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德育环境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及德育活动的外部客观基础,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并优化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从特征、原则和内容三个方面认识青步年家庭德育环境的必要性,将有助于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的优化整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是具有规律性的作用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文化对德育的外部影响机制和内部影响机制。外部影响机制是指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因素,通过一定的形式、渠道和媒介把信息传导给德育主体,不同的德育主体通过对文化环境中所含信息进行不同的理解与选择,进而产生对德育建构的影响;它主要通过文化对德育的信息传导、选择、重组等实现。内部影响机制是指文化作为德育的母体,为德育系统的建构提供基本的价值导向及内容规范,进而规定和制约着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存在与发展;它主要通过文化对德育内部要素的预设、建构、导向、规范等实现。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的有机结合是文化促进德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德育环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正确导向作用,系统的促进作用和合理的建构作用。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必须依据在个方面和遵循八条原则。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指的是环绕在大学生周围能正面影响其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环境.它是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高校德育人文环境.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的构建就是要突出对“人“的教育,纳知性德育于生活德育之中;就是要重视校园无形环境的建设,实现外在德育与内在德育的转换;同时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身和谐.  相似文献   

5.
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大学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大学外部德育环境 ,向人们提出了对当代大学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的要求。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大学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但是 ,在大学德育的传统定位中 ,“学校人”与“社会人”往往发生着裂变。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选择之一就是使“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二者统一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大学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关系的展开与丰富。大学德育必须克服师生关系的片面性,回归人的关系的丰富性,建构新型的德育关系,以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新闻传媒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且具有新的特点与功能,已成为大学德育环境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德育环境建构中,高校新闻传媒成为良好的信息传播与沟通平台,对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文明向上的德育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构大学德育环境的新路径,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大的变革转型期,我们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付出与利益获得不成正比.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三种错误的观念:把教师"应然"的"道德身份"当成了"是";教师倾向于"知识化"、"对象化"地理解道德,把道德当成是"异己"的东西.在实践上,拷贝其它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将道德教育也专业化了.面对这一困境,大学德育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培植一种道德理性的智慧力量,重建合理的义利观、是非观,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人际合作关系.心理辅导模式有助于建构新的大学德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首先大学德育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成长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其次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应从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入手,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最后在方法上,大学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应该紧紧抓住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深入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德育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外部环境的中观系统就是其所在社区,社区内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高等学校应该实施基于社区环境的大学德育方略,即开放性方略、主导性方略、互利性方略、地域性方略、实践性方略、主体性方略。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人际环境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人际环境既是德育所要依凭的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是德育所必须正视并要加以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人际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丰富性可以让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精神世界脱离现实,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弱我约束力的降低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如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淡化,道德情感冷漠等.因此,一方面要提倡加强网络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体系的建设,如:提出全面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系统和惩罚机制;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  相似文献   

12.
德育实效性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难题。新时期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应该倡导通过建立现代德育制度来教育人 ,鼓舞人。文章在论述制度德育内涵的基础上 ,探索了通过建立道德的德育制度、营造制度环境来构建高校制度德育体系的问题 ,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德育目标"、"人际关系"、"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维度对西方德育实效思想进行梳理,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提供借鉴。中职德育课不仅要帮助中职生形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更要激发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中职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道德主体意识"。教师应尝试变革现有德育课程模式,为师生的平等交流创造条件;教师应接受学生的缺点,不仅要管教他们,更要信任和关心他们;对中职生的偏差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而要与班主任联合,针对该学生的特点采取德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德育面临困境和挑战的情况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可以补充显性德育的不足。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遵循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建构性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应明确育人理念,完善管理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交际关系的和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文章提出了高校要实施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全程德育、从教师到后勤服务人员的全员德育、从学生学习环境到学生生活环境的全面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德育需根据中职生特殊心理进行。中职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和个性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如厌学倾向,人际关系问题,自卑,逆反心理强烈,情绪不稳定、可塑性大等。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以促进中职生品德发展为出发点,将德育目标细化;以形式多样、实用有趣的德育内容为载体;以提高德育师资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完善的制度作为有力保障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高职德育的困境及应对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高职教育,其德育面临着困境,缺乏德育支持系统,德育效力欠佳。我们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激活学生的道德需求,努力提高高职学校的德育效力,真正发挥教育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高校德育,完善德育实践,重要的是转变现行的德育观念。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心理学原则,可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变化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大学生将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9.
张琴 《中国德育》2006,1(7):71-73,79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偏差、道德修养弱化等。社会转型是引发大学生道德状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此外,高校道德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必须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课堂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校园道德建设机制,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20.
美善结合: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其有效举措之一是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渊源、内在的学理依据和现实需要。在今天,融善于美,美善并重,应坚持美善结合的原则,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