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一个术语。“知道要做什么”就是常说的“需求分析”。创新意识是指人们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人类意识中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本文从认真钻研教材,寻找“需求分析”切入点、加强社会实践,做好“需求分析”的准备、课堂探索新知,深植“需求分析”的理念三个方面,以《鱼鳞刨》一课为例,阐述了教师应该怎样注重“需求分析”,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构建"3V"素质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是一切具体教育行为的主导、灵魂和核心,也是衡量和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根据。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应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特色,构建“3V”(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模式,把素质教育落实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体现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之中。  相似文献   

3.
时下,需要迫切解决的是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服务意识和应该怎样为学生服务的问题。对于“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我是持赞成态度的,但对一些观点还是有一定的看法。对于“教育就是服务”的认识不要简单地与服务业相提并论,义务教育阶段不要带有任何的经济效益色彩,服务于人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教育是神圣的,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教育,教育应该是超越世俗的,不是纯市场规则可以衡量的,教育的服务性质是把教育对象作为自己投资和服务的主体受益者,是为受益者提供一种利于终身发展的服务,是一种不可以用金钱衡量的高质量的远程服务。如果义务教育带有铜臭味的话,那就失去了义务教育的意义,师德建设也会面临严重冲击。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把“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作为教育行风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高尚境界。  相似文献   

4.
沈平 《生物学教学》2005,30(2):16-18
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决由他人提出的问题,这是传统的“传授一接受”式教学思想表现;完整的生物学学习应该包括学“问”和学“答”两个方面,生物学科教育应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认知意识就是对“认识的心理过程”的认识。语言是人性的,语言是认知的,语言教育就是关于语言内部认知心理科学的教育。在语言工具意识根深蒂固的今天,文章提出,外语教育应该注重认知意识的培养,教育重点应该落在探索语言心理科学规律,然后用规律来指引语言实践。这才是学习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三自”能力是“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觉创新”的能力;“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的原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在开放教育试点教学中,尝试通过培养“三自”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意识,是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型劳动者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适应市场要求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试论培养高职学生的"四个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的角度,较深入地探讨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成本,效益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四个意识”的必要性和“四个意识”的内涵,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特色,对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廷增 《甘肃教育》2011,(11):24-24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灵魂和核心,其治校观念与意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成败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校长应该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信息总量的剧增、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和网络多元“三观”的激荡使“两课”教师传统性的“制度权威”、“信息权威”、“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面临解构,而教育意识的现代转换则是重塑“两课”教师权威的根本途径。主要包括:权威获得意识:由“先赋性制度权威”向“自致性魅力权威”转换;教育使命意识:由“继承式纯粹说服性”教育向“创新式注重引导性”教育转换;教师功能意识:由“筛选并传递信息”向“整合并导航信息”转换;师生关系意识:由“师倨生恭”向“师生协作”转换。  相似文献   

11.
李红 《辅导员》2010,(4):38-38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应该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意识”不是一个实体,而只是一种语词,它表明某种观念、某种关心或某种研究取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意识”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是强调教师对学生“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增强“有意识”地学习行为。面对着即将开始的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配套的新教材的使用及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在实施中增强课程意识,重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处理好“意识”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减少误区。  相似文献   

13.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最具价值的课题之一,其中,“意识”又是“能力”之先导.但是,“创新意识”不是天外之物,它需要更为具体的基础作为支撑.笔者认为,能够支撑这“创新意识”的主要有以下五种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结构意识、应用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可以说“创新意识”主要地由上述五种“子意识”构成,其排序的先后与主次无关.鉴于学校教育中“教”与“学”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这些意识既是教师所…  相似文献   

14.
黄同拿 《教书育人》2006,(10):40-40
一省:今天,我有没有做了不该做的事? 校长不该做事必躬亲的实践者。校长如果大事小事都要管,就无暇思考学校长远发展的大计。校长要善于授权,舍得放权,要做到“不该自己做的事不做”,属于中层干部的工作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让中层干部都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是谁职责范围内的事谁就行使相应的权力。做到动态平衡、开放互动、团队合作,给予班子充分的信任,重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和机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的诞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培养方向,对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和“释疑”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是当前与今后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电视受众与节目之间的媒介,主持人除了应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传播者意识,除了应具备相应的新闻意识外,还应有“自我定位意识”、“专门家意识”以及“终身学习意识”,而这些意识与作为一个普通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普遍意识,有着相得益彰的作用。对“节目主持人意识”的理解认识,关系到对节目主持人知识结构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7.
法律基础课应是减少乃至消除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强大武器。要使大学生能认真全面地了解法律条文的真正涵义,并逐步内化于行为之中,就必须由当前的“行为模式教育”上升到“意识教育”,这是由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定位、教学实际以及社会实际的需要所决定的。当前,在法律基础课中,应重点突出法律至上、依法治国、权利义务等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的“政治型”教育向现代的“服务型”教育的转变,我国的义务教育之路是曲折的。这其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卸下了往日“天、地、君、亲、师”的威权,一些欠缺服务意识的人甚至主动或者被动地丢掉了义务教育的“铁饭碗”。如今,中国教育正朝着“服务型”教育的道路,向和谐社会有力迈进。增强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教育的服务质量,应该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热切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命题,说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各自所处的地位和应扮演的角色。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是在克服了我国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和西方的“儿童中心”论的片面性而提出来的。如何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毋庸讳言,在我国许多中、小学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远远没有确立,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课程教材体系陈旧、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弊病等),但教师、学生的观念、意识不到位,不能不说是重…  相似文献   

20.
尊重学生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很少强调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今天来看,我们应该强调教育“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学校不应再是“以教定学”,而应是“以教助学”、“按需助学”的个性化服务,学校应成为个性化学习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