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外出打工而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家校合作不力则是加剧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黔东南州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家校合作》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缺乏责任分担意识,家校合作乏力;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疏离,相互支持程度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需求;留守儿童家庭对提高成绩的愿望迫切,家校合作系统性差,需要教育与管护并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愿望,开展家校联动,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双边管护,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发挥学校主导地位,加强教育管理;重视家庭主体作用,明确监护责任;创新模式,构建系统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外出打工而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家校合作不力则是加剧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黔东南州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家校合作》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缺乏责任分担意识,家校合作乏力;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疏离,相互支持程度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需求;留守儿童家庭对提高成绩的愿望迫切,家校合作系统性差,需要教育与管护并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愿望,开展家校联动,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双边管护,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发挥学校主导地位,加强教育管理;重视家庭主体作用,明确监护责任;创新模式,构建系统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情况下,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父母工作忙、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学校没有认识到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留守儿童无法健康快乐地成长下去。面对这一情况,为了解决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同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合作,促使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多,学校教学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存在障碍.高校志愿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西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助地方也需要高校志愿者的帮助.高校志愿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西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素质提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展“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表现出学业成就感不强,失学现象较为严重;学生性格形成出现偏差和情感交流欠缺,道德品行产生偏离等不良表征.法律救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利实现的重要路径,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进城给予法律救济;制订父母返乡就业的相关法律和保障制度来补偿家庭教育权利的缺失,以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武陵民族地区S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三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形式:学校教育、托管教育和家族兼管式教育,并从教育机制视角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组对广西民族地区的部分留守儿童作深入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造成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家庭情况而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校会刻意忽视这些问题,这并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文章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以点带面,试图探索留守儿童道德素质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湖南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业成就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现象严重、学业成就普遍较低,并对影响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主观原因以及家庭、学校、社区等客观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从家庭、学校、社区角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82):38-39
近年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仍然存在,这一问题在农村显得特别突出,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没不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又不能做出改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不良的问题,为此,留守儿童教育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我学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教育中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状况,探讨其自我意识发展的性别、民族及年级差异,为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边疆民族地区3所乡镇小学的810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总分处于正常值范围,躯体外貌维度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0.05);留守男生在躯体外貌、焦虑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女生,在行为维度上得分低于留守女生(P <0.05);汉族留守儿童在躯体外貌、合群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白、彝、傈僳族少数民族留守儿童(P <0.05);六年级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最好,五年级自我意识发展状况最差。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状况总体良好,少数民族以及五年级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对其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以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发展上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社会文化、年级、学校与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关系密切;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仍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42名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在年级、同住对象、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4.
郝然然  柳颖 《林区教学》2022,(1):113-116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以山东省Z市S区农村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发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存在着家校合作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家校合作制度不健全,家庭教育弱化、共育意识不足,父母配合程度低、共育能力受限,教师责任认识不清、缺乏执行力,沟通内容单一、家庭教育指导效果不佳等问题,从学...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向城市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对罗城县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健康、安全、教育、心理等方面问题。努力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开展多元化社会教育等途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持续增长,随之而来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本文以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留守儿童现状为切入点,通过简单分析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根源及现状,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若干可靠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看护人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山西省大同市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人格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考察,探讨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与其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旨在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从微观的家庭教育环境出发,为大同地区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提供建议和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家庭教育缺失使他们在个性发展、品德认知、社会交往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得不到健全发展。为此,要引起苏北地区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引导留守儿童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共同合作努力,彻底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  相似文献   

19.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留守儿童教育进行了摸底、调查.  相似文献   

20.
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附属品"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各方关注。通过对本校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最为突出。鉴于此,以情感教育为支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干预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