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秀的“度田”实质上是中央与豪强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掀起的一次利益争夺战,其最早源流可追溯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期。通过对“度田”引起的“民变”本质的分析,能进一步了解中央和豪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刘秀对于豪强所采取的抑制态度,从而认识度田对于东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相对应出现,作为早期地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豪强地主逐渐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当时及其以后的历史舞台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阐述西汉前期豪强地主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封君地主的关系,以及豪强地主对西汉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两汉商业资本之流向及其对汉代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汉商业货币经济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一批拥财巨万的豪商和豪强地主,商业资本也大量出现。然而封建社会较为普遍的土地自由买卖,以及土地财产所具有的稳固性和封建政府惯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业资本主要以流向土地的形式运动。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对两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具有分割性的、自给自足的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起来,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均田制首创于北魏,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继承和发展.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起,直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的实行为止.均田制从施行于一个割据政权而扩展到全国范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历时近三百年,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然而,多年来,史学界发表了不少有关北魏均田制的论著、教材,基本上认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具备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占田的性质.此说很值得商榷.本文试通过对北魏均田令颁布前的土地分布情况、均田令的具体内容、颁行目的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以说明北魏均田制是一部限制与触动豪强地主利益的土地法.  相似文献   

5.
西汉社会处于一个几乎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由于土地和人口的有限性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模式,决定了西汉社会经济总量的有限性,从而使社会财富的分配与流动成为这样一个社会中的重大问题.西汉的社会财富主要在政府集团、豪强集团和劳动阶层三个主要的社会集团中流动,并通过多种途径最终有流向豪强集团的趋势,从而造成了西汉社会三个利益团体间的相互矛盾,而豪强集团与政府集团间的矛盾又是最复杂且最主要的矛盾,这样的一种特殊经济环境下的社会经济结构、财富流动模式和集团利益冲突最终影响并决定了西汉社会的众多社会现象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论东汉时期的封建庄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汉时期,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萌芽于西汉末年的封建庄园,作为大土地所有制的一种经营方式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这是东汉时期突出的历史问题之一。但东汉时期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经营方式是不是封  相似文献   

7.
光武帝刘秀下诏度田,目的是清查核实垦田亩数和户口、年龄,并不是打击土地兼并和豪强势力。经过努力,度田成功。  相似文献   

8.
“土豪”一词古已有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汉朝有所谓豪强,他们依仗财势,兼并土地,成为一方霸主。 明清时,土豪的身份发生了改变,“土”字可以简简单单地解释为土地了。从此,有土地的大富豪就是“土豪”了。我们知道“土豪”这个词,恐怕大都是源于中学历史教科书。  相似文献   

9.
论汉代地主田庄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统治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采取了诸如“复故爵田宅”、奖励军功等各项政策措施,培植了大批豪强地主。豪强地主通过侵夺民田、接受封赏等各种方式主动或被动获得大量土地,并最终形成地主田庄。由于田庄具有经济自给自足、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劳动生活有所保障、有利于田庄所在地区的社会稳定等许多特点,使得汉代地主田庄得以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为了解决流民和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极烽推行“度田”政策,打击豪强地主,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官吏兼洁勤政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社会 ,户口的繁殖往往是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明代福建经济 ,尤其是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沿海城市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而为什么其户口却在不断“减少” ?主要原因是 :沉重的赋役导致人口流亡 ,赋役制度的变化造成户口统计失真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荫蔽户口以及人口的经济性迁移使得户口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12.
一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凡是经济上升、国家强盛的时期,总是以个体生产的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壮大,土地兼并集中于大封建主或豪强地主,则每每伴随着社会的动乱或兵灾战祸。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地方豪族、大地主势力壮大,就标志着国家权力相对削弱;由于大地主的兼并土地,就必然使自耕农民破产,失去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动乱和不安也就随之到来了。另一种是战争年代,由于战乱兵祸,个体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封建主为了维持其本身利益,不得不采用大土地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此,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伴生物,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 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土地兼并现象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兼并的势力主要有封建官吏、豪强地主和商人等。土…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豪强形势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天中学刊》2008,23(3):105-108
形势户是宋代赋役版籍中的一种户口类别.他们在宋代已失去了对抗中央政府的能力,但在地方上,兼并土地,逃避赋役,为害地方,与乡村管理者既勾结又斗争,是宋代农村冲突的始作俑者;同时豪强形势户又在巩固封建统治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秦汉时期繁荣起来的自耕农经济,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长期的战乱,使这种软弱的个体经济遭到空前的摧残。在战乱中抛弃家园的自耕小农,或沦为流民,或投靠大族豪强而成为私家的依附民,或被政府收编而为国家依附民——士家或屯田客。但是,在三国时期的农民中,除了这些公私依附民之外,仍然存在大量的自耕小农,除了屯田这种国有土地形式外,还有许多自耕农的小块土地。过去学术界重视了对于屯田制和依附农民的研究,而对于自耕农及其小土地所有制则未予足够重视。今就此问题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一流民起义爆发的社会根源公元280年晋灭东吴,从此结束了三国鼎峙时的割据局面,全国复归统一。然而,在统一后所出现的西晋政权,却是代表世族地主利益的政权。豪强大族在前此镇压黄巾起义的血泊中和由于他们彼此的撕杀火併,加强了权势;而广大农民则多沦为隶属于他们的“客”和“部曲”;或者被强制地束缚在国家的土地上。因此,西晋王朝建立后所  相似文献   

17.
论梁代江湘交广诸州豪强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史家对梁代末期江湘交广等州突然出现的大批豪强的活动,多惊愕不已、惶惑不解。本文拟从江南社会产生豪强的历史背景、豪强的特性、梁代豪强斗争历程及其兴起的历史意义等问题作些阐述。不妥之处,还望专家学人不吝指正。一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结构是这样组成的:地位最高者为士族(其中侨姓又高于吴姓),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 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光武中兴。杜诗发明“水排”。王景治理黄河。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特点。东汉豪强地主的特点。二、要学生认识: 1、东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劳动人民起了主要的作用,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2、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不是为了劳动人民,而是为了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 3、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建立在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它的发展是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西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西汉封建社会的土地所召制如何?有哪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处主导地位?它们的发展情况怎样?这是关系到当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如能正确地阐明这一问题,西汉封建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能够得到正确的剖析和说明。本文就西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发展变化及其关系作如下探讨。一、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包括皇帝为首的皇室、封君贵族、官僚、豪强、中小地主、大工商业者所有的  相似文献   

20.
一魏晋时期遭到汉未战乱打击的北方地主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这和当时封建隶属关系的激剧发展、即广大自耕农民沦为世族豪强的部曲和佃客,而世族豪强则成为握有武装的地方势力或政府的官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东汉末年,在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势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革命火焰迅速蔓延到各地,起义群众到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