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法租界西区是上海租界最晚形成的一个区域,它的大规模开发,始于1914年《上海法租界推广条约》颁布以后。当时,上海恰好开始步入所谓的“摩登时代”。上海迈向摩登和国际化的过程,也就是上海工商业大发展、社会财富骤增和再分配的过程。伴随这个过程,一个新的上流社会和一个比上流社会远为庞大的中产阶级加速形成、壮大,他们催生并主导了上海新的消费革命,表现在住宅方面,就是大批的豪华公寓和花园洋房的次第兴建。西区的定位和开发,契合了新富裕阶层的住宅消费需求和住宅消费浪潮,从而成为中外富人聚居的国际化社区,真正意义上的“富人的天堂”。作为摩登时代的建筑遗存,西区的花园洋房群落如今已成为中国仅有、世界罕见的建筑风景。  相似文献   

2.
上海小刀会起义发生后,华人大量涌入租界,导致了"华洋杂居"局面的形成和新的行政系统的建立.因政治上的特殊性,上海租界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相对无战事的"孤岛",难民潮迭现,人口激增.同时,其城市功能也逐步得到全面开发,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由此,上海租界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3.
上海租界为后期鲁迅提供了生活和战斗的相对理想空间,成为他进行"散兵战"的"堑壕".租界在革命话语中的不名誉性往往导致租界居住者本身要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在居住租界的"避难"意义与"革命"的"赴难"意义的抵触中,鲁迅完成了对"半租界"的选择,并因此减轻了原本可能遭受的严重迫害.由于鲁迅从不奢望身外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力量能给予自己任何掩护,鲁迅也从未准备接受带有实际政治色彩的掩护,因而,他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左翼文化运动中一名隐藏于租界的"散兵".中共组织及其成员对租界中的鲁迅的保护能力其实有限,相反,后者却起到了保护前者的一定作用.但鲁迅参与左翼文化运动后的租界生存从未能摆脱人身安全方面的焦虑感,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交往方面的寂寞感.  相似文献   

4.
现实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忽视教育生活中的人,因为对人来说,"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作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自足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处东海之滨,万里长江的入海口.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在上海建立租界,成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其中英租界的建立,年代之早,居于全国之首.上海是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而黄浦滩又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缩影.英租界东临黄浦江,它是向西逐渐扩充的.黄浦滩是黄浦江冲涨所造成的滩地,它是上海英租界的发源地.上海第一号租界契约——道契,就是鸦片贩颠地向清朝上海道领取的.规定"永远租赁",占田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地国际化"虽然作为一个新术语备受关注,却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跨境流动"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本义的强调与回归.但它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新阶段,不容忽视.中国要想通过"在地国际化"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有必要从三个方面破旧立新:价值取向方面,破畸重流动性指标之"旧",立普惠性国际化之"新";责任归属方面,破特定部门负责之"旧",立全员参与之"新";实现路径方面,破碎片化国际课程之"旧",立体系化国际课程之"新".  相似文献   

7.
晚清的一些小说,开始以一种西方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构架为参照来建构"民族国家".在这种建构与想象中,都市上海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在上海,乃因其华洋杂居,租界强加给国人的不公平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其次,上海提供了民族国家想象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媒体,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国家形象与西方现代文明想象的联结点,成为知识分子进行"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的最好范本;第三,上海是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使民众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建构与想象民族国家的基石.因此,现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上海发端,并经由上海辐射;上海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样板,为建构与想象中国民族国家提供了可借鉴之经验.  相似文献   

8.
上海租界移民功能略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是近代中国典型的移民城市.其之所以能形成,关键在于上海租界在近代中国特殊环境下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依据相关史料,考察租界的"孤岛"效应、"蓄水池"效应两个方面,可增进对租界及上海崛起历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那么问题就会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引导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脚手架,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远未进入所谓的"消费时代"、"消费社会",而是进入了一个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文化经济阶段.在当前,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纯粹的"文化",纯粹的"消费".经济、生产仍然是第一性的.现在已成为全社会"关键词"的"消费文化"本质上仍是一种经济现象,是文化产业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和消费形式.在全球化"消费文化"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殖民化陷阱,这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1.
通过翻检新修地方志,考证得出位于近代上海法租界内的朱葆三路曾经历过命名——改名——复名——再改名等阶段,首度命名始于1922年,中止时间为1943年10月9日。大约从抗战胜利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又被复名使用,总计使用时间3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踏青、郊游与现代城郊旅游就总体规模、经济消费水平与项目类型来说是不同的,然而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踏青与郊游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民俗内涵是现代城郊旅游文化的精髓,它对自然的崇尚和“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与现代城郊旅游“返朴归真”的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因而可以说古时“郊游”与“踏青”是现代城郊旅游的潜在基础,它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是我们现代发展城郊旅游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从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出发提出的“崇奢黜俭”功利主义伦理观,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大机器生产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认真分析和探讨这一伦理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合理性、贫富差距合理拉开的必要性和建构合理的消费伦理观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以来,中西方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建筑领域文化交流来看,中国的园林艺术、家具、瓷器等造型工艺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所谓"中国艺术风格"。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积淀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在建筑文化的中西方双向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非对称特性,越来越多带有西方现代风格的建筑在中国拔地而起。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洋房子"首先从"教堂"开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制约,导致近现代以来中方建筑的思维"追随"西方建筑文化的理念,西方建筑文化仅仅接受、吸收和融合了中方建筑文化历史中的"园林""、亭台楼阁"等精致建筑文化这一极小部分。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梅县松口镇洋楼建筑的文化价值研究,表明侨乡人民勇于突破现实因素的束缚,以积极谦虚的心态学习外国文化,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洋楼建筑文化表现了侨乡民众在跨文化交流中开放进取的精神。侨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为本土乡民打开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本土乡民对外国建筑文化元素的学习、接受和吸收,表现了本土乡民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英美烟公司凭借特权垄断了中国的卷烟市场。河南省的卷烟消费不久就纳入了其垄断的销售网络中,而且河南省中部地区也成为它的烤烟原料基地之一。随着“五州”期间河南反帝宣传和抵制洋货运动蓬勃高涨,英美烟公司在河南的经营活动受到沉痛打击。在此背景下,河南农业传统的种植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民族烟草工业也借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的股份公司制度是在外国资本的刺激和促动下产生的,要了解近代中国股份公司制度的起源,首先必须研究外商在华股份公司的最初发展。股份公司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19世纪中叶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以及中外贸易方式的改变有关,也与这种形势下外商在华洋行面临着资金短缺等严重的生存压力有关。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采取种种办法在华商中募股,组建了上海轮船公司。在航运领域之后,金融、制造以及公用事业等行业也相继出现了外商洋行组建的股份公司,这些公司中都有大量的华商附股。直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主创办的股份公司正式成立。洋行在组建股份公司的过程中,曾受到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经营习惯的制约,为了克服困难,这些股份公司纷纷采取对策,作出调整,结果导致股份公司制度发生了变异:股银分期缴纳制、官利制和有业务股东优惠分红制等外生制度就是这种变异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8.
“草根文群”是美华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它生长于美国移民社会的底层,其创作具有作品内涵的底层性、文化指向的寻根性、创作方法的现实性、人文关怀的深切性等共同特点。这一文群的产生与发展显示了美华文学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申报》是近代上海影响深远的中文报刊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折射着上海社会的面貌和变化趋向。通过对19世纪70年代《申报》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发现当时上海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的明显变化——现代与传统、落后与进步相互胶着,又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时之“小康”不外有三重含义:一曰生活稍有所安,一曰“家天下”之礼治杜会,一曰家境相对宽裕。近世又有康有为之小康社会理想,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小康”之用诸现代,是邓小平对古人用于指谓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概念的革命性再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建设“小康”或“小康社会”之含义的最新丰富和发展。现代小康社会理想根本不同于古代和近世的小康社会理想;现代小康生活亦根本不同于古人囿于自然经济的狭隘条件所向往的“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