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阅读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阅读课,但事实上,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学生在阅读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呢?是否阅读课真正姓“阅读”了呢?新课标的颁布和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迫使我们不得不追问:  相似文献   

2.
试论网络时代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进入21世纪,阅读由传统阅读时代进入网络阅读时代。但传统阅读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以及帮助个人社会化等功能是网络阅读所不可替代的。我们既需要网际快车,也离不开纸张经典,应提倡理性阅读。  相似文献   

3.
张欣 《现代语文》2010,(12):47-48
2010年夏,“深阅读”和“浅阅读”的话题因进入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而引起热议。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受到冲击: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浅阅读”、“轻阅读”、“快餐式”的阅读成了流行风景。  相似文献   

4.
华山剑 《学语文》2003,(14):58-61
哲学蕴蓄了人类思想的最精华部分,阅读哲学对于启迪我们的思维尤为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明化现象,面对中西明的巨大差异。睁开“慧眼”,既不妄自菲薄,又实行“拿来主义”。当是我们最应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伟大的语文教育家,他的阅读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一系列探究性阅读的内涵,这给我们今天实施探究性阅读以极大的理论和实践启示。文章仅围绕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中的“语言积累”、“养成习惯”、“相机诱导”三方面内容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6.
丁雄鹰 《教师》2010,(16):21-21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代言人,文化的传递者,在这个知识开放的时代,教师要能够“为师”,就需要源源不断地汲取丰富的知识文化,而书籍就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将热爱阅读的教师组织集合成一个“群”,更有助于教师的阅读时间的保证和阅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夏志清在其享誉海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赞《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还是最伟大的小说”,“最伟大”似有溢美之嫌,若说“最有趣”“最细腻”,《围城》是当之无愧的。的确。《围城》是一部奇书,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反复玩味。  相似文献   

8.
专家荐语: 通过北京市多年来小学语文学业质量监控所获得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进而了解到这种能力的缺失主要源于学生阅读中思维的局限性和对语言的感知力不足。当前,学生的阅读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为“文字性阅读”、“解释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国际上比较重视后两种阅读,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给学生提供的往往是前两种阅读途径。如何从前两种阅读逐步向后两种阅读过渡?  相似文献   

9.
“儿童阶梯阅读”为全国新教育实验的一个核心项目,其使命是: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为每一所学校营建起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从而提供儿童阅读、师生、亲子共读的图书、策略和理论。通过优秀的儿童读物,向下一代传授人类普世的文明价值,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图像开始了对文字的“入侵”,人类从此开始进入所谓的读图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引起了阅读观念、阅读方式的改变,现代阅读也由此兴起。  相似文献   

11.
纵观当代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异态纷呈,较之以往出现全开放、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令人欣喜的是这既说明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由封闭走向充分自由开放的时代,又反映了当代中学生所具有的开放与独立心态。应该肯定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也就是这种“异态纷呈”的阅读现状却每每让老师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2.
杨方明 《成才之路》2021,(13):36-37
学校要注重实施师生“海量阅读”计划,建设书香校园,建立“屏读时代”名著导读网络教学模式与资源共享平台,推广“屏读时代”名著导读教学新的教学方式,明确“屏读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找到有效的导读途径,在全校推进“屏读时代”名著导读课的开展,让学生在各种言语实践活动中深入感知名著、理解名著。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描述阅读的隽语嘉言。比如“黄卷青灯”——即便生活清贫,依然苦读不辍,因为阅读会填补多少物质所无法填补的虚空;“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更是昔日文人最感刺激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可是,这种人与书本深度接触且甘之如饴的情景似已渐行渐远,电子化阅读悄然出现。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我们处在一个物质异常丰富,而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此论我虽不敢苟同,但对“近年来,国民阅读量持续下降,阅读品质不断走低”之说却深感忧心。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思想的基本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阅读的多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阅读现象。“多元阅读”时代的到来,给阅读教学带来的冲击已经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面对这一现实,语文的阅读教学上很多教师作了很有效的尝试,也给了我们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陈志远 《语文天地》2015,(11):59-61
阅读文本少有思想文化内蕴,阅读时不需进行深度思考,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一种精神的熏陶,这种阅读行为即为“浅阅读”。伴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来临,我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事实:传统阅读在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逐渐缺失。图片阅读、时尚阅读、名著缩读、网络阅读成为时代阅读风尚。这种阅读风尚追求的是信息的快速攫取和视觉感官的刺激,它不需要认知心理的深度介入,体现的只是现代阅读的快意和娱乐,这就是当下的浅阅读。浅阅  相似文献   

17.
文字阅读一直是小说的传统接受方式。影视艺术的产生,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受途径——视听感知。从此,小说接受进入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相结合的“共读”时代。“共读”表明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两种行为之间相互依赖、激励、阐释、补充的对话关系,反映了影视时代人类审美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董水龙 《语文学习》2010,(7):108-109
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文体意识”的意识构建.更是阅读方法方式的构建.但这都被我们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所忽视。科学文本的阅读教学.我们要在“文体意识”构建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即理性意识的养成,让科学真正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生思想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阅读将使我们与伟大的人物为伍,生活于崇高思想的渴望中,在每一次困惑中都会被高贵和真理的火光所照亮!”美国兰登书屋的创建人贝内特·塞尔夫说得更直白:“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  相似文献   

20.
“浅阅读”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人们用它来描述一种阅读的态度、需求和取舍,甚至有人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称为一个“浅阅读”的时代。对于“浅阅读”,人们观点各异,褒贬不一,本文拟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浅阅读”现象及原因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