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苦闷的煎熬使人醇化,战斗的生活使人干练……“读高中时,我曾因头痛休学而落下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历史》、《立体几何》都没学。为补课,高二暑假里,每天面壁站立背诵历史课本20页,做16开本的数学习题集20页。一  相似文献   

2.
陈垣(1880-1971),字援庵,,一东新会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学家?他所著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通鉴胡注表微》等,既是历史学名著,义是文献学的杰作,极负盛名。这些著作从年代、避讳、目录等方面对传统历史文献学特别是清代历史文献学做了集大成的总结,为近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陈垣先生对历史文献学的建基工作包含目录学、历史年代学、避讳学、校勘学、史源学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论述陈垣在历史年代学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编辑家。“他所编纂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缉要》),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及编辑学史上树起了一窿丰碑。《史记》在中国古代编辑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划时代的,它使史书的编辑体裁、编辑体例、编辑内容都焕然一新,为后世历史著作的编纂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08,(4):4-4
据国际金融报:在街头报摊。一美元可以分别买到一份《纽约时报》,两份《每日新闻报》或四份《纽约邮报》。 曼哈顿有个号称“世界上最大旧书店”的STRAND书店,一美元一本的图书有数千种之多.其中不乏文学经典和学术专著。一本《韦氏二十世纪词典》,比枕头还要厚,16开2129页,只需要一美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15)
本文通过爬梳中外史料,考证中国第一本新闻通史——《中国新闻发达史》的署名者蒋国珍的详细资料。首先指出,蒋国珍是江苏溧阳人,生于1896年,活跃于20世纪20-40年代的沪宁地区,身份依次为学生运动领袖、国民党党员、教育工作者、政府职员、银行经理,终其一生仅是一个小人物。其次发现,蒋国珍并非《中国新闻发达史》的作者,而应该是译者。1924年7月,《支那に于ける新闻発达小史》首次刊登于《北京満铁月报》,作者是时任职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北京公所的伊藤武雄。1927年3月,增稿后的《支那に于ける新闻発达小史》,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东亚经济调查局再次出版单行本,随后被蒋国珍译为《中国新闻发达史》,成为第一本中国新闻史译著,也是第一本中国新闻通史。最后,由蒋国珍翻译的《中国新闻发达史》不仅是中国学者的参考书,且是日韩学者借鉴与翻译的对象,从而将蒋国珍定位为沟通东亚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出版文化史论》(以下简称《史论》)是章宏伟新近结集出版的出版史论文集,分上下两编,上编研究中国古代出版史,下编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版活动。 本书虽然是单篇论文的结集,却有统一的构思和体例,并不使人感到零散杂乱。例如:上编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两宋出版业的四篇考述,都包括社会概况、图书政策、图书形态或形制、编校活动、出版物、图书贸易等方面的内容(隋唐五代和两宋增加“刻书事业”),已涵盖构成出版活动的编辑、复制、发行三要素,颇符合现代比较公认的出版定义。上编还有《论毛晋》、《中国古代编辑发展历程》和《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三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明、清出版业和古代出版技术的发展概况。读者从上编收入的七篇论文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发展全貌,上编也可以说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出版史。  相似文献   

8.
邹浩 《传媒》2023,(6):42-44
《中华遗产》以“叩击历史星空,梳理华夏文明”为办刊宗旨,多年来逐步形成“最中国文化”“文明梳理”“古代社会生活史”三大内容体系。本文通过《中华遗产》内容专辑的描述,考证其跨界运营的思路,阐释《中华遗产》以“中国古典美学”立身,并展现古代中国人的“雅致审美”和“精致生活”的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9.
翦伯赞全集 翦伯赞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史才丰厚、持论严谨的伟大品格和博大精深的学者风范,载誉史坛,在学术界享有盛名。该《全集》共计10卷,约600万字,照片206幅。包括《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第二卷(《秦汉史》)、《中国史论集》第一、二、三辑、《历史问题论丛》增补本、《历史问题论丛续编》《历史哲学教程》《中国社会史论战集》《时事评论》《书信与诗歌》《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欧洲大战论集》《苏俄集体农庄》(译),及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中外历史大事年代》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主要针对《中图法》(第四版)关于中国古代史文献分类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在史料类目、历史事件与农民起义的关系、古代分裂时期的文献分类、中国学、汉学以及普及读物的类目设置方面发表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图书馆建筑研究跨世纪文集》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李明华、李昭淳、赵雷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16开555页,定价90元。 该书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3年国内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建筑研究的论文126篇,内容涵盖了图书馆建筑的理论与规范,图书馆建筑工程管理及用后评估,图书馆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民族、地方特点,图书馆建筑设计,图书馆  相似文献   

12.
许宏伟 《兰台世界》2015,(2):158-159
《诗经》作为历史存在和文学存在,所展现的完全是精神世界中种种存在与变化,乃"史"之外的另一途径,是历史留存的一部心史。《诗经》及其所代表的文学本身也是历史写照的一部分,应陈列于历史档案的殿堂之中。  相似文献   

13.
屈考 《出版科学》2000,(2):64-64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林穗芳的新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430页,30万字,定价24元)。全书分三篇。第一篇《标点概说》是理论篇,论述标点概念、对象、功能、种类和层次。第二篇是历史篇,分《汉语标点的历史发展》、《外语标点的历史发展》、《从历史比较看现代汉语标点系统的特点》三章,介绍了我国现用标点符号少数如何从古代传承下来,多数如  相似文献   

14.
鲁迅创办的《译文》是中国最早专事外国文学译介的期刊,几番停刊、复刊,更名《世界文学》之后,坚持办刊至今,已有80年历史.在不同办刊时期,如20世纪30年代、“十七年”时期与“新时期”, 《译文》与《世界文学》的外国文学译介选材均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不同历史语境规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eseph Needhanl)博士(1900—1995)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在上世纪中叶,他以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李约瑟以西方人的眼光,发现并证明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曾对世界近代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令世人对东方古代文明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6.
芳群 《出版史料》2003,(3):98-10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吴晗主编,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分别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是普及中外历史知识、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两套著名小丛书。一《中国历史小丛书》1958年秋,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一次北京市中学历史教师全体大会上的讲话中,倡议为青少年学生编写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课外历史通俗读物——《中国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出版研究》全面总结了新中国出版取得的伟大成就与经验启示,是近年来较为难得的一部研究新中国出版史的力作。全书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多有突破与创新之处,具有宏观站位与微观叙述、纵向梳理与横向互动、史料丰富与案例典型、逻辑严谨与行文典雅等特点。对《新中国出版研究》的内容和案例进行探讨,能够爬梳新中国出版史,不仅有助于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而且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唐伽 《新闻世界》2002,3(9):41-42
仔细的研读、品味学术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源于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钟爱,一种便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就我而言,便是后一种情形。因担任《中国流民史》(古代、近代、现代3卷本)一书的责任编辑,使我对这一学术课题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20.
王蒙 《传媒》2011,(10):73-74
皇皇800余页、95万字的《山西期刊史》赫然摆在我面前。翻开它,从1900年到2008年,百余年山西期刊发展的历史犹如长幅画卷缓缓展现眼前。一行行清晰流畅的文字、一幅幅珍贵无比的图片,默默诉说着山西期刊百年发展的风云变幻。《山西期刊史》16开本、硬皮精装,由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和山西省期刊协会合力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