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藏书忧     
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几位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扎成一捆捆的.这是个劳累活,有两位学生手上还磨出了水泡.搬的时候采用流水作业,一排人站在楼梯上,一捆捆传递下去.书不像西瓜,可以甩着来,一捆书太重,甩接几次就没有手劲了.摔破一个西瓜不要紧,摔坏了书却叫人心疼.因此,这支小心翼翼的传送队伍确实是很有趣的,难怪人们要围观.  相似文献   

2.
藏书忧     
藏书忧余秋雨一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几位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扎成一捆捆。这是个劳累活,有两位学生手上还磨出了水泡。搬的时候采用流水作业,一排...  相似文献   

3.
书,是人类智慧、社会文明的结晶与标志。衡量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文明水准,最有明显效力的尺度莫过于看人们读书、用书、写书的社会风气了。一环顾身处的社会现实,我真为书被冷遇而困惑乃至不平。请看这样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有权者不读书——或者无心读书,或者无时间读书。书,难能通过权力的运用而有益于社会有钱者不买书——当今社会上的富有者,大  相似文献   

4.
理威 《出版视野》2008,(1):37-37
读书收获着并快乐着。其实不必强求读书就要有心得.快乐就成。有的人挣钱快乐.有的人打牌快乐,有的人上歌舞厅快乐。如此等等。我读书快乐。读着书不苛求收获,实际上也在收获。有大收获。小收获。尤其一瞬间的收获很重要。一不留神就错过了。  相似文献   

5.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的读书感受、体会亦不同.我的读书经历,概括为为三句话:爱读书,常不释卷;好读书,不求甚解;读好书,掩卷长思. 爱读书,常不释卷.余读书,自幼始,初如<十万个为什么>、四大名著等.文革时期,可读之书有限,父母下放边城,母亲在保山日报社做资料管理员,反倒能接触到各门各类之书,如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等,那时正青春年少,求知欲强,青春作伴好读书,虽有些书只是半懂不懂,但却乐在其中,并逐渐养成了读书习惯,一直至今.古人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法,如今无固定读书时间,但亦沿袭此"三上"之法,只是把古人的"马上"变为"飞机上"、"火车上".  相似文献   

6.
我的童年好像是特别现世刻板的生活,只能通过精神的方式,从诗词歌赋中想象这个世界.阅读诗词,你会想了解诗人的一生发生了什么故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顺着这条线往下挖,眼前便出现了一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深邃杳渺、我们想象不到又没有边界的世界. 当下,有些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但从务虚的角度来讲,读书和不读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有几天不读书,我的心里就会特别慌.有书作陪,我生活中其他的娱乐,都慢慢地退居其次了.读书,让我的生活有了精神的愉悦和陪伴.  相似文献   

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读书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今生有书为伴,人生一定会更加灿烂和丰富。说起读书,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小人书、故事漫画,没有我不喜欢的。  相似文献   

8.
刘滨 《记者摇篮》2006,(10):12-13
沈从文,我顶喜欢的一位老先生,说过一句话,我顶不喜欢:“我和我的读者都在慢慢老去”。如今,这句话用在国内媒体的读书版上,好像再合适不过。而我,如今的工作之一就是做好一个读书版。“老去”没什么不好,一个阶段的读者有一个阶段的阅读需要和阅读理解,我自己给下了个不准确的定义:隔代阅读。想弄好一张报纸的读书版,就要满足这种隔代阅读的需要。有了孩子的人,还没有孩子但却是别人的孩子的人都知道,代沟是划不开的天伦之乐,这里有DNA,是改不掉的符号;这里有荷尔蒙,是理不清的变异,老子与儿子,喝着一碗粥,品的是不同滋味。现在的学校,又…  相似文献   

9.
王蒙 《图书馆杂志》2005,24(10):81-88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事情,读书并不能算是我的长项。因为,和一些学界的大师们相比,我读书的数量既少,记忆的也有限。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大师的佳话,他可以指着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子说:“这个架子上的书,我已经全部读过了,甚至于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于是,就有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至第232页,他果真能把此页上的内容给背出来。当然,这种人也不多,但确实是有。还有的人精通好几国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别人谈论到某书,  相似文献   

10.
在乡下土生土长了十八年,每日里尽是想着法子在田间地头、河沟小溪里戏耍,最害怕、最头痛之事当数读书。十八年后的第一个初春!当我走入这片绿色的军营天地,竟发现这世界上有种叫作新闻的文体。于是乎,便依照葫芦画起了瓢,搞起了新闻报道。在工作之余,绝大多数时间在读书中度过。偶有朋反串门,便指着墙上*闲谈不超过十分钟*的字条以示逐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随着读书的增多,稿子开始见诸报端了。然而不久我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越读书越感到自己腹内空空。于是,我再次下决心:读!先是读复旦大学编写的*新闻写…  相似文献   

11.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12.
书缘     
佛教有一句话:“凡事随缘皆有味。”人生在世,似有“冥冥上苍”授以某种缘分。对我来说,便是与书之缘。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四五岁时,叔叔把我放在他肩上,教我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时不识字,只是背。长大了,才知道是两本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上中学,上大学,皆因喜欢读书,取得了自由出入阅读室的“特权”。常常是下班后管理员将我锁在书库中让我自由地读书。因为这种便利,我浏览了大量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在岷县一中读了王云五先生主编的“万有文库”,在兰州大学读了馆藏的大部分世界名著。这些意外的收获,未曾料想成为我后来从事编辑工作的一项雄厚“资本”。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陕西作家称作“陕军”,那么安黎就是“陕军”中新崛起的一彪“独立特种兵”了。他的文化根系是扎在黄土深厚的三秦大地上的,但他的小说却与以往陕西作家的作派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为安黎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操作方法都带有较强的现代气息,而同以柳青大宗师的传统小说拉开了较大的距离。我对安黎的读书、写作情况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了解很少,但凭我的感觉判断,他应当是比较孤独,不喜欢扎堆,不张扬,但很勤奋,只是埋头读、写、思考的那一类。我还判断,他的读书范围很宽,而外国的书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他会读书,不生吃、不浑吞,能消化吸收并变成自己的血肉。我以上的评判,主要是以他的书为依据的。我特别欣赏他的《小  相似文献   

14.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15.
把记者分为读书的记者与不读书的记者,是不是有点僵硬有点勉强有点生拉硬拽?记者自然是识文断字知书达理至少是无所不通的大秀才,怎么还有不读书的? 有。我说不但有,而且还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且还有发展的趋势。我知道有的记者一年到头不进一次书店不买一本书,还知道有的记者碰到一起就侃大山搓麻将通报哪天有个饭局打听哪个会议有“戏”,如果某记者在这个场合介绍说哪儿正在办书展或者图书馆来了一本什么好书,那么马上会被认定是故作高雅是装模作样,于是彼此间自然拉开了距离。记得多年  相似文献   

16.
畅游书海     
本人嗜好不多,唯爱读书。参军来到警营,习惯不改,每有闲暇,必与书为伴,贪婪地阅览。一点微薄的津贴,除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费用,余者全用于买书。孤灯下,伴着一杯清茶去读书,实乃一大快事。读书首先要挡住各种诱惑。如今的世界很精彩,令人眼花缭乱,连小小的县城也已是霓虹满眼,“OK”盈耳。面对舞影婆姿,耳闻搓麻将声、酒令声震天,应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读书不一定正襟危坐,饭后小憩、工作间歇、路旁等车都可以读上几页,蜷缩软绵的沙发,坐于暖烘烘的火炉旁,甚至在温馨的被窝里也未尝不可。我读书不挑剔,鸿篇巨制、吉光…  相似文献   

17.
《兰台世界》2014,(Z2):9-11
<正>我已到古稀之年,大半生平平庸庸,实在无话可说。唯有与书结缘,略有心得。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读书使我明白了道理,读书使我找到了快乐。我能够从小学读到大学,首先要感谢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否则,像我这样生长在穷乡僻壤的农村孩子,不会有读书的机会;还要感谢我的母亲,没有她老人家的含辛茹苦,不会有我的今天;  相似文献   

18.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19.
不读书议     
有爱读书而把读书看作最高享受的,也有不少把读书看成可有可无不关紧要的闲事的,甚至还有以读书为苦,或竟以不读书为荣的。小时候,有位年纪比我大好几岁的学生,他的爱好是打篮球和搓麻将,读书对他来说是刑罚,对于书,他有强烈的仇恨,每到学期考试终结,他就把所有的课本  相似文献   

20.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