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钢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电炉短流程"比"高炉长流程"的能耗、排放与资源消耗都要低。作为"短流程"的重要原料,废钢是钢铁流程演变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在1960-2009年钢铁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以ARIMA-Logistic组合模型和动态物质流分析为主的系统研究框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ARIMA-Logistic组合模型比单一Logistic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中国钢铁积蓄量的增长;从2010年开始,折旧废钢量会快速上升而钢铁需求量相对保持平稳;"短流程"将会逐渐替代目前主流的"长流程",并在2043年之后成为主流程。这将有效减少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的依赖,同时,社会废钢回收变得十分重要。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指导钢铁生产企业通过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来应对钢铁流程结构的演变,同时要引导社会建立废钢处理、拆解、利用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循环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评估钢铁产业链“资源-经济-环境”耦合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估和能值核算构建了耦合系统模型,从产品、企业、行业层面分析了中国钢铁产业链耦合机制,结合废钢回收率讨论并识别了影响各层面主体耦合的关键驱动政策,以期为行业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中国钢铁产业链主体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差异,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规律;②资源-经济-环境系统中影响产业链耦合的主导因素是资源-经济维度;③随着废钢回收率的显著提高,“去产能”“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政策可对钢铁产业链不同类别主体的耦合产生积极影响。为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链韧性及抗风险能力,本研究从多类别主体角度为产业链综合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快递量是我国经济结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快递量的精确预测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95年至2016年的相关数据,分别应用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多项式曲线预测模型、建立ARIMA模型对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再通过对这三种预测方法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建立加权组合预测模型来改进预测误差,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算子组合模型预测的精度更高,并运用该组合预测对2017年至2020年的快递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钢铁制造领域和行业相关企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于此同时,我国钢铁市场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另外,我国的钢铁冶炼相关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钢铁冶炼过程中,诸多的钢铁冶炼企业对于经济效益问题较为关注,但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能源节约问题比较轻视,进而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结合生产实际经验,对钢铁冶金流程节能实现及相关技术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钢铁工业共生体系及其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冰  石磊 《资源科学》2009,31(11):1907-1918
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发展至今已近3000年,其核心工艺不断变化,燃料结构不断优化,所延伸的共生体系不断变迁.在文献综述、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本文梳理辨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9种典型钢铁工业共生体系,其中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块炼铁炉-固体渗碳炼钢流程、坩埚炉-固体脱碳炼钢流程、竖炉-固体脱碳炼钢流程典型钢铁共生体系等共3种,近代(1840年~1949年)化铁炉-贝色麦炉/西门子马丁炉流程典型钢铁工业共生体系等共1种,现代(1949年至今)高炉-平炉流程、高炉-转炉流程、(废钢-)电炉短流程、直接还原-电炉流程、熔融还原-转炉流程典型钢铁工业共生体系等共5种.分析表明,钢铁工业共生体系演进的基础是主流程,核心是炼铁环节;钢铁工业在铁、钢、材供应链上已经高度一体化,在流程模块上高度专业化,在物质和能量利用上高度集成化;钢铁工业演进在加速的同时,其动力机制也变得越趋复杂,环境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指出,钢铁工业共生体系演进受到资源获取、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共同作用,其演进机制和贡献分析有赖于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探索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进一步拓展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宏微观的系统性研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基于2013—2021年相关专利合作数据,构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宏观上分析整体网络特征与创新组合模式变化趋势,微观上通过个体中心度分析掌握核心主体。结果发现: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生态系统;创新组合模式由链式化结构向模块化结构再向集群化结构演变,产学研组织创新合作模式是主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体现出巨大优势,但处于网络中心的多为企业。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链式、模块化和集群化生态性创新组合模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要求建立高效、公正的政府结构。绩效评估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又以评估指标的构建为核心。本文以政府流程为模型,以统计筛选为手段,指出了指标构建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面技术创新及其综合效益的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分三部分 :一是根据客观世界演变的“自然历史进程”(天然自然→人类→社会 )和世界的基本门类构成 (自然界、人文界和社会界 )全面考察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 ,进而提出“全面技术创新”概念 ,并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二是考察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 ,并以它作为“全面技术创新”观的理论基础 ;三是提出和阐述“综合效益”观及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9.
开滨 《情报探索》2014,(12):91-93
以山东女子学院图书馆为例,利用灰色GM(1,1)理论,将2009-2013年该馆8类图书的采购量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建立了图书馆图书采购模型,经过后验差检验该模型精确度符合要求。然后利用该模型对2013年及未来3年8类图书的采购量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学校学科结构控制会影响图书采购量;学校重点学科及新上本科专业相关图书应加大采购。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压性,增强高层建筑的抗压稳定性能,提出高层建筑下混凝土组合结构长/短柱的抗压性影响因素测试。以高层建筑下不同配筋的钢管混凝土长/短柱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轴压试验,考察其影响因素及抗压强度的变化情况。首先,制备混凝土组合结构长/短柱试件材料,制备三根配筋钢管混凝土短柱和一根不配筋钢管混凝土短柱,以及一根不配筋钢管混凝土长柱和一根配筋钢管混凝土长柱,确定实验数据的测试方法和采集方法。利用圆形配筋钢管混凝土进行轴压实验,结果表明短柱极限承载力受配筋率及箍筋距离影响,长柱则受到配筋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新  任强  罗胤达  代涛  文博杰  王敏晰 《资源科学》2018,40(12):2329-2340
科学分析金属资源代谢过程和计算金属制品报废量是新时代下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使用了动态物质流与静态物质流相结合的方法、生命周期方法、Weibull分布模型和Minitab软件,计算了1949—2016年中国机械行业铁资源的理论报废量,并对13类机械产品在不同消费结构下的报废量进行动态对比。研究发现:① 1949—2016年中国含铁产品理论报废量为21.20亿t,其中机械行业理论报废量为4.10亿t,实际回收量分别为17.60亿t和2.80亿t;② 机械行业报废回收效率为68.3%,其中农业机械类、石油化工机械类、电工电器机械类和汽车(非交通运输类)等产品的报废量增长显著;③ 2016年铁资源生产阶段中国共投入铁矿石11亿t,经加工阶段后得到7.31亿t粗钢,进入社会终端消费量为6.73亿t,代谢过程资源损失率达38.8%;④ 2016年中国铁产品社会存量为83亿t,预计2025年将进入存量铁制品的快速报废期。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战略重点应侧重生产阶段的技术创新,以减少资源损失和环境影响,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钢铁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来解决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汽车是锂资源消费主力,回收新能源汽车报废锂电池中的锂对于增加锂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锂电池储电量与锂消费对应关系,利用新能源汽车生产大数据,测算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单位储电量锂消费,并在对锂电池退役相关参数作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不同情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锂回收潜力,结果显示:①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锂...  相似文献   

13.
钢结构建筑因自重较轻、施工方便成为主流的建筑类型,但过去对该产业评估研究较少,缺乏对其资源生产率及环境影响的充分认识。本文选择中国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15个钢结构建筑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物质流分析钢结构建筑物质流动过程中输入、输出物质种类和重量,结合钢结构建筑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核算其资源生产率,同时对钢结构建筑中钢铁的物质流全过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①生产过程中95%的钢铁得到利用,5%成为废钢铁,钢结构建筑中单位建筑面积资源消耗量从高到低排序为矿物、水、氧气、化石能源、生物质,其中东北地区钢结构建筑的矿物质消耗量最大,达到107 kg/m2;②根据钢结构建筑直接输入物质所占比例,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钢结构建筑资源生产率分别约为692元/t、512元/t、610元/t;③钢结构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阶段为钢铁生产阶段;如果考虑循环利用,其环境影响最大出现在钢结构加工阶段,且钢铁循环利用可显著降低钢结构产业的环境影响。依据以上研究结果,东北地区钢结构建筑资源生产效率最低,应提高其资源生产效率,大幅度促进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仟策  刘立涛  刘剑  李胜功  白晧  刘刚 《资源科学》2018,40(12):2341-2350
钢铁存量的准确估算可为预测钢铁需求量、理论报废量、制定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重庆市全行政区面积为研究边界,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估算了1985—2014年重庆市钢铁存量及其行业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的钢铁总存量及人均存量在过去30年间分别增长了10倍和12倍,于2014年分别达到0.59亿t和1748kg/人;在钢铁存量的行业分布结构上,建筑钢铁存量的历年占比均达到50%以上,该结果与邯郸市、美国纽黑文市的钢铁存量行业分布模式相似。基于钢铁存量的估算结果,本文利用IPAT模型对重庆市钢铁存量的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是重庆市钢铁存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发展始终是最强劲的驱动力,而技术的负向作用表明,重庆市未来对钢铁的需求将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铜资源消费大国,保障铜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是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首要任务,科学地计算和评价中国铜资源的社会存量可为中国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铜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本文运用动态物质流分析(MFA)方法、Weibull分布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并结合Minitab软件计算了1990-2013年中国铜产品的报废量和铜资源的社会存量。计算结果显示:①1990-2013年中国铜产品的理论报废总量为1521万t,社会蓄积量为6504万t;②2013年中国再生铜产量占精炼铜产量的38.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③以国内废杂铜为原料的再生铜产量占再生铜总量的36.5%。研究结果揭示:中国国内铜资源报废量和社会蓄积量将会持续增加,未来将会保持这种增长趋势;中国国内的废杂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中国再生铜的原料主要源于进口废杂铜,在铜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国内废杂铜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在精炼铜消费量持续增长和自给能力有限以及进口受限的综合压力下,再生铜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铜供给的主要来源。建议在中国铜资源禀赋条件差的条件下增强废杂铜的回收利用,提高废杂铜的利用效率,来保障中国铜资源的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李子彪  张莉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75-183
面对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产业发展高端化、用钢需求多元化的挑战,明确钢铁材料及其技术发展态势,对实现新科技革命与钢铁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耦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主题演化角度出发,借助LDA模型全面挖掘钢铁材料技术主题及其发展趋势,最终提炼钢铁材料发展特征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我国钢铁材料及技术多集中于基础性研究;材料性能将以高性能、复合化、低维化、智能化为重点,材料类型由结构性向功能性材料延伸的趋势;未来将从市场、技术、资源角度出发,进入钢铁材料智慧设计、智慧生产与智慧服务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李新  康欣宇  林靖  陈璐  王敏晰 《资源科学》2021,43(3):535-545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精铅生产国和消费国,铅资源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20%左右,而铅在全生命周期的损失带来的环境影响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生命健康。本文定量分析了中国铅元素的流量、社会存量、理论报废量、回收量和循环效率等指标,得到中国铅资源在其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投入产出量、损失量和循环效率等情况,从而为中国铅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减少环境影响提供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1949—2017年中国铅的社会存量已达2553.2万t,其中82%的社会存量集中在2000—2017年期间;②1949—2017年,铅制品理论报废量已达3822万t,而实际再生铅的产量仅为1977万t,理论循环效率为52%,远低于欧美的98%;③2017年中国铅在生产、制造、消费和回收等4个阶段损失量的占比分别为6%、7%、14%和73%,表明政府在铅生产、制造和消费领域的一系列强制性管理政策效果明显,铅废物回收是铅损失控制的关键点;④未来中国铅的消费仍保持较高水平,铅制品的报废量将持续增加。因此,全面控制铅在各阶段的损失仍需政府进一步强化生产、制造和消费阶段的管理政策执行力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出台系列强制性废料管理和报废回收的政策,大幅提高铅在全生命周期的利用效率和循环效率,有效解决中国铅资源短缺和环境危害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低P碳素返回钢在电炉返吹法中的应用,以及针对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改进,实践证明其使用效果可以代替T04软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引致铜资源需求快速增长,资源需求和产业链风险不断增大,亟需通过有效的循环利用策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压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弹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构建了铜资源—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的分层级动态物质流模型,评估循环利用策略有效性,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对铜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是实现铜循环利用的主力,再生铜资源对资源供给总量的乘数效应逐渐显现;②电机和电池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零部件,再生铜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升;③实施单一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通过执行复合策略,在减少原生铜消费的同时,增加再生铜供给,降低铜废料产出。为了发挥再生资源正外部性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原生铜消费与资源需求总量脱钩,需要铜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产业、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多主体协同合作,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