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网络教研平台作为网上教研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其开发、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网络教研的运行效果。虽然网络教研在我国一些地方教研部门已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网络教研活动,但是目前有关网络教研的平台开发、建设研究还很少。特别是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缺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深入的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资助课题《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在网络教研与知识管理整合发展的前提下,初步研究了利用知识管理、建构主义等相关理论指导构建网络教研平台。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对目前网络教研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师教研需求以及现有网络教研平台的不足,探索了网络教研中应用知识管理的策略,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研平台模型.然后应用行动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所构建的网络教研平台进行完善,该平台通过相关领域专家和教师的评价。验证了平台的有效性.较好的为全市教师提供了一个利于知识共享的网络教研环境。  相似文献   

2.
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市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充分挖掘校园网的功能,帮助教师有效管理课程资源、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本研究通过对开源软件Moodle系统进行的二次开发,搭建了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围绕高中新课程对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进行了开发和应用,初步确定了基于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科整合的基本模型以及基于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新授课、复习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流程,积累了运用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具体教学案例,开展了网络教研的研究.本研究为促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面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教研是我国新课程背景下,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与开发过程。详细阐述了平台的建设背景、构思过程、设计方法、开发过程以及初步应用效果的评价分析等,对于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与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软件——网络教研的有效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如何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关键.社会性软件是网络上实现“人与人交互”的重要工具,是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有效平台,它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在网络教研中,社会性软件的应用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使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6.
校本教研的3种形式目前被广泛接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校本教研的问题,构建了支持校本教研的知识管理平台模型,期待通过这种平台让教师知识在组织内循环流动,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如何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是教研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而社会性软件是网络上实现“人与人交互”的重要工具,是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有效平台,它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社会性软件在网络教研中有利于教师的反思和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性软件有助于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校本教研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程实施和发展的需要.网络教研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教研模式,为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提供平台,为教师提供及时、多样、丰富、便捷的专业支持.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教研的目标和作用、网络教研的优势,然后详细阐述了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策略,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信息化已经全面实现的背景下,传统的集中式教研存在的时空上的缺点,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弥补。因此,我们从构建一个基于学校的以新课程为导向,以研究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研平台着手,尝试推展网络教研。  相似文献   

10.
邢鑫 《学周刊C版》2014,(11):196-196
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掌握最新的技术以向学生进行指导和传授.网络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它是指教师通过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的新型教研方式.网络教研使得原先的教研活动发生了彻底的变革,网络教研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很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对于网络这一新生事物有一种疏离感,甚至有一种抵触感,觉得网络上语言过于粗放,对于严肃的教学研究来说是不适合的.这一现象造成了网络教研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学校教研工作中,学校和教师要对网络教研提高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以实现网络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学校应建立从传统的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师培训转变为新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校本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持建立了新课程网络教研平台,旨在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目标,运用新课程理念,依托网络资源,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的教研活动,最终达到经验共享、教研共鉴、共同创新,实现与“物理”形态的校本教研相互促进、互补共生的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远程英语网络教研平台进行具体的设计、制作与创建,探讨研究多主体深度互动模式与远程英语网络教研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探索英语教师如何利用技术整体提高远程教学研究的水平及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探讨分析远程英语网络教研策略,使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网络教研活动成为可能,有助于专家、英语教师成为教研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和实践问题的探索者,多主体共建共享资源,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深度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发展教师才能发展学生。我校着力打造“一体两翼”的教研共同体,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所谓“一体两翼”,是指以学科教研共同体为主体,以年级教研共同体和网络教研共同体为“两翼”,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5.
肖云 《中学生电脑》2011,(10):46-46,48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够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要充分利用好校本教研这个平台,在校本教研中立足课程标准、教材、学校实际这三个“本”,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生活、贴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研论坛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研论坛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的网络教研新平台.教研论坛的功能是:集体备课、专题讨论、解惑答疑、共享与交流教学资源.通过对这四种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教研论坛的推广应用,使教研论坛成为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育科研的一件重要工具,从而促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月11日,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研讨会在海口举行。这显示了教育行政部门对网络教研的重视。作者结合自己开展网络教研的实践,提出了开展网络教研的几种主要方式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深入开展网络教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掌握最新的技术以向学生进行指导和传授。网络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它是指教师通过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的新型教研方式。网络教研使得原先的教研活动发生了彻底的变革,网络教研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很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对于网络这一新生事物有一种疏离感,甚至有一种抵触感,觉得网络上语言过于粗放,对于严肃的教学研究来说是不适合的。这一现象造成了网络教研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学校教研工作中,学校和教师要对网络教研提高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以实现网络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依托网络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符合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入推进和全面普及新课改的保障。网络教研平台在"国培计划"等新课程实施中以简捷、高效等特点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但随着新课改步入深水区,形式统一的教研模式已经解决不了当下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一些区域化的教学问题。网络的校本教研以其灵活、高效、低成本的特点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在新课程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素质,是学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我们学校围绕"校本教研与管理"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