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生命工程"2005年秋季学期,为落实党和国家的"生命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由范敬宜院长提议和推动,清华在全国新闻院系率先开设了面向全体新生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他与我担任主讲教师(现为周庆安副教授与我负责).  相似文献   

2.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在新闻实践中,范敬宜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新闻观。笔者从如何发现和采访新闻、如何写新闻,如何提高记者的素养等方面,把范敬宜的新闻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家,"新闻中的文化"思想是他对新闻学界和业界最为显著的贡献之一.范敬宜认为,"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  相似文献   

4.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眼中时时有新闻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范敬宜认为,第一,记者要有全局观念。不了解大局,只是一个文字匠。胸中有了大局,就会有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2003年12月15日举办的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第一期培训班上,《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同志应邀作了《谈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本刊分两期摘要刊登范敬宜同志的这篇报告,以供大家学习。  相似文献   

6.
范敬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界一位成就突出的新闻人,他才思敏锐、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他还先后出任《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当前新闻界对范敬宜的研究也主要针对其新闻作品和办报方略。但是,范敬宜身上所具备的意义决不仅仅限于一个报人这么简  相似文献   

7.
1979年5月,正当社会上刮起一股怀疑,否定三中全会精神的冷风时,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为题,转载了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写的述评,并加了编者按,提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象《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同志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范敬宜同志是个什么样的记者?他何以能在那种情况下,写出这样有针对性的报道? 双脚站到了坚实的土地上范敬宜是辽宁日报农村部主任,已年过半百,还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提起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是很有一番曲折的。他1951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毕业,怀着满腔革命热情,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东北日报(后改为辽宁日报)工作。在新闻工作中,他很快就显露了才华。不幸的是,到了1957年,在一场急风暴雨中,他被迫离开了心爱的新闻工作岗位。1961年后,他虽然也曾回报社工作过一段,但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就又和许许多多干部一样,被送到辽宁西部一个贫困的山区——建昌县,插队落户去了。“总以为被丢进大海里淹死了,结果双脚却  相似文献   

8.
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八年多时间里,范敬宜为清华的新闻传播学科确立了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基石,为新清华、新百年的新闻教育做出首屈一指的贡献,使年轻的学院短短几年即以跨越式发展跻身一流.  相似文献   

9.
杨祖恩 《视听》2016,(12):164-16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当代中国优秀记者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是他们在新闻活动中指导其行为选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新闻院系担负着为党和人民培养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高其实效性,才能"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坚持课堂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教师示范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了一门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前几年一直是范敬宜老师主讲,现在是周庆安老师主持.最近,周老师请我去讲了一课.马列主义关于新闻的著作,我没有读过几篇,不敢讲.我就讲了学习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因为毕竟〈毛选>一到五卷都看过,也有些心得.  相似文献   

11.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新闻史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不仅是新闻战线杰出的领导人,也是新时期新闻改革实践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卓越的新闻教育家.笔者认为,他创作的"敬宜笔记",是精短美文的典范、善讲故事的高手、思想引领的大师.随着岁月的洗礼,"敬宜笔记"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风采和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改革理论探索》,1997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2006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2010年出版. 手头这三本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书,精选了一位同志和战友的一生心血,展示了他研究的主要结晶.新华社在2012年7月27日他的逝世讣告中说:林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著名专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忠诚卫士".  相似文献   

13.
乔申颖 《今传媒》2003,(2):32-36
范敬宜是当代著名报人,他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应清华大学邀请,出任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他采写和策划的许多报道受到中央领导和普通百姓的一致肯定和喜爱。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满意的报道效果水乳交融是他的新闻实践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董岩 《新闻窗》2007,(5):23-24
日前,清华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这则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此,笔者专访了研究中心主任、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6年的老汤就炖出这么一小块瘦肉."他指了指办公桌上的一大摞书稿,平日的风趣里只加了一丁点儿凝重.3分钟便结束第一次采访,记者带走的"家庭作业"是即将付梓的<新闻眼看美国--刘亚东作品集>. "刘亚东先生从事新闻工作16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令人刮目.欣闻目前他荣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这是实至名归的."新闻大家范敬宜为本书所作的<序>这样结尾.  相似文献   

16.
滕礼 《当代传播》2000,(4):52-54
范敬宜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报纸总编辑中最为突出者之一。范敬宜 ,苏州人 ,195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他自己说 ,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要数1969年去辽宁最贫穷的建昌县插队和做农村调研工作的10年。他亲眼目睹农村生产力遭到最大破坏 ,而报纸上却在连篇累牍地宣传到处“莺歌燕舞”。当时他就有一个心愿 ,有朝一日要是能回到新闻工作岗位 ,一定要为农民、为农村基层干部讲实话、讲真话。范敬宜曾说 :“我切身感受到改革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只有立志改革 ,才有前途。…  相似文献   

17.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5,(8):28-28
20岁,他开始投身心仪的新闻工作,但真正做新闻时已经将近50岁了。可以说,他的新闻生涯没有什么传奇的色彩,但是中间又充满了很多曲折。回首自己的新闻人生,他最大的心愿是,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本期《传媒骄子》关注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  相似文献   

18.
范敬宜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位富有改革意识的新闻思想家。他对我国新闻学的重要贡献,在于最早提出经济报道三贴近的观点;阐述了党报宣传艺术的内涵,身体力行地推进新闻业务改革,并将新闻扩展到新闻文化的广阔天地;他还在办报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实践中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如果笔者的记忆不错,新闻历史感是近两年才被郑重其事地提起的.范敬宜说"写新闻要求有历史感"(<新闻战线>2∞1年第1期第43页).北青报的总编也认为"现在有历史感的新闻太少".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新闻院校而言,开展马克思义新闻观教育不仅是一项政治使命,也是提升新闻学子政治觉悟、党性觉悟和责任感的必修课。本文首先总结与对比了国内新闻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模式,然后结合福建地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基本现状,由此提出了符合福建省新闻院校学生特点、福建媒体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的马克思义新闻观教育理念与可行性课堂设计,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