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时所写的散文,记述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进秦淮河的桨声与灯影里,感受诗意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风格——作者的运思、追求的意境、语言的运用、思想感情的抒发、艺术手段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不同作了比较,得出结论:朱自清的《桨声》是一条清澈的溪流,俞平伯的《桨声》则是一团浓厚的迷雾。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对人谈起他的写作速度及其原因告白:“我写作很慢.平均每天只能写两千字,每次写作的持久力只有两个小时左右,”又称:“我早年写作,都先起草.如《笑的历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逐节起草的。后来觉得起草太费工夫,做作气也重.便直写下去。因为得随时斟酌字句,所以写得很慢。”  相似文献   

4.
游秦淮河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荡漾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这是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开篇。时隔大半个世纪,那碧莹莹的河水上是否还会有“七板子”的影儿?是否依旧繁华喧闹、灯月交辉、笙歌彻夜?是否还能聆听到歌舫传出的曼妙音律?是否……  相似文献   

5.
《威尼斯》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欧游杂记》,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朱自清早期散文,被人们赞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无论是描写秦淮河上的桨声灯影,还是描写清华园里的月色荷塘,无论是描写梅雨潭的“醉人的绿”、“奇异的绿”,还是描写从寒冬中刚刚苏醒的盎然春意,蓬勃生机,各篇无不观察精细入微,结构严谨缜密,文字朴实传神。三十年代以后写的《欧  相似文献   

6.
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其散文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如著名的篇章《荷塘月色》《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等。但名篇《背影》却一洗华美气息,通篇文字语言朴实,浅显易懂。这为什么呢?是因为朱自清写作时都有明确的阅读对象。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的早期散文中有不少是写景的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在状物写景方面的艺术技巧是很高的.读《荷塘月色》,如与作者一起在朦胧的月光下漫步,共同"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令人沉浸在那"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的美景之中.鲁迅在谈到我国"五四"时期的散文时说:"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所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  相似文献   

8.
历史常常有惊人相似的一幕,而大家笔下的文章也常常如此。同是一山,有黄炎培的《庐山》,有孙福熙的《庐山》;同是一水,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是一景,有鲁迅的《雪》,有鲁彦的《雪》;同是一物,有陆蠡的《灯》,有巴金的《灯》;同是一时,有季羡林的《黄昏》,有何其芳的《黄昏》。以上这些范作,真可谓天上一对,各尽千秋,地上一双,各表风流;情人眼里,各爱西施,英雄眼里,各慕木兰。这正应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语)之妙趣,尽属同曲异工之妙;而散文大家朱自清《绿》文中对绿的描写与小说家宗璞的《西湖漫笔》中对绿的描写,则属异曲同工之妙的范作。  相似文献   

9.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纪念朱自清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重要成员,遵循“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从事散文创作.他提倡“写实的文学”,注重观察体验生活,甚至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无论锱铢之别,(讠甾)渑之辨,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特的秘密!”从而做到精雕细琢,细针密线.司马长风称赞他的散文“细致凝重,与徐志摩的风流潇洒恰成对比.”他说:“如果用绘画来比拟,徐志摩的散文是大写意,朱自清的散文则是工笔画.他的代表作除《背影》之外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后者确实能代表他的早期散文的艺术风格.《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于1923年,初载于1924年1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2号,后收入《朱自清诗文选集》.这篇散文以写景取胜,而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自己的细微观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化在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中去,给人以思考与启迪.全文八个自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一个小序三个部分.首段文字不多,可以看作是个“小序”,它点明了时间、同游者、船型.“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  相似文献   

10.
(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朱自清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匕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  相似文献   

11.
刘熙载《艺概》中说:“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吴乔也指出:“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诗词创作如此,散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观其文,能得其人之性情志尚于工拙疏密之外”。个性特征和主观情意性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属性,这一点在朱自清先生的游记散文《威尼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篇游记虽不似《荷塘月色》那么微妙地宣露自己的不宁思绪,也不似《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那样抒发自己复杂的心理感  相似文献   

12.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一篇好文章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是否曾被其中的一句话、一个场景打动过,又是否会对其中的一个情节念念不忘、久久回味?读了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就有这样的感动。  相似文献   

13.
才子俞平伯     
到过南京的读书人,几乎都会本能地想起朱自清那篇有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当年还有一位名作家也写了一篇同名散文,他就是俞平伯。1923年8月,朱、俞两位好友夜泊秦淮,泛舟河上,相约各写一篇同题散文,文章发表后被称为“双璧”,一时传为文坛佳话。可是岁月无情,今天的读者往往只知朱自清,而不知俞平伯,历史有时就这样令人无奈。  相似文献   

14.
半个多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感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余先生较详尽地对朱自清提出了批评意  相似文献   

15.
才子俞平伯     
汪修荣 《广西教育》2007,(6C):22-22
到过南京的读书人,几乎都会本能地想起朱自清那篇有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当年还有一位名作家也写了一篇同名散文,他就是俞平伯。1923年8月,朱、俞两位好友夜泊秦淮,泛舟河上,相约各写一篇同题散文,文章发表后被称为“双璧”,一时传为文坛佳话。可是岁月无情,今天的读者往往只知朱自清,而不知俞平伯,历史有时就这样令人无奈。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年代现代散文的艺苑中,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而“缜密”的风采,博得同人称誉,成为“美术白话文”的模范。至今,当我们再读他那血泪人生的控诉之文,渲泄天伦至情的心灵悲歌,以及将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智情合致的写景佳篇,依然被作者醇厚的情意,清隽的文字感动着,令人爱不释手。 那“美文”究竟美在哪里?本文仅就朱自清一组历来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绿》、《荷塘月色》、《春》和虽未入教材但仍脍炙人口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抒情文谈谈个人的鉴赏。  相似文献   

17.
宋少辉 《中学文科》2007,(11):64-64
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金陵,同在秦淮河畔都写下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两篇文章也自然地成为比较阅读的经典文篇。现在我们将朱自清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来一个比较,梳理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点,加深阅读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佳作迭出,繁花似锦,星光灿烂。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情景描摹、风格差异、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相似文献   

19.
这学期我教高中复读班,复习《荷塘月色》之后,同学们被朱自清的写景散所吸引。他们陶醉在那清新细腻的语言中,流连在那清幽淡雅的意境中。他们为朱自清高超绝伦的写景艺术深深折服。为此,我布置了研究性学习:阅读《温州的踪迹》(《语读本》第一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匆匆》《歌声》《威尼斯》等朱自清散名作,研究朱自清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的确,朱自清是现代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之一。他的《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作品已经成为经典老课文,收录在中小学教科书或语文读本中。他的散文有“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他能够吸收文言写作的精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