运动量是大有裨益的。它能反映训练的强度、密度和运动量的大小,可评定训练水平和运动后机能恢复的情况,还是检查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据研究者测量:在安静时的心跳频率(平均值)——足球队队员为51次/分,游泳运动员为50次/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