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为视角,阐释了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分析东陇海经济带的经济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淮海工学院在服务陇海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多样化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注重技术转化,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项目研究;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引导地方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建立高校科技园区,使其成为推动东陇海经济带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英国考文垂大学以创业型大学转型和变革为契机,确立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导向的战略定位,以提升就业能力和培育创业思维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以知识交流为平台的创新活动开展和以激活创新驱动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构建,形成"考文垂式"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模式.考文垂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值得我国地方高校借鉴:明确定位,主动担当;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升质量,对接需求;内外联动,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3.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等教育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不仅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引领社会前进。国外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通过在高等教育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促进大学与社区一体化建设,构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路径来实现。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环境,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水平。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科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突出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对接,推进地方高校与当地公司企业协调联动,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科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突出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对接,推进地方高校与当地公司企业协调联动,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本文以衡水学院为例,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力量,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也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体支撑因素。为此,文章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入手,分析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新工科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目前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过程受到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协调机制、科技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应通过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校企与校地合作机制、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等措施,深化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的力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助力。  相似文献   

9.
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思路,是迎击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关键策略。高等教育以其在知识生产与传播、技术创造与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贡献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开发。以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区域新发展,其内涵在于改变高等教育资源的组合方式,助力实现以人才驱动为核心的区域发展;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拓展资源网络,推动内外联动式的区域发展;以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型升级,高效率落实知识型区域发展。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面临着多种类型的挑战,突出表现为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制度壁垒、国际交流合作中新型全球化的考验、高校与社会互动中的多维文化挑战。为此,高校应围绕高等教育规律和区域发展规律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改革,为新时代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搭建多维保障体系,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准则来调整高校与社会互动中的权责边界。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共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分析滁州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策略:转变观念,建立激励机制;修炼内功,建设信心保障机制;凝聚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引领区域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提高高职生创业的成功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高职院校抓住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解放思想,强化乡土教育教学,重构培养体系,政府、社会、学校联动,共同组建高职生创业平台,开设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新研究、新专业、新培训,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以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为视角,阐释了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分析东陇海经济带的经济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在服务东陇海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多样化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服务社会力度;注重技术转化,形成地方特色项目研究;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引导地方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科技园区,使其成为推动东陇海经济带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北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优势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势在必行。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教育综合指数法来分析河北省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现状,对制约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因素进行探析,并提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的价值与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嘉应学院学报》2010,28(12):63-66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地方高校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科学研究、拓展服务空间,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应准确定位,深化改革,着力提高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大力推进高校自身与地方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必须找准定位,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办学目标,通过科学地分析,瞄准区域产业发展走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实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开发、设置与调整专业的机制,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地方高校是山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山东省输送人才、科研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责。但山东省地方高校在区域服务方面还存在受地方政府制约过多、投入不足,与企业合作观念存在偏差以及社会服务观念有待加强等问题。山东省地方高校应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服务地方工作组织机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高校联动发展的目的在于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是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长三角地区高校联动发展,一是政府要为长三角高校联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统筹规划长三角高校联动发展,三是建立公平的奖罚考评激励机制,四是要建立长三角联动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企业需求出现脱节的现象。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地方本科院校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服务地方区域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实现的措施。通过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地方院校省级重点实验室无论从地方院校的历史使命,还是实验室自身发展需要,都必须把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地方院校重点实验室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把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区域社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平台,实现实验室自身建设和区域发展的和谐,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校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了重点实验室如何为区域发展服务,在服务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验室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现状透视,着重论述了如何提升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有效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与企业等经济实体的互动合作关系,以提高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