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韩中奎  文博杰  代涛  李强峰  王欢  冯旭光 《资源科学》2018,40(12):2351-2359
建筑业是中国最大的钢铁消费领域,动态分析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把握其二次资源回收潜力,为铁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相关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以动态物质流分析结合生命周期分布函数,测算了1949—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结果显示:经过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后,中国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从1949年的10.0万t增长到2016年的28.1亿t,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也从0.2kg/人增加到2029kg/人;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影响,中国四大经济区域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别明显,2016年东部地区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最大为2526kg/人,其次是东北地区2128kg/人、中部地区1732kg/人和西部地区1605kg/人;受城镇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差异影响,中国城乡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异显著,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城镇人均钢铁存量达3145kg/人,农村为530kg/人。  相似文献   

2.
楼俞  石磊 《资源科学》2008,30(1):147-152
城市经济系统的物质存量和流量研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资源战略、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本文以邯郸市行政区为系统边界,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对邯郸市截至2005年底的钢铁和铝的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给出了钢铁和铝的使用规模和强度,计算了邯郸市钢铁和铝的总存量及其分布情况,并与北京和美国NewHaven市的钢铁存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底,邯郸市使用中的钢铁存量为1333kg/人,约为北京的1,2,美国NewHaven市的1/7,最大存量来自于建筑,占总存量的66.6%,其次是基础设施和和交通系统,分别占19.7%和7.9%;铝存量为19.6kg/人,其中建筑铝存量占61.5%,基础设施存量为4.1%,交通系统存量为24.4%;铝的人均存量约为钢铁的1/68。  相似文献   

3.
孔子科  刘晶茹  孙锌 《资源科学》2019,41(4):681-688
近20年来,中国私人汽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其引起的物质存量的代谢格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代谢分析方法,对中国1997—2016年城镇家庭乘用车消费的材料存量进行了动态分析,量化了家庭乘用车消费引起的材料代谢结构与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乘用车消费的物质存量快速增加,2016年城镇家庭乘用车消费户均物质存量已达466.62 kg,比1997年的2.29 kg增长了200多倍。乘用车物质代谢仍处于存量净增加阶段,2016年户均输入量是输出量的9倍以上。同时,存量的材料组成也在不断变化,普通钢材和铁的比例分别由1997年的46.72%和11.79%下降到2016年的37.96%和6.80%,逐渐被高强钢和铝金属替代。虽然目前材料输出还是以普通钢铁为主,但是随着存量的逐渐报废,高强钢和铝等材料会成为报废资源的重要组成,其资源的回收管理值得关注。由于汽车报废的滞后性,高强钢和铝材料等资源大量输出不可避免,这为汽车报废拆解行业资源管理和回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孙莹  耿心怡  汪鹏 《资源科学》2014,36(3):632-640
钢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电炉短流程”比“高炉长流程”的能耗、排放与资源消耗都要低。作为“短流程”的重要原料,废钢是钢铁流程演变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在1960-2009年钢铁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以ARIMA- Logistic组合模型和动态物质流分析为主的系统研究框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ARIMA- Logistic组合模型比单一Logistic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中国钢铁积蓄量的增长;从2010年开始,折旧废钢量会快速上升而钢铁需求量相对保持平稳;“短流程”将会逐渐替代目前主流的“长流程”,并在2043年之后成为主流程。这将有效减少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的依赖,同时,社会废钢回收变得十分重要。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指导钢铁生产企业通过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来应对钢铁流程结构的演变,同时要引导社会建立废钢处理、拆解、利用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5.
钢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电炉短流程"比"高炉长流程"的能耗、排放与资源消耗都要低。作为"短流程"的重要原料,废钢是钢铁流程演变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在1960-2009年钢铁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以ARIMA-Logistic组合模型和动态物质流分析为主的系统研究框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ARIMA-Logistic组合模型比单一Logistic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中国钢铁积蓄量的增长;从2010年开始,折旧废钢量会快速上升而钢铁需求量相对保持平稳;"短流程"将会逐渐替代目前主流的"长流程",并在2043年之后成为主流程。这将有效减少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的依赖,同时,社会废钢回收变得十分重要。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指导钢铁生产企业通过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来应对钢铁流程结构的演变,同时要引导社会建立废钢处理、拆解、利用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近年的载文现状,本文以该刊2003~2005年出版发行的18期现刊为统计对象,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其载文量、栏目设置、基金论文、发表时滞、多产作者、作者合著率与合作度、作者机构及作者地域分布、引文量、引文类型、作者自引率与期刊自引率以及普赖斯指数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载文量2005年比2004年和2003年分别增长了14.1%和13.3%;作者平均合著率达到47.9%,平均合作度达到1.89;来自期刊编辑部的第一作者占统计论文第一作者总人数的79.0%;引文量2005年比2004年和2003年分别增长了37.5%和23.7%,其中电子文献类引文2005年比2004年和2003年分别增长了1.41倍和3.96倍,呈明显增长态势; 平均项目论文比为12.2%;平均普赖斯指数达到75.07%。  相似文献   

7.
李新  任强  罗胤达  代涛  文博杰  王敏晰 《资源科学》2018,40(12):2329-2340
科学分析金属资源代谢过程和计算金属制品报废量是新时代下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使用了动态物质流与静态物质流相结合的方法、生命周期方法、Weibull分布模型和Minitab软件,计算了1949—2016年中国机械行业铁资源的理论报废量,并对13类机械产品在不同消费结构下的报废量进行动态对比。研究发现:① 1949—2016年中国含铁产品理论报废量为21.20亿t,其中机械行业理论报废量为4.10亿t,实际回收量分别为17.60亿t和2.80亿t;② 机械行业报废回收效率为68.3%,其中农业机械类、石油化工机械类、电工电器机械类和汽车(非交通运输类)等产品的报废量增长显著;③ 2016年铁资源生产阶段中国共投入铁矿石11亿t,经加工阶段后得到7.31亿t粗钢,进入社会终端消费量为6.73亿t,代谢过程资源损失率达38.8%;④ 2016年中国铁产品社会存量为83亿t,预计2025年将进入存量铁制品的快速报废期。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战略重点应侧重生产阶段的技术创新,以减少资源损失和环境影响,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钢铁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来解决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耕地数量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取了近25年浙江省耕地面积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主成分分析,研究了浙江省近25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力。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耕地变化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耕地变化空间差异较大;经济增长是形成浙江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钰芬  侯睿婕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70-1580
本文在SNA框架下估算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为后续经济分析提供相对可靠的基础数据。首先,利用辅助指标和统计检验对R&D支出及其构成进行估算与调整,有效解决行业分类和统计口径等数据不可比问题;其次,在SNA框架下将R&D支出转换为R&D投资,利用BEA方法估算得到1990~2016年制造业28个两位数行业的R&D资本存量;最后,对典型行业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制造业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没有明显优势且对传统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尚显不足;传统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部分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R&D资本存量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资本化核算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2008)的框架体系和核算要求,在合理估计各地区基础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当期投资的基础上,利用BEA方法估算得到2009—2016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同活动类型的R&D资本存量。结果表明:各省份R&D资本存量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基础投入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基础投入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有明显差异,且差异表现不一;基础投入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都基本由东部地区贡献,但中西部地区的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占全国的比重已有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开始逐步转变经济发展理念,重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本文试图弥补不同活动类型的R&D资本存量基础数据的不足,可适当补充和完善现有R&D资本化核算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永彬  史雅娟 《资源科学》2018,40(5):1040-1050
水资源价值评价与定价是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条件,也是确定城市供水价格和水权交易的前提。本文利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从供水、需水和水质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既满足反映水价的代表性需要,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力求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基于该评价模型,本文选取中国32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资源价值进行评价,同时计算出反映支付能力的水资源价格。结果显示,中国水资源价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北方城市水资源价值普遍高于南方城市,反映出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征。其中,郑州和银川的水资源价值最高,太原、沈阳、石家庄等12个城市的水资源短缺形势也依然较为严峻。水资源价格方面,北京最高,为28.7元/t;青岛、济南、上海和太原等城市的水资源价格也较高(>15元/t)。  相似文献   

12.
资源节约评价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海霞  朱德明  黄贤金 《资源科学》2008,30(12):1973-187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然而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已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就成为当今资源紧缺状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效益城市的基本要求。本文从投入型节约、技术型节约、循环型节约、消费型节约、保护型节约等5个方面构建资源节约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资源极度匮乏且又是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的南京市为例,进行资源节约程度的评价,并就各指标1986年~2006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借助GDP增长拉动分析技术测度资源节约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的资源节约水平总体上在波动中不断提高;投入型节约是拉动资源节约的主导力量,消费型节约和技术型节约对节约型城市建设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在今后工作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3.
黄和平  彭小琳 《资源科学》2016,38(3):493-500
土地利用效率研究一直是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方面关注的热点.将脱钩分析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构建基于脱钩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分析范式,剖析1990年以来南昌市在不同时期段以及连续时期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讨论提升南昌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策略.结果表明:①大多数时期段内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并未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的脱钩;②连续时期之间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波动上升的趋势.探究这两类变化的原因之后,本文认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这一般性策略仍然非常适用于南昌市脱钩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辅以产业优化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张玲  冉文春  袁增伟 《资源科学》2021,43(3):513-523
铜是支撑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金属之一,人类活动主导了地球上的铜资源循环过程.本文基于文献成果,运用元素流分析方法,从总体循环格局、关键铜流演变过程、社会存量时空变化和铜循环的未来可持续性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1910-2018年人类圈铜循环格局的动态演变及未来趋势.结果 表明: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圈铜循环强度显...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与土壤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城镇大建设、产业大积聚、交通大发展三方面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 并分析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的土壤问题——土壤污染和土壤资源损失及退化问题, 结合对土壤资源保护内涵的界定, 从保护手段系统化、保护主体多样化、保护过程环节的全面化和保护类型渠道的综合化四个维度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土壤资源保护策略, 即以"分区、分级、分类、分期"理念为指导, 通过政府、公众和企业等保护主体, 从源头、过程和末端等过程环节, 采用法规法律、政策、管理、监测和工程技术等保护措施和调控手段来保护土壤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