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进行作文批改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全批全改,详写评语,费时费力;走马观花,打个分数,效果不佳.要使作文批改达到“双赢”,对学生具有指导作用,必须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标出发,从“激发兴趣”“授之以渔”“教学相长”等方面探索学生自改作文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作修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7)评价建议的写作评价中把“重视对作修改的评价”单列一条,并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作了具体阐释。然而,只给学生作以一次性评价,而不注重要求学生对其作做反复修改、重作,仍是当前多数中学语教师在作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作训练的有效运作,切实提高中学生作能力和水平,我们提倡中学生作的“重作”。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作文教学中的“评改”,有人会认为,“评改”应该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去完成,这样才能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可以形成学生“改”的能力以及修改文章的习惯。甚至有的教师会因为批改作文太耗费精力,便以“让学生在评改文章中得到锻炼”为借口,自己则因此少改作文.不改作文,让工作变得轻松一些。  相似文献   

4.
作,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作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乐于表达。那么要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状况呢?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5.
庞力 《青海教育》2004,(4):20-20
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头脑去观察、认识事物,从而展示个性特点,这是作教学的任务之一。如何在作教学中要给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展示个性的平台呢?笔以为篇幅短、形式多、频率快,俗称“小作”的“练笔”作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练笔”作可一周一篇或多篇,所以作  相似文献   

6.
在话题作训练中“给材料作“是常见形式之一,如何正确把握“材料”与“作”之间的关系是写好“给材料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回头”是学生作中的通病,严重影响了作教学。其弊端主要表现在:(1)“回头”是培养学生作兴趣,自信心的“最大障碍”;(2)“回头”是作茧自缚,缚了思,断了脉;(3)习惯于“回头”作,易造成思维迟钝、缓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呼吁“一气呵成式作”的回归,尤为重要。且“一气呵成式作”的回归,既符合作教学规律,也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征,还符合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探讨作教学的新路子,是多年来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抓住“情感”这一关键点,结合作多年较成功的作教学实践,就如何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热爱作的原动力,从而变得乐写、爱写,做了深入细致的阐发。  相似文献   

9.
鱼·渔·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成绩,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它代表了语文教学中的三重境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借用“鱼·渔·欲”三个字来归纳。一、授之以“鱼”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重境界。长期以来,教师教书只须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遇到的疑难切切实实地解答出来。用授之以“鱼”的传统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二、授之以“渔”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  相似文献   

10.
在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授人之鱼,只食一餐,授人之渔却终身受用。”掌握知识是成才的基础,而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则是成才的关键。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发展,让他们在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学会调适自己、适应社会.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大普罗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为把。”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既是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和个性的表现。作命题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何顺应学生思维形成的规律?我在作教学中,运用同题系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写作的基础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下面举例简介我设计同题智能型命题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章不厌千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一篇好章的形成,离不开改的功夫。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教学方法却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作教学只注重写作指导,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作评改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作评改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素质,  相似文献   

13.
提起作评语,如“语句通顺、层次清楚、中心突出、构思巧妙、首尾呼应……”等句子就会在我们脑中浮现。这些评语从小学到高中,成了我们大多数语教师批改作的习惯用语,然而学生却不喜欢看到这种模式化的评语。作批改,如何写出受学生欢迎的评语,笔在自己的作批改中,做了一些尝试,即:三“心”二“意”。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评改在“拟题-写作-修改”三个环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人说“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长期以来学生的习作都是由教师来详批细改,而学生拿到作文本时认真一些的能看看评语,而大部分学生只在意自己的分数。传统作文教学中“评改”这一环节的作用基本上被架空。一位教师面对数十个正处于心理转换期的青少年,如何在自己的指导下从学生本人熟悉的人和事中开掘出所要写作的内容,抒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能够全面了解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体会到他们不断变化的所思所想,运用他们也许需要规范而又新鲜生动的语言,来改好自己的文章。如果在作文评改上没有新的突破,而仍然仅由教师一支笔褒贬是非,主宰乾坤,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作文的成人化倾向,这样也有悖于写作教学的初衷。  相似文献   

15.
吴学慧 《福建教育》2007,(12):30-31
长久以来,我们都强调学生作文要真实。但纵观学生的习作。”作”味还是太浓,多是牵强附会、言不由衷的语言的堆积,少有鲜活生动的真情表达、独到深刻的个性展示。面对学生的“造作”,我们该如何反思,怎样引导?  相似文献   

16.
李勇平 《现代语文》2007,(4):120-120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头戏。然而,目前作文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教师只注重技巧方面的指导,而忽视兴趣热情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的问题。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相似文献   

17.
在命题作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过好“审题关”。那么,如何把好审题关?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会学生审题呢?  相似文献   

18.
在探究性作文评讲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什么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他人或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去“究”如何使作文水平升格。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修改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陋习,重视作文讲评,并积极探索学生作文修改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当务之急就是让学生掌握作文修改的方法,做作文评改教学的主体!通过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与探究,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的不懈努力、实践、反思、研讨,总结出作文讲评遵循的四大原则,学生评改作文的七种方法,目的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  相似文献   

20.
“学生怕写作”,确实是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感受。有不少学生做起数理化习题来津津有味,如痴如醉,甚至废寝忘食;一提到作,他们就如负重轭,兴趣索然,以致谈“”色变,大有“作难,难于上青天”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